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合集15篇)

2023-11-12 11:27:50综合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合集1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

  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

  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B丑小鸭的梦

  板书

  丑小鸭------------白天鹅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

  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后记:

  1、教学按照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2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 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歌词所表达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揣测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安排同学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准备VCD《黄河颂》。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的祖先起源于哪里?

  (生答:黄河)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质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广博的胸怀,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感性认知

  师生相互交流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的影视图像资料。

  小结:通过刚才欣赏的黄河影视图像资料,我们一同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广博,厚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作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面对黄河,唱出了我们心中的颂歌。

  三、朗读交流

  1、同学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师生一起讨论,明确此诗朗读的要求:

  ⑴感情:激越高昂自豪。

  ⑵节奏:较慢抒情地。

  ⑶重音;望、奔、劈、屏障、臂膀、伟大、坚强

  2、播放VCD《黄河颂》,听名家范读。

  3、小组合作,合作朗诵:鼓励同学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同学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小结: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黄河颂》,探究黄河的精神。

  四、合作探究

  1、歌词局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小节?

  提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2、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

  提示:民族发祥地;捍卫国土;伟大力量

  3、全诗从几个角度写黄河?

  提示:自然、地理、历史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

  5、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五、再次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配乐诗朗诵。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同学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总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的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浦育了中华民族,用她那宽厚的臂膀庇护着神州大地,用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黄河,让我们以你为典范,团结进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强国之林而努力学习。

  【板书】

  1、历史贡献

  2、军事地位

  3、激励作用

  【课后反思】

  由于此诗的创作年代久远,加之抗日的特殊背景,增加了此诗的理解难度,为此我在课前安排同学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影视图像资料。在课堂的交流中拓展着同学的视野,激发着同学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在与同学明确此诗的朗读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朗读交流,从感性上感染同学,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同学主动独诵,四人组齐诵,全班齐读,不知不觉上成朗读课,同学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合作探究黄河的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在此基础上再次吟颂黄河,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条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自身的两大因素: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我在课文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艺术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一)由“你最欣赏你的同学、朋友身上的什么品质?”入手,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听读课文:(课文朗读录音)

  1、提出听读要求:①给生字词注音;

  ②思考:你认为米妮是什么样的人?

  2、听完录音后交流:米妮的形象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全班56个人,分成14个小组,四人一组自主合作学习。

  1、思考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写米妮的勤劳的?找出这些语句并加以分析?

  ②文中两次写到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③作者又是怎样写米妮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的?

  ④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2、交流活动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为下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作准备)

  (五)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话题目:我跟米妮比一比

  米妮,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力争不断完善自己!)

  (六)创设情景,迁移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片断练习,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创设情景一:放录相看杨丽萍的《孔雀舞》,描写其舞蹈动作的优美;

  创设情景二: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情景一:让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情景二:让学生有话可写)

  2、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精彩片断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5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讨论问题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讨论问题二、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引导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体会抒情之美。

  ⑴简介抒情的表达方式。

  ⑵比较本单元课文抒情句的运用。体会抒情的作用,导入课题。

  二、归纳抒情之法。

  1.比较讨论:我们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1)真实的`情感;

  (2)独特的情感。

  2.向名家取经:我们可以怎样抒发情感?

  ⑴分析名家名作中包含情感的语句,分析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作用: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含而不露,委婉动人,耐人寻味。

  ⑵比较归纳,学习抒情的方法。

  分别给出含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语句的文段资料,学生讨论分析其中手法运用的特点。

  ①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直抒胸臆(内心独白)变换人称(第二人称)

  ②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例举: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三、比较抒情之度

  1.例文比较,体会抒情之度。

  明确:所谓“恰当书法”,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2.问题引导,学习恰当抒情。

  ⑴把握好抒情的度;

  ⑵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明确:恰当地抒发情感,前提是对情感要有深刻的体验和细致的揣摩。对情感的回味,可以促发与原初情感相似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反复体验,能将情感本身的意味感受得更深、体会得更准。另外,找到触发情感的点并将其写在作文里,会更容易打动读者。

  四、实践抒情之法。

  1.课堂作业。

  PPT出示一段描写家乡的话语,将其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挖空,让学生独立填写。写作后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写作思路。

  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重要性。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学的优点,加以运用;

  2.家庭作业。

  以“乡情”或“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性作文。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8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整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践的结论,有目的地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周围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向他们了解当年他们的乐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度过艰难岁月的,做好记录。

  二、课堂交流:

1.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所表达的主题。

  2.分组交流自己课前采访的内容。

  3.每组指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发学生思考:

(1)当年,老一辈生活艰苦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今天的生活乐趣与他们当年的有什么不同?

