春节习俗的作文300字(精选8篇)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我的家乡在海南乐东,每当到春节的时候,都会热闹非凡。
除夕前几天,浓浓的年味早就在大街小巷里了,大人和小孩都为了能更好的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忙得不亦乐乎,都在仔仔细细的清理房子,把不要的东西统统拒之门外,为的就是在春节前把所有的霉运统统赶出家门,引来欢悦的喜气。我们家也是一样,家里全民动员,各有各的责任-——我负责把地板扫干净,拖干净,还要把茶几里的东西一次又一次的整理一遍;爸爸负责把整个房间收拾得有条有理,还要再把纱窗拆出来冲洗一下;而妈妈负责把厨房和厕所擦干净。
过春节,年货是不可少的。可不是,除夕前一天,一大早,我就和妈妈高高兴兴地赶在人多之前的时候挑年货,但争先恐后的情景还是发生了,超市里挤满了人群,每个人的购物车里都装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和年货。我也是一样,进了超市拿到车后,就迅速地仔细挑选,左挑一包右拿一包,几下就把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的。
除夕当晚,吃团圆饭后,我从商铺里买来了不可计数的火柴炮,打算今天晚上过个瘾,左点一个,右扔一个,突然间就劈劈啪啪的响。12点一到,新年的钟声刚一敲响,整个乐东像是活了过来一样,家外面到处都是威力十足的长炮的响声,天空上都是五颜六色的烟花,火光一亮,那姹紫嫣红的烟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不一会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朵。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春节,怎么样,热闹吧!
春节,是当地人的一个习俗,是儿童的开心日,因为,孩子们有可以收到红包了。但是,却是大人们的倒霉日,虽然,是要过年了,但是大人又要给孩子们包红包了,又要让大人们破费了,大人们辛苦了,一同欢庆春节的到来,而高兴不已。大人们有要开始忙碌了,因为,春节来临的是吃团圆饭;象征着合家团圆的意思;也是新的一年,新气象;也是财源滚滚的意思。在新的一年里,祝大家新年快乐,合家团圆,财源滚滚!而且,春节还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大人又要忙碌了,写出大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又要发红包、做饭、请亲戚们、朋友们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是让亲戚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好事业,合家团圆,喜气洋洋,财源滚滚。而孩子们,却在一旁开心的玩耍,欢庆春节的到来。儿童的高兴日,因为,儿童不仅可以,收到大人们给的红包,而且还可以放寒假,迎接新年的到来。所以是儿童的高兴日,是一个大人和孩子一同过的节日,而且有是一个新年,被当地人统称为---春节。
所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而且,还是我们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节日。
春节,除了吃团圆饭,还有就是放鞭炮,看跨年晚会,走亲戚,大人给孩子们包红包……大人和孩子们一同欢庆春节与年的到来。
由此可见,我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所以可以看见我们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在这里,我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业有家,财源滚滚,合家欢乐。
“哔,哔。”华丽的炮将我们带出门外,一个个飞在空中,灿烂无比,一朵朵花儿在瞬间绽放,突然“双管齐下”,“双朵花儿”一起绽开,他们的花瓣互相交触,像是“握手”——传递着新一年美好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就像是希望好事一个接着一个不停发生。突然天空中原有的“面纱”将它们遮住,可它们却在“面纱”中发出更加美丽的光彩,此时的“面纱”早已被染成一片,突然一个个从云彩中蹦出,它们就像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去;它们在“面纱”中更美。就像是因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而开心。并且获得了新的成功!“吃饭了!”哥哥喊道,可我被炮所吸引,一直站在门外,突然,妈妈的手将我拉回屋中,她用筷子挑起那鲜嫩的瘦肉,说:“来吃些好的,有营养。”说着放进了我的碗里。此时我内心的暖流从眼中喷发,为了让大伙不发现,只好埋头吃饭,来掩饰内心的感动。
这次春节令我至今难忘,因为我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标题:春节:传统习俗的魅力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就如同盛大的节日,其习俗也充满了丰富的色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打扫房屋,贴窗花,挂灯笼,人人都有说不完的喜悦。这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寓意着新年的来临,也象征着喜庆和祥和。与此同时,大家都会提前准备好年夜饭,那是家人团聚的灵魂所在。
年夜饭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各种美食摆满餐桌,鲜嫩的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甜蜜的饺子,寓意着新的一年甜蜜如意。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畅谈着生活,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大人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拿着红包,笑语盈盈。红包,是春节最重要的礼物之一,寓意着财运亨通,吉祥如意。而每个孩子都会期待这一刻,因为这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祝福。
春节,也是一个亲情浓浓的时刻。春节期间,人们无论多远,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年。这是因为春节是家庭的节日,是亲情的节日,更是传统的节日。
春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和祥和的节日。其习俗丰富多彩,寓意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和对家人的深深爱意。在春节的欢乐和热闹中,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深的人文关怀。
快要过年了,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我们小朋友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又可以放炮竹了。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经过爸爸妈妈的允许,我下楼去玩。一下楼,只听到“砰!砰!砰!”三声,我吓坏了,一看,原来是刘朋把三响炮竹放进了水沟里。水被炮竹炸起了两米高。后来我又看见其他小朋友在放“闪光棒”、“快乐烟花”、“彩竹筒”等炮竹。各色各样的烟花在我们眼前绽放,真是有趣极了。
后来妈妈要去灌香肠,我也兴致勃勃地跟着去。到了双汇冷鲜店,只见一位阿姨先把猪肉切好、洗干净,然后放进特制的搅肉机中进行搅碎。
搅好后再放进一个大盆子里,撒上精盐、花椒、辣铰、花椒、生姜沫、胡椒粉、料酒、白糖等佐料,再用机器灌到猪的肠子里,一串串香肠就这样完成了。我妈妈买了17公斤的香肠,真多呀!
过节真忙呀!不过放炮竹也蛮快活!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