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精选9篇)

2023-11-08 15:50:47综合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精选9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经过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索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通过实例,体会周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四、教学具准备: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小动物们正积极进行准备。请同学们看屏幕。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跑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3、那大家知道吗?前两只小兔子跑的这一圈儿,实际上是这两块草地的什么?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与小动物们跑步路线有关,大家有兴趣吗?

  (二)探索新知

  1、概括周长的含义

  (1)谁能说一说这块四边形草坪的周长是指什么?

  观察:看一看,发现了什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2)这块三角形草地的周长是指什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描一描。

  三角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3)讨论:第三只小兔子跑出的图是这个草地的周长吗?

  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呢?

  (4)归纳:没有缺口的`图形或者说“封闭”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指出实物的周长

  (1)同学们看,一片树叶、一面国旗,它们都有周长吗?说一说并指一指,它们的周长是指什么?

  (2)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3、动手操作、探究得到周长的方法

  (1)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周长是什么,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提出问题:小蜜蜂为运动会准备了四种不同形状的奖牌。屏幕出示:

  如果给每个奖牌装上一条金属边,每个奖牌要用多长的金属呢?

  (2)动手操作

  提出:你用什么办法能得到它的周长呢?

  (3)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拓展延伸

  1、量一量,填一填。

  2、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5

  课题:有多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20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了解常用的称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天平,2袋500克盐,一小袋苹果,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背一背”游戏:请3名同学到讲台前,其中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体重有明显区别),背的同学讲感受说给同学们听,感受人的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感知:每名同学掂一掂桌上的课本和字典,感受物体的轻重,并同桌之间说一说。

  3.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4.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他们也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感知物体有轻有重,以及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 认识秤:

  1. 师:要知道一个人或是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讨论,并说说看到过哪些秤。

  师: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台秤,天平,电子称,弹簧秤,磅秤等

  2. 让学生观察实物天平和弹簧秤:①上面有什么?②如何秤物体的质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并汇报。

  师适当的补充说明其用法,介绍千克和克的符号表示kg,g。

  (二) 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 称一称:

  ①请学生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重1千克。

  ②师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两袋盐有多重,并板书: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这两袋盐的质量,体会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自己对1千克的感受。

  3. 估一估,再称一称

  ① 估一估:掂一掂估计一下1千克苹果大约是几个?

  ② 称一称:估计之后将这些苹果用弹簧秤称一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

  4. 找一找: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掂一掂并称一称。

  指名说一说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5. 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质量。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亲身体验感知了质量为1千克物体的物体有多重。可是像粉笔,一枚硬币,一支铅笔,一片药等这样比较轻的物体用弹簧秤称一称,能否称出它们的质量?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也用千克作单位吗?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称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克(g)”作单位,可以用天平称。

  (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1. 师示范:用天平称一枚硬币,其质量约为1克。

  2. 学生称一称:小组内称一称较轻物体的质量。

  3.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次实践,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也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 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1. 算一算:出示2袋500克的盐,能算出这两袋盐的质量吗?

  生计算;1000克。

  2. 称一称:将这两袋盐用弹簧秤称一称,其质量是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

  3. 说一说在哪儿看见过“kg,g”这种符号。

  4. 练习:p20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后,让其自主探索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活动发现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相关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进率关系式的掌握,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第一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注意计量单位。

  生独立完成,反馈。

  2. 填一填,课件出示:,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千克或克。

  生通过对千克和克的感受及生活实际填空。

  3.(机动)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学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在称一称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四.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1.实践活动:p20页实践活动

  2.生活中在商店里那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或是1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6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而第二学段没有安排笔算加减法的内容;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够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4、“四边形”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至于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初步认识就可以了。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这两部分内容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6、“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至于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系统梳理本册所学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教科书第120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黑板上这道题的计算错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大家做第1题,做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再让学生做第120页第2题,笔算之前可先估算一下,最后集体订正。

  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做第120页的第3题,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计算熟练。结合第121页的第4题,要了解学生列式及单位名称写得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4、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结合第121页第5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笔算;然后全班交流算法,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四边形时,要注意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结合第121页第7题,学生画完几种四边形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结合第122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一说周长的概念,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复习“时、分、秒”和“千米和吨”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23页的第11、12题外,还要结合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整体”既可以是各种实物,也可以是各种图形。

  8、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推理的思考方法。如第1小题,先想个位上几加4等于7,3加4等于7,所以上边空格填3;十位上6加几等于10,4加6等于10,所以下边空格填4;得数的百位上虽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进了1,所以要想几加3等于8,5加3等于8,所以上边空格填5。

  第7题,可先找几名学生说一说题意,如果大家理解题意了,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分小组讨论(不要讨论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别求出正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再加上15厘米,就是所求的结果。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第3课时:时、分、秒、千米和吨

  第4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9-101页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三的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为他们探究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但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等于,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⑴、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

  ⑵、根据板书,用“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巧设情境,生成问题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妈妈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