(3)我们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后作业: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资料整合平台】

  1.张洁的《挖荠菜》。

  2.刘绍棠的《榆钱饭》。

  使用建设:

  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老一辈所经历的苦难生活,启发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清新纯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际】

  1.了解“劝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劝告的方法和技巧。

  3.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

(2)分组练习

(3)班级交流

(4)教师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1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2. 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6、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

  4人文素质目标: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

  四。教学难点:

  1、古代的作品毕竟距今有些距离,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字表达。

  2、学生文学水平有限,对有些文章的理解有一点的难度。

  3、没有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有些许困难。

  4、学生阅读量少,文学常识薄弱,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五。教学重点:

  1、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预习,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要及时补充。

  2、好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反复引用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3、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须真正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爱憎,感受作品的艺术感。

  4、学习古文讲解详细,注重字词解析,打好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1、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

  3、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

  5、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七。教材分析: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八。所需课时:80课时

  九: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共13课时

(第一三四六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考2课时)

  第二单元:共12课时

(第七。八。十课各1课时,第九。十一各2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第三单元:共15课时

( 第十二至十六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第四单元:共15课时 (第十七至二十一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第五单元:共12课时

(第课课各2课时,第课各1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第六单元:共13课时 ( 第课2课时,第课各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十:教学总结:

  6、希望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文章的能力。能够扩宽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打好学习古文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课上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接触的作者,文章多了,学生语文基础得到提高,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2

一、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二、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后记

  1、教学按照 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3

  一、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孔子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身素质要过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整个初中阶段的精髓,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所以,在工作中,我要认真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积极寻找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来钻研,并把自己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认真分析每次考试的得失,做好提优转困的工作

  进入下学期后,除了日复一日的复习,学生还要面对频繁的测验,练兵。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因为成绩毫无起色而产生厌烦心理,以致应付了事。所以,首先老师要重视每次考试,在慎重选题的基础上,和学生共同面对每次考试的结果,引导他们分析出自身的优劣,同时扬长避短,争取在下次考试中有所进步。只有老师重视,学生自然也会关注每次考试,尤其是后期的模拟训练,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能从七年级一路走下来的学生,自然是梦想考上高中。所以,如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最后得偿所愿是老师必须要做的工作。把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分成,对优等生要以拓展提升为主,让他们看到学校以外的世界,使自己能飞得更高;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他们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平时表现没有优等生机会那么多,所以要培养语文兴趣,让他们的语文学科成为他们的拔尖科目;后进生主要是基础不够扎实,书写较为潦草,最大的毛病是懒惰,要鼓励他们,把表扬的机会给他们,同时在复习时夯实基础,克服懒惰心理。他们的语文提升空间非常大,只要自己愿意努力,一定能进入中等生行列。

  三、做好道德教育工作,树立健康、文明的思想,为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外,还肩负着思想品德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养成勤劳、诚信、善良、进取、礼让等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习惯,好作风。同时在心理素质方面,变得更加成熟,思考及处理事情更加稳重。中考是班级学生的一个分水岭,有些同学可能无法升入高级中学继续学习,那就要摆正心态,抓住学习的黄金时期,报考职业学校或进入“社会”这所“大学”继续学习,争取有一技之长成为安身立命之本。要让学生意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好习惯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在自己擅长的行业中闯出一片天。

  四、为了圆满的完成教学计划,我具体制定了以下措施:

  1、把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年级复习、分类复习和总复习,具体是先用一个到一个半月时间把七年级到九年级课本知识进行重点筛选,有目标地进行复习,辅以测验,再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分类复习,把知识点分为字词专项、病句专项、标点符号专项、综合性学习、阅读专项和习作专项进行复习,让学生从开始的点到面,再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进行综合复习,通过做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整体意识,在做相关练习中努力弥补不足,力争在模拟训练中不断进步,积累考试经验,为中考做好准备。

  2、在复习中遇到困难和学生共同解决,多一些指点和引导,少一些生硬的批评,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减轻学习和升学压力,每次进步一点点,鼓励表扬多一点点,让学生摆脱疲于奔命、耗时效率低的状态,针对每种题型,努力让学生找出解题技巧,独立完成题目。

  下学期的复习时间是短暂的,任务是繁重的,但我们师生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相信结果在我们掌握之中。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七年级上册

  第二周:七年级下册

  第三周:八年级上册

  第四周:八年级下册

  第五周:九年级上册

  第六周:九年级下册

  第七周:专项:字词、病句

  第八周:专项:诗词、综合性复习

  第九周:阅读

  第十周: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4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课堂的气氛还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其次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再有,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 璀璨 讴歌 敦厚

  姹紫嫣红 一泻千里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