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俗作文10篇
快过年了,我和妈妈讨论今年要做什么有年味儿的事,最后我们决定写春联、贴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这次选的是五字春联,上联“花随春意发”,下联“福从好运来”,横批自然是“来多多财”。
最近正和妈妈一起上林曦老师的书法课学习篆书,可是因为篆书字形太难,所以妈妈帮我选了可爱的娃娃篆体。在写春联之前,我先用毛边纸练习了一遍,然后才开始在红色春联纸上写。
写春联时,我把精力全部放在写篆书“起行收、逆涩留、精骨肉、圆通厚”的心法上,等我写完时,发现自己腰酸背痛,一点力气也没有,累得不得了,先去休息、休息再说吧。
妈妈给我拍写毛笔的照片,可是因为我背着光脸上黑糊糊的不好看,所以还麻烦爸爸打了反光板。妈妈拍照时,玛丽还跳上来凑热闹,它还真是我们家的抢镜王。
写好春联,我们就要开始贴春联,这可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传统是用浆糊贴春联的,所以我先和爸爸一起做浆糊。先往小锅里倒入一点面粉,再加上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开小火将锅放在灶上,一边熬,一边快速搅拌,等水样的面糊糊变得凝稠,就可以关火了。等凉凉就是可以贴春联的浆糊了。
我把写好的春联和做好的糨糊放在桌子上,再拿一把没用的牙刷,沾上浆糊抹到春联背面,上下左右都抹上。
爸爸在大门口放上一架梯子,我爬上梯子,爸爸把春联递给我。先贴上联,贴在右边,再贴下联,贴在左边,最后贴横批,贴在大门中央的上方。
春联贴好了,看着我自己写的春联,贴在我家的大门上,红彤彤喜气洋洋的,就像太阳把我们家照的分外明亮,温暖。
浓浓的年味洋溢开来,我们欢欢乐乐迎接新春到来。
The Chinese manners is differend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China,people first meet to shake people eat,Besides soup,table all food use foods can move chopsticks sometimes the Chinese host use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is a sign of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is,you can just say a polite thank you and leave the food there.
Dont tap on your bowl with your tap on their bowls,so this is not ,when the food is coming too slow in a restarant,people will tap their you are in someones home,it is like insulting the cook.
翻译:
中国的礼仪是不同于来自其他国家。在中国,人们第一次见面握手。当人们吃,除了汤之外,表所有食品都使用筷子。某些食物可以移动筷子的眼睛。有时中国主人用筷子把食物在你的碗或盘子。这是礼貌的标志。适当的做法是吃不管它是什么,说它有多美味。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说一个礼貌的谢谢你,离开那里的食物。
不要用筷子敲打饭碗。乞丐行乞时常敲打饭碗,所以,这也是不礼貌的。同样,当食物来了太慢,人们会利用他们的碗。如果你在某人的家里,它就像侮辱厨师。
也许大家对白族这个少数民族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今日我就来跟大家说说白族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我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一样,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一样的地区,不一样的民族,都有着自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夏历除夜的辞岁家宴。家宴之前,有一系列的礼神仪式。清代诗人黄子云《山中守岁歌》对此写得颇为详尽:“……粘户重书郁垒符,插檐高折冬青树。茅堂洒扫豁心颜,博山一缕沉香烟。……大儿随行主家祭,稚女移灯封井泉。中天空光若电扫,知是邻家共迎灶。……黄昏促席饮屠苏,上座居然属老夫……”就是说,年饭之前,要扫地、插青、焚香,礼敬门神、井神、灶神和祖宗。而《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的辞岁家宴,就更是礼仪繁复,令人咋舌。腊月二十九日,“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大年三十,“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进贾氏宗祠,隆重祭祖,然后回到荣国府。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家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女、小厮、丫环,各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然后散了押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座,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众人方各散出。”这段描写,不仅交待了年饭之前的礼仪,而且交待了年饭的内容:全家团坐,饮屠苏酒、喝合欢汤、吃吉祥
果和如意糕等,那种贺岁祈福的气氛,真是浓得不能再浓了。
而明代诗人何景明《岁晏行》反映的却又是另一番光景:“旧岁已晏新岁逼,山城雪飞北风烈。徭夫河边行且哭,沙寒水冰冻伤骨。长官叫号吏驰突,府帖连催筑河卒。一年征求不少蠲,贫家卖男富卖田。白金纵有非地产,一两已值千铜钱。往时人家有储粟,今岁人家饭不足。饥鹤翻飞不畏人,老鸦鸣噪日近屋。…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东邻闻哭声。”苦役重税,苛政吃人,弄得除夕之夜,一片哭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礼神、敬祖、摆合欢宴呢?
