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点【优秀3篇】

2023-10-28 08:07:00综合

《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点【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点 篇1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谢中书(谢徽)与陶弘景都卒于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谢徽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梁普通七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年(梁中大通四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点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纠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点 篇3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