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5篇

2023-12-11 09:15:56综合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5篇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湘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转眼间,又要放寒假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此我总结如下,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和科组教师一起,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科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二、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的喜人。本年级不少的学生绘画功底大大提高。

  3、本人一直兢兢业业,敬岗爱岗,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三尺讲台上,主动向学校请缨加压增负,多年来一直是学校工作量最繁重的同志之一,但从不讲价钱,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行工作。组织观念强,能遵纪守法,坚守工作岗位,一学期来从来未旷工、迟到、早退现象,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每次都认真参加学校的例会学习。

  4、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继续教育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三、经验和教训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 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 活泼 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 学手 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6、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 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 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7、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XX小学 指教:XXX 2018年1月份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己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校园: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爱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如果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布置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我们要及时发现、表扬,不好的问题,我们更要及时发现、改进,所以老师现在布置大家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内容是——身边的变化。

  2.指导分组。

  8人一组,自由组合,老师协调。

  推荐负责人,明确其职责。

  3.发放调查表,指导填写。

(1)说明:此表为样表,学生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也可根据需要复制多份。一事一份,小组交流后整理一份综合表。

(2)指导填写。

  4.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讲文明礼貌,树立红领巾新形象;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整理资料等。

  四、小组讨论,做好调查准备。(调查时间为一周)

  附:“身边的变化”社会调查表

  组次

  负责人

  组员

  调查内容

  记载时间

  地点

  人物

  现象

  结论

  需改进的方面

  收获与思考

  第四课时

  一、汇报交流。

  1.导入。

  通过一周的调查,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成员在小组内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

  2.分组整理,选取典型现象准备汇报。

  要求:有调查方法、有过程、有自己的思考。

  3.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内容各异;汇报人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4.老师小结,引入习作。

  二、作文指导。

  1.明确习作任务。

  结合这次调查活动,整理调查资料,写一篇反映身边变化的习作。

  2.比较调查汇报材料与习作的异同。

(1)学生自由说。

(2)老师补充。

  同:都是调查所得的亲身体验,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

  异:调查材料重现象,重结论,要求多、实;习作重具体场面、过程、细节的描写,如: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还重自己的思考,要求细、异,描写仔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习作内容。

  4.小组内互相说。

  5.指名说,大家评议补充。

  可以从以下方面评议:

  内容恰当,描写具体;观点明确,态度明朗;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6.老师小结。

  第五课时

  一、当堂习作。

  学生当堂习作,老师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习作,向大家展示学习;发现问题习作,及时给予辅导。

  二、修改作文。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批;

  3.个别学生的作文老师面批。

  三、誊写上交。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具生活情趣的记叙文,共有四段。

  第一段总的说在美国西雅图有一个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第二段主要写作者在鱼市场的所听、所看、所感,展现了一幅鱼贩们充满乐趣和欢笑的和谐生活图。第三段主要写作者了解到鱼贩们这样快乐生活的原因。第四段主要写鱼贩们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附近的人们。全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浅显,读来倍感亲切、自然,读者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快乐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语言。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借助旁批领会课文内容,感受鱼贩们的快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快乐的意识。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注意课前观察附近的鱼市场,说说自己在鱼市场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漂洋过海,去西雅图一个特殊的鱼市场走走。

  2、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3、看到这个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鱼市场的快乐表现在哪儿?

  鱼市场里怎么会有快乐?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三个主要问题走进课文,探究鱼市场的快乐,来感受鱼市场的快乐。

  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难记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借助批注理解问题,画出有关语句,用心读一读,并仿照文中的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注意留足时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三、合探解疑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自己觉得难读难记的生字新词?学生自主交流,自主识字。

  2、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评结合,以评促说。

  体会鱼贩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西雅图鱼市场的快乐表现在哪儿?(鱼贩)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体会到鱼贩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他们面带笑容,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条鳕鱼飞到明尼苏达去了。”“8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2、指名朗读,评价,读出快乐了吗?

  3、情景模拟鱼贩们的唱和,感受鱼贩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体会鱼贩的快乐心情。

  4、让我们都快乐起来,快乐地读读鱼贩们们的快乐。

  5、填空:现在鱼贩们的一天是XXXXX的一天。这一天中,他们忘记了XXXXXXX,忘记了XXXXXXX,忘记了XXXXXXXX??

  6、鱼贩们为什么这样快乐?先然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填空。填一填。(可以用课文中的话,页可以用自己的话)从快乐的生活中,鱼贩们发现了XXXXXXXXXXXXXXXX,感悟到XXXXXXXXXXXXX。从快乐的生活中,鱼贩们发现了并不是生活亏待了自己,而是自己的期望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感悟到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7、小结:鱼贩们懂得了:生活的本身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们不能改变生活的本身,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呢?于是,他们不再抱怨,而是把卖鱼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愉快地对待,把苦日子过得甜蜜、轻松。于是,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

  8、启发想象:鱼贩们还会想出哪些创意?

