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教案8篇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10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
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时介,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1、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肥皂水、浑浊水、井水和纯净水。
2、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水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一下讲台上的两瓶水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把浑浊的污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啊?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那么如何把水库和河流中的水净化为我们家里的自来水?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净化过程,重点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投影]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取水 → 沉淀→ 过滤 → 吸附→ 消毒→ 配水
齐答水的物理性质。
回答:一瓶浑浊,一瓶澄清透明。
听讲、思考。观看投影,并记录。
复习旧课,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知识,引入水的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如何把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
【演示过滤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玻璃棒使用的几种作用。投影“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观察,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第一次使用是引流;第二次是搅拌;第三次是防止液体飞溅。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现在很多家庭中用的饮水机中就有净化水的装置,哪位同学仔细观察过净水装置?
拓展提问:我们在野外野炊时,没有清水了,只有浑浊水,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水变成清水呢?
看书P56图3—18,自由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可用空饮料瓶、小卵石、沙、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提问:水壶经常盛开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解释]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说明水厂净化后的水(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水。水垢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生成沉淀(水垢)。
提问:1、什么叫硬水?2、什么叫软水?。
[过渡]水有软硬之分,我们如何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呢?
【演示实验】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索,看书齐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井水中的泡沫少,纯净水中泡沫多。总结: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思考,回答: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节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树立安全意识。
[解释]硬水有很大危害,如果我们除区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投影如下两幅图并介绍装置仪器名称和操作过程。
观看,蒸馏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结本节课内容,并要求课后完成课本家庭小实验。
齐答。
巩固本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2、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
3、硬水:
4、软水:
5、硬水和软水区别方法:
6、硬水的危害:
7、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1、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肥皂水、浑浊水、井水和纯净水。
2、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水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一下讲台上的两瓶水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把浑浊的污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啊?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那么如何把水库和河流中的水净化为我们家里的自来水?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净化过程,重点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投影]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取水 → 沉淀→ 过滤 → 吸附→ 消毒→ 配水
齐答水的物理性质。
回答:一瓶浑浊,一瓶澄清透明。
听讲、思考。观看投影,并记录。
复习旧课,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知识,引入水的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如何把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
【演示过滤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玻璃棒使用的几种作用。投影“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观察,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第一次使用是引流;第二次是搅拌;第三次是防止液体飞溅。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现在很多家庭中用的饮水机中就有净化水的装置,哪位同学仔细观察过净水装置?
拓展提问:我们在野外野炊时,没有清水了,只有浑浊水,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水变成清水呢?
看书P56图3—18,自由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可用空饮料瓶、小卵石、沙、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提问:水壶经常盛开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解释]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说明水厂净化后的水(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水。水垢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生成沉淀(水垢)。
提问:1、什么叫硬水?2、什么叫软水?。
[过渡]水有软硬之分,我们如何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呢?
【演示实验】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索,看书齐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井水中的泡沫少,纯净水中泡沫多。总结: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思考,回答: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节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树立安全意识。
[解释]硬水有很大危害,如果我们除区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投影如下两幅图并介绍装置仪器名称和操作过程。
观看,蒸馏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结本节课内容,并要求课后完成课本家庭小实验。
齐答。
巩固本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2、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
3、硬水:
4、软水:
5、硬水和软水区别方法:
6、硬水的危害:
7、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活动目标:
1、学习净化水的方法:过滤和用明矾净化,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活动,促使幼儿建立初步的环抱意识,懂得要保护水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自制实验瓶、漏斗,棉花、布、纸若干,明矾少许,记录卡人手一份,污水一大瓶。
知识准备:
课前带幼儿参观运河,感受污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参观运河的过程,说说运河的水是怎样的?你想怎样帮助运河?
2、出示污水,模仿“污水弟弟”的语调,请幼儿来帮忙,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请幼儿说说该怎样使污水变得干净。
3、教给幼儿过滤的方法。出示棉花、纸、布等材料,请幼儿尝试用这些材料来过滤水,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演示用明矾净化水的方法。
6、评价幼儿记录卡。
7、小结: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让我们以后一起来保护我们的运河,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
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
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3、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四)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
①降水的形成条件。
②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1、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
②问题性情境
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
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示习题。
③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察得不够深入,也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时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慢慢培养的。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汽化的现象,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从哪里来。
2、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有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支架。
2、操作卡片人手一套。(水→水蒸气→云→小雨滴→水)
3、水循环的课件,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录象。事先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做实验,说发现,感知水汽化的现象。
1、小实验:水不见了。在孩子的共同关注下,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最后不见的现象。
教师:水到哪儿去了呢?水蒸气在天空中又会到哪里去呢?
二、听故事,看课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1、教师操作课件,讲述故事“变、变、变”。
(1)教师:水蒸气在天空中怎样了,它遇到冷空气后变成了什么?
(2)教师:雨水会落到什么地方?这些水又会流到哪里呢?
(3)教师:火热的太阳一晒,水又变成了什么?
2、教师:你能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吗?
3、幼儿在桌上操作,排列水的循环过程。
4、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讲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5、教师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再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小水滴落下来,这就是雨,雨水流到小溪、江河里,经太阳一晒,又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三、看录象,听讲解,知道生活用水的来源。
1、教师: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幼儿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观看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的录象片。
(1)教师:刚才看的录象里是什么厂?它的作用是什么?
3、教师结合录象进行小结:
自来水厂用一个叫抽水泵的机器将江河里的.水抽进来,这些水经过水管流进了加药间加矾处理,加矾后的水再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掉了一些脏东西的水又流进沙滤池进行过滤,最后过滤了的干净水进入消毒间加氯消毒,消毒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到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这就是自来水。
四、知重要,勤节约,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谈话:水的用处大。
教师:水有什么用?(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动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的好帮手,水能灭火、能发电、能解渴;水还是大力士呢,水还能载大轮船帮人们运东西。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会很惨,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爱护水、保护水资源;平时不浪费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保护水资源。
教师:上次我们去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小河,你发现小河的水怎么样了?怎样才能使小河变干净?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幼儿做个小小监督员,与家长共同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