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也长大一岁了,也正所谓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表示着我们应该更加懂事,也应该学会为大人们多做点事,多帮大人们排忧解难,按照中国的习俗我们每年都要放鞭炮、写贴对联、剪贴春花、吃团圆饭等等,我原来可是最喜欢放鞭炮,但是我今年长大了,要学会做更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开始写对联。
我和妈妈在网上搜到了好多对联,都是对新的一年的祝福,也都是对新的一年的希望,最终我们还是挑了这一对——“万里春光五彩画,一声鸡韵九州春。”我拿起一张红纸慢慢地平整的放在桌子上,又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水,仔细的蕴量着,凭借我少年练毛笔的功底,我紧张了,我认为我写不好,于是在,毛笔本上练了一下,但还是感觉状态不佳,于是我和我妈一个人写一个字,我小心翼翼的写着“万”,生怕有什么差错,过了大概2分钟“万”字终于正确端正的被我写好了,我老妈写的“里”字也不赖,写的又快又好,我开始写“春”了,一会儿我上半部分已经写好了,在我写最后一笔时,钝笔没钝好,又要重写了,我又激动又难过,最后一次终于写好了。
写好了对联,该轮到我贴了,我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的拿着对联和透明胶,一步一步慢慢的贴了上去,我站在门口一看,心里可乐开了花,心想这是我自己写的,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做,也是第一次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我不但喜欢写贴对联,还喜欢剪贴窗花。
我从抽屉中拿出许多彩色的圆纸,再把他们对着再对折,在上面剪出你喜欢的图片,我在第一张红色的纸上剪出一只小公鸡在欢乐的叫着,也顺应着在鸡年应该阖家欢乐、幸福。在第二张纸上我想了很久,最终我剪了一个孩子在放烟花,这个剪得可花了有些时间,我也剪得最认真,剪好之后我对它也最满意。
中国文化习俗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我也是越来越喜欢春节了!
温州是一个素有“海鲜美城”之称,那么过年的习俗就离不开海鲜喽!
过年的时候,外婆总是早早地催促外公去买螃蟹,隔海的螃蟹又大又肥,外公的收获总是让外婆心满意足。外婆烧螃蟹可是有一手的,她是深藏不露呢,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她才出手。外婆总是把青壳的大螃蟹烧成橘红色的,那橘红色的壳里面可是有好多好多的红糕,这红糕可有营养了,嚼劲很好。螃蟹有大有小,平时吃的螃蟹可以是小不点,但是过年吃的螃蟹,个个都抵得上手掌大,有的甚至比两个手掌还要大出许多呢!
过年的时候,还要吃粉丝,那个粉丝烧的金黄金黄的,里面有虾、有鱼干,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蛋皮在上面做点缀,但是还是挺好吃。外婆烧这种粉丝也是拿手好戏,有的时候发现外婆真是心灵手巧啊!