  小结:鱼贩们可真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把一个充满鱼腥味、又脏又臭的鱼市场变成了快乐乐园,这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体会顾客的快乐

  1、鱼市场的快乐仅仅体现鱼贩身上吗?还体现在哪些人身上?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顾客是快乐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3、角色体验。

(1)如果你是一个参加接鱼游戏的顾客,你来快乐地读读。指导学生理解“意犹未尽”、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2)你是让鱼贩排忧解难的顾客,读出你此时的感觉。

  4、感悟顾客快乐原因。

  出示:在鱼市场里,顾客能够XXXXXXXX,能够XXXXXXXXXXX,能够XXXXXXXX还能够————。

  师:顾客能够参观市场,享受快乐;参加游戏,体验快乐;交流谈话,获得快乐,在买鱼的同时将快乐打包带回家去,在这里买鱼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齐读“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

  四、质疑再探

  1、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在鱼市场鱼贩们创造快乐,快乐卖鱼,顾客们体验快乐,快乐买鱼。因为他们都感悟到出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

  齐读这句话。

  2、再看看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解疑。

  五、运用拓展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一定兼顾写作方法)

  2、请你根据课后生字、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重点语句、课文内容,给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教师补充题:同学们,回想我们的学习生活,要听讲、要写字、要背书、要算题、要摘抄、要记单词,常听同学们抱怨,看了鱼贩们的快乐,你们打算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呢?可以以名言的形式写在课题的旁边。

  学生写名言并交流。

  教师:同学们,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学习、生活,积极地享受学习、生活,那咱们处处都会拥有快乐。

  板书

  鱼市场的快乐

  鱼贩顾客我们

  愉快地面对生活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

【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3.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2.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

  3.说说自己的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另外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熟读

(1)自己读一读“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2)指名读,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①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②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

  2.读读背背

(1)赛读

(2)背诵诗句。

  3.扩展

(1)师: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2)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

  如:风吹杨柳千门绿, 润 万树 。(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 。(栽花种草美人间)

(1)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对联。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刘备字——

  张飞字——关羽字——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海上日出》。

  二、出示的挂图,观察说话。

  三、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以下顺序观察图画,简单口述图意。

  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2、观察近处在空中飞翔的。

  3、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

  四、检查预习。

  默读课文,说说小是什么样儿的,飞行特点是什么?

  五、指名三人读课文。

  评点,读准字音。

  六、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的特点。

  1、外形特点。

  2、透过外形,了解性情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读出的活泼、机灵、可爱。

  4、自由读。

  5、看图,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七、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感受春天的气息。

  2、结合“微风吹拂着……柳丝”一句,体会春天柳树的`特点。

  3、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凭借图画,发挥想象,感受“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关系。

  5、理解“生机”。

  6、朗读,在头脑中浮现“光彩夺目的春天”。

  7、自由读,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8、试背第二段。

  八、联系图画中飞行的和落在电线上的,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飞行的,听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3、概括大意。

  4、听读第四段,看作者怎样描写停在电线上的的。

  5、“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停着的“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6、自由读第三四段,浮现画面。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在科学课及课外科普读物中对太阳等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兴趣,教学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太阳的认识,教学时在读中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信息资料】

  1、自制生字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太阳的特点大家了解吗?谁来说说。那换一个方式来说说,把自己当成小太阳向大家介绍一下,谁来试试。

  二、品读欣赏

  1、说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

  (学生练读、汇报读)

  2、这只是作者的总体感受,那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4~7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什么?

  在汇报时请用上“太阳与有密切的关系”来简单概括。

  3、同学们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4、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太阳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我现在是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三、提升感悟,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读一读全段:

  比读、齐读。背诵。

  2、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兽、存、蔬、麻、较、杀、预”,引导认读。

  2、观察字形,有什么的要注意的地方。

  3、学生写字,同桌互评。

  (引导同桌评价时如果认为写得好,就在字旁画一朵小花;如果不好提出建议。)

  五、自选作业

  1、以太阳自述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今天所学。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出“天文小博士”。

  【教学思路】

  《太阳》是一篇精读课文,具有科学性,而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觉得执教者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设计意图,那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弄清这些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出发点,围绕着它,在设计教学时也就有一些想法。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要熟知三年级的教材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分为两课时,设计想法是这样的:

  1、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于参与:

  有句话常常被引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此有同感,但学生的兴趣如何来激发,使他们真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很难做到的,我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如当专家、扮太阳等,采取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生兴味盎然,当然这种活泼方式的选择要为学习服务,要结合教学内容,切不可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而开展无效活动。

  2、以朗读为本,交流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真切地感受内容,训练语感,三年级是从低向高过渡阶段,很多能力和素养都是在此逐渐形成的,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会在读中获得知识,丰富自己的积累,因此自读、汇报读等,交流是学生个性化的一种表现,学生能充分的读书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个人感受,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词句训练是重点:

  对于词句的训练应以理解和积累为主,理解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来处理,而这些不能机械的处理,应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加以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自己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教师应引出,与学生共同研究,如“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将这句抓住先整体感知,然后围绕它展开对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具体感受,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对内容进行感悟提升。并将口语交际与阅读结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4、突出评价的实效,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学生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积极性,渗透评价方法,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不断成长。

  5、作业设计尊重学生选择,适当加以延伸:

  以往作业的处理是教师统一,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的自主性无从谈起,而目前倡导的是开放型作业,给学生提供广阔空间,课堂上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以太阳的自述形式向家长介绍太阳;二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选“天文小博士”。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学习上的拓展与表现提供平台。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读、理解生字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标出不懂的内容,准备质疑。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读书吗?说说你曾读过了哪些有趣的书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自己童年读浒传》的文章。

  (板书课题:童年读《水浒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2、思考:全文写了什么?

  3、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1)生字词:读一读下列词语。

  水浒传特别搬秦叔宝身材魁梧赤手空拳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

  (2)读准下列多音字:

  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

  (3)理解下列词语:

  百听不厌破涕为笑迫不及待豪情壮举毕竟赤手空拳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天分观摩

  (4)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更好。

  2、想一想,从这些内容中,你明白了什么?

  3、学生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以备交流。

  四、熟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本课生字,抄写生词

  六、课堂小结

  板书童年读《水浒传》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1、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2、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汇报结果。

  5、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6、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7、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打开书60页。

  二、看图学词学识字。

  师:看看图上画有哪些东西?

  生:图上画有一个桃子。一个桃。

  生:图上画有一篮梨子。一篮梨。

  生:图上还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一只猫。

  生:还有一只凶猛有大老虎。一只虎。

  2、多种方式认读这几个词语。

  生领读,自由读,分组读。

  一、读韵文,继续学词识字。

  1、自由朗读韵文,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2、交流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学识字,记字方法。

  生:“人”字上面加一横成了大。

  “人”字下面加一竖成了个字。

  生“口”字下面加一撇一点成了只字。

  “小”字去掉下面的小钩钩,再加一撇成了“少”。

  “分”字上面加个“人”字,下面是个小刀的“刀”。

  3、认读生字“猫、桃、边、多、和”并口头组词。

  4、再次自由朗读韵文。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1、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将剧本改写成故事。

  2、了解人物性格,引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

  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A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B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C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四、学生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习作。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习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

  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的习作,找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2、检查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改写要求。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写习作。

  将自己的习作抄写在本山。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敢于实践、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媒体。

  2、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揭示课题:(3分钟)

  师:我有一首诗,想请你们读一下。 那是天地对话 有形或者无形 产生的心灵共鸣 黑夜或者白昼 就那么短暂 最耀眼的总是你 却是那么震天撼地 劈得开世间一切划过无尽长空 却抓不住你的踪迹 师:刚才我们念的诗歌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吗?(板书:雷电) 谈谈你所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从雷电的声音、雷电的形态等介绍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雷电之谜。(板书:之谜) 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这个谜。(板书:揭开) 齐读课题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 (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⑴近义词 摄取——吸取 ⑵做动作) 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⑴因为富兰克林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所以被称为18世纪电学的勇士是因为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质疑: 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 说明: 质疑问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重点,虽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有所涉及,但是提问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词、句方面去试着提问。

  二、深入研读

  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2分钟)

(1)出示句子 师:从前人们一直认为,

  生: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2)出示句子 师:可是,

  生: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板书:敢于挑战

(3)出示句子 师:1752年7月的一天

  生: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2 学习第3、4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25分钟)

(1)师: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3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自己轻声读,读了这段话后,你有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2)自己轻声读第4节,解决问题。

  师: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学生交流 出示: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只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师:“觉得手有点麻”说明了“安上尖细的铁棒”使风筝能够摄取雷电,而“用上麻绳”使电流不至于太强, 所以“有点麻”。

“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说明了铜钥匙能够聚集电流 。 男生别读,读出实验的不易。

  师:读了这段话,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师:“差一点儿被击倒”,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拿自己的生命做实验。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 敢于实践 再读这段话,感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另外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去探究。

(3)复述:请你来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说明;