过年的时候,还有灯盏糕吃,那是一种中国的“汉堡包”,里面夹得也不是生菜和炸过的鸡肉,而是家常便饭的肥肉,还有切成丝的萝卜呢!外面也不是司空见惯的面包,而是用面粉捏成陀螺形状的炸好的壳,反正,灯盏糕是一种地方特产,就像永康的肉饼,金华的火腿。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温州过年的习俗是不是很特别啊,这让我这个温州人倍感自豪,你们家乡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是否也是这么的有趣和别有风格呢?
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买年货。
刚下车,我便被眼前的热闹景象吸引住了,只见马路两旁的摊位一个连着一个,人们拥在摊位前购买着年货。唉?是什么东西,如此抢手啊?我不由自主地拉着爸爸妈妈挤进了人群,想看个究竟。哦,原来这儿正在卖福利彩票呢。我一看全明白了,心里美滋滋的,想:如今上海人的素质都提高了。这不,都争着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出力呢!
忽然,我发现摸奖的人竟然大多数都是让自己的孩子摸彩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不由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听见一位年轻妇女正对身边一位才两三岁的男孩说:“乖孩子,我听别人说,小孩子的手气最好。今天带你来,你可要给妈妈争气。如果中了个大奖回家,奖你吃糖。”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男孩一开始先摸了五张彩票,可连一个小奖也没有中。只见那年轻妇女的脸色“由晴转阴”,一边打小男孩的手心,一边骂道:“你的运气怎么这么差!你再摸一次,如果还不中奖,小心我打烂你的手心!”我看了这一幕,心里愤愤不平地想:这男孩运气不好怎么能怪他呢?当母亲的还当面打骂他,多丢人啊!
小男孩在母亲的责骂声和众人怜悯的目光中,抽噎又摸了一张。揭开一看:“呀,中了!是一台21英寸的彩电!”年轻妇女高声叫道,随即便带着孩子,欢天喜地地领奖去了。她边走边夸奖孩子:“没想到,你的运气还不差。”
目睹此景,我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些纯洁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要靠父母去涂上最绚丽的色彩。而有些年轻的父母却把孩子带来摸彩票,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运气好,做任何事都会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以至于长大后一味地凭运气办事,不思进取,一事无成。这样,父母岂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来孩子心中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亲手毁了孩子的前途吗?
买彩票,献爱心固然好,可年轻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别在他们心里投下运气第一的阴影吧。不然,你们会悔恨终生的!
八月十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月亮圆得像个白玉盘,我们都会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也就是赏月。
中秋节也叫中秋节或团圆节在中秋的前几天,大街小巷都有月饼卖、有灯笼卖。到了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摆着月饼赏月,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佳人团圆的象征。在中秋节的夜晚,小孩子提着灯笼,挂着荧光棒,在小巷里追逐、玩耍;而大人们在家里吃月饼赏月;年轻人出外猜字谜、逛街。
每当到了中秋节,东莞就会焕然一新。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会拿着月饼去拜访好友,在漆黑的夜景里,人们都拿着荧光棒,一闪一闪的,增添节日的喜庆。中秋节,人们都非常开心、喜庆。月饼又圆又甜,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年老的爷爷婆婆们都会给年幼的小孩灯笼钱,寓意着给福禄小孩,希望小孩子平安。中秋节的灯笼精致美观,各形各色。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而且一年一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民风名俗都有他的意义。中秋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希望我们的炎黄子孙能把这个传统。
发扬光大,让中秋节闻名全世界。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最早形成时期,史籍中没有十分确切的记录,其实,月饼成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最初,月饼是用来祭供月神的祭品。到了汉代,已经有蒸饼、胡饼、汤饼等点心,但那时并不是节日食品。每年中秋,人们都要用精致的糕饼来祭供月神。祭供完毕后,全家人再将糕饼分吃,表示合家团圆。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那时,它也只是一种普通的饼状食品。
月饼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不仅制作精美,品种也不断增加。
中秋节民间家家吃月饼的习俗,与历朝历代逐渐盛行的赏月活动密不可分,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我家乡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我们福州的习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习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