①学生交难划分制作步骤地二、三步。

②设计原理第二、三步对于学生有些难度。

③复述步骤,不能照抄书面。

④此处要重点教学,约10分钟。 制作材料:白色丝绸、尖细的小棒、麻绳、铜钥匙、一小段丝线

  制作步骤;

  1、制作白色丝绸风筝并按上一个尖细铁棒。

  2、用麻绳系住。

  3、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一生交流,教师归纳) 原理:(多生交流)

  1、尖细的铁棒引来雷电。

  2、麻绳本身不到电,但雨水使麻绳导电,但电阻不大,避免生命危险。

  3、丝线不到电,弗兰克林可以拉住风筝,而铜钥匙能聚集电流,使他感触电流。

(4)师: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富兰克林还精心实验的时间 ,是?

(选择了7月的一天来做实验)因为那天?(引读: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过了没多久?这样的天正适合做实验。 他还精心选择了实验的地点,在?(费城的郊外)因为?(比较空旷,不会伤及他人,容易收集雷电) (5)师:他做了这样精心的准备,实验成功了吗?他兴奋地叫起来?(指名读、齐读) 师:他勇于实践,知道了雷电之谜就是?(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6)师:当他实验成功后, (谁)会说:“ 。”(提示:看他做实验的儿子、曾经嘲笑过他的人、教过他的老师、别的科学家)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看他做实验的儿子会说:“爸爸,你真棒!”

  师:这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说:“也许曾经是我看扁了你,没有积极的鼓励你。”

  师:他们忏悔了。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教过他的老师会说:“你成功了,这与你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师:老师对于学生的自豪。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别的科学家会说:“你打破了常年累月人们的迷信说法。”

  生:这是同事之间的肯定。

(7)师:富兰克林有着为了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才会做成实验,让我们在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第3、4节,感受他揭开雷电之谜的不易。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体(5分钟)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电闪雷鸣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2、联系上下文想想,“风筝实验”做成功了,为什么会轰动全世界?

  3、学生交流 预设:了大多数人们,长期以来的想法。

  4、小结:雷电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轰动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5、出示最后一节:师:后来,他还发明了,生:避雷针。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6、学生交流预设:富兰克林你敢于挑战,敢于献出生命,敢于实践。 你有着坚持到底、坚韧不拔的精神。 你很执着,并没有成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继续奋发努力,继续埋头于科学实验中。

  7、教师小结: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坚韧不拔的努力就不会成功。就像我们课文开头所说的: 出示: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我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1)出示名言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2)齐读

  四、拓展作业,激发情感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3、观察。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避雷装置?现在的避雷装置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什么异同?有何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余毒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

  敢于挑战 揭开雷电之谜

  放电现象 敢于献身 敢于实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来自简笔画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

  第二课时

  一、欣赏画面,感受美

  1、以欣赏荷花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到祖国北方遥远的边境,观赏了一塘美丽的荷花,这节课,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再次走进荷花的世界吧!

  2、播放荷花录像,学生欣赏。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

  二、赏读课文,发现美

  1、同学们,我觉得你们都很了不起,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作者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打开语文书,读一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拿笔勾画出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把它多读几遍,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互相交流: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3、集体交流

  重点句;

“又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

  学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荷叶比作磨盘和芭蕉扇;小荷叶比作茶碗、酒杯,从这个比喻句中能体会到荷叶的形状很美和大小不依?并指导读一读这句话,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继续理解描写荷叶的句子

“浮在水面的圆圆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

  指导学生感受从“密密层层”这个词中体会荷叶很多,并想象“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是什么样子。

“叶子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

  这句话主要写了荷叶的颜色。

  这几句话都是描写荷叶的,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的,才是荷叶这样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观察描写非常有序,先写荷叶的形状、大小再写荷叶多,有露珠的荷叶什么样,荷叶的颜色。在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

  4、指导朗读这几句。

  三、想象画面,体验美

  1、师过渡语;

  读得多美啊!是的,这么多的野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师范读第三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大自然)

  3、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是她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请你们把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试着把这一段背诵下来。

  4、指名诵读这一段。

  四、深入学习,感悟美的品格

  满塘的荷花虽美,但也并不希奇,作者为什么却对此拍手称奇?令作者称奇的仅仅是荷花的美吗?(是荷花坚强的品格)

  荷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可能是那些原因?这是作者的——联想,那么请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还有哪些可能?

  白天的野荷塘是这样美不胜收,那么夜晚的野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欣赏那里的“荷塘月色”。

  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

  五、板书设计

  野荷塘

  荷叶 大大小小 密密层层 凝聚水珠 嫩绿

  荷花 粉红色 挺拔而出 亭亭玉立

  坚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