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优秀9篇)

2023-10-24 08:31:48综合
  • 相关推荐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优秀9篇)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 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3. 6A)

  第二张:(记作3.6B)

  第三张:(记作3.6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Ⅱ.新课讲解

  一、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 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二、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 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 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 ,相切

  三、例题讲解

  投影片()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 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点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 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分析:因为两个圆大小相同,所以 半径OP=O'P=OO',又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 线,所以PTOP,PNO'P,即OPT=O'PN=90,所以TPN等于36 0减去OPT+O'PN+OPO'即可.

  解 :∵OP=OO'=PO',

  △PO'O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OPO'=60.

  又∵TP与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

  TPO =NPO'=90.

  TPN=360-290-60=120.

  四、想一想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 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 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 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 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 线.

  五、议一议

  投影片()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 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 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 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1、O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师]由此可知,当两圆相外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外切,即两圆相外切 d=R+r.

  当两圆相内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内 切,即两圆相内切 d=R-r.

  Ⅲ.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探索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讨论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情况下,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以及切点和对称轴的位置关系;

  3. 探讨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时,圆心距d与R和r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 习题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为R,求⊙O3的半径.

  分析:根据两圆相外切连心线的长为两半径之和,如果设⊙O 3的半径为r,则O1O3=O2O3=R+r,连接OO3就有OO3O1O2,所以OO2O3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O3的半径r.

  解:连接O2O3、OO3,

  O2OO3=90,OO3=2R-r,

  O2O3=R+r,OO2=R.

  (R+r)2=(2R-r)2+R2.

  r= R.

  板书设计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1.想一想

  2.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例题讲解

  4.想一想

  5.议一议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的内容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和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手里藏着一样东西想看看吗?

  教师出示一根一端系着一个小球的绳子,并把另一端系在手里。

  师:看,一跟绳子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捏在手里,如果绳子捏着的一端固定不动,把小球甩一圈,猜猜看小球运动的轨迹成什么图形?

  生:圆形

  师:老师甩一下,仔细看成什么图形。

  教师动手演示,学生齐答:圆形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一点,我们借助与电脑,让电脑帮帮忙。

  教师用电脑演示运动轨迹。

  2、寻找生活中的圆

  师:把小球甩一圈,小球运动的轨迹确实是圆形。那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看到过圆?

  生:……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些。

  课件演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盛开的向日葵,碧绿的荷叶,宁静水面上激起的波纹,太阳的光环,飞速旋转的星球形成的美妙光环,雄伟的建筑……

  师:这些物体美不美?正如一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二、新授圆的特征:

  1、找出圆与其他平面图形不同的地方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圆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它的边长是弯曲的、没有角的……

  得出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板书这个概念)

  4、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5、画圆

  师:要认识圆,我们先来画圆,如果让大家来画一个圆,你们准备怎样来画?

  生1:拿圆规画。

  生2:我的尺子上有一些圆。

  师:有些圆形物体,只要沿着圆形物体的边描一下就是一个圆。

  师:描一个圆,你会不会?(会)。刚才有一个同学说用圆规画圆,是画圆的工具,你们想不想用圆规来画一个圆?

  学生尝试画圆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用圆规画圆画的很圆,而有的同学画来画去就是画不圆。画的圆的同学有什么经验和技巧?(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师:这些都是画圆的要点,老师也用圆规画了一个圆。(用课件出示画圆的过程。)

  师:想不想再用圆规画一个圆?这次要比第一次画的好了哦!

  学生自己画,教师巡视。

  师:学生画好后收起圆规放在旁边。

  师:同学们,你们的体育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他还会用圆规画吗?他该怎样画呢?

  课件出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

  出示画圆的“钉绳工具”

  师:用它在黑板上能画出圆吗?

  师生在黑板上用“钉绳工具”进行画圆比赛,其他同学当裁判

  师:老师画的怎么样(圆),你们两个画的圆吗?(不圆)怎么回事?

  引导学生从工具上找找原因。

  老师进一步提问:“那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到:“绳子的长度要始终保持一样长”的结论。

  师:用“钉绳工具”画圆绳子的长度不能改变。那请大家想一想,一开始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上画圆,用“钉绳工具”三种画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要定一个点。

  生:长度不变

  师:你所说的长度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生:都要旋转一周。

  3、认识圆的半径直径

  师:最主要的一点是长度不能改变。画圆的时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都有专门的名称。固定的一点在数学上就叫“圆心”(板书),通常用大写的字母o表示。你们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圆的圆心就是针头固定的那一点。绳子的长就叫半径,通常用小写的字母r表示。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一点,这条绳子的长,也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他画下来。(板书画出半径)。你们会在自己的圆中画出一条半径吗?在自己的圆中画出半径,画好以后前后同学可以相互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引导学生说出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板书)

  知道了什么是半径,下面大家进行一次比赛,比赛画半径,15秒时间内看谁画的半径最多?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半径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提示:从条数和长度来说一说。)

  同桌讨论教师板书

  师:如果不画你能发现半径有无数条吗?怎么发现的?

  生:从“圆上任意一点”这句话可知有无数个点。

  师:我们刚才说半径是这条绳子的长度,那么在画圆的时候每一次位置发生变化时,都是半径,因此半径有无数条。

  师:半径的长度也是相等的。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圆的半径长是不变的,都是绳子的长。

  师:所以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是一样的。

  师:比比看同桌两个人的圆的半径是不是相等?

  生:不相等

  师:怎么会不相等呢?

  师:那你们所认为的长度都相等应该是怎样认为的?

  生:一样的圆的半径长度都是相等的。

  师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或者是在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是相等的(板书)

  在圆中又画了一条线段(直径)

  师:这是半径吗?这是圆的直径,通常用小写字母d表示。请同学在自己的圆中画出直径并讨论直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它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这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所以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师:如果用一个式子来表示:d=2r,除了这个关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两端都在圆上,并通过圆心。

  师:我们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板书这句话)。直径有多少条?(无数条)长度呢?(一样长)在同一个圆中或在等圆中。

  总结:同学们学到这我们知道了圆中有圆心有半径有直径,而且知道半径直径有无数条,知道了在同一个圆中,或者等圆中,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直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口答

  2、填空:

  半径(r)20厘米7厘米米

  直径(d)6米0.24米

  3、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师:用圆规画圆时,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直径还是半径?

  生:半径

  教师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

  师: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如果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两脚间的距离是?要画一个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的圆,你们可以知道什么?

  4、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在同一个圆里,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

  3、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小。( )

  4、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

  师:老师这有一个圆,找出它的对称轴。

  四、课堂小结:

  师:学到这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知道怎样来画圆。

  生2: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

  思考题:出示一个圆,你能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吗,不过老师把这个圆的圆心弄丢了,试试看。

  生1:通过折叠的方法。

  生2:找出圆中最长的线段。

  板书

  圆的认识

  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3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4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本节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还有个别同学在学时不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还需要老师继续多关注他们,并给予他们帮助,使他们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畅所欲言。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得更好。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 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3. 6A)

  第二张:(记作3.6B)

  第三张:(记作3.6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Ⅱ.新课讲解

  一、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 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二、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 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 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 ,相切

  三、例题讲解

  投影片()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 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点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 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分析:因为两个圆大小相同,所以 半径OP=O'P=OO',又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 线,所以PTOP,PNO'P,即OPT=O'PN=90,所以TPN等于36 0减去OPT+O'PN+OPO'即可.

  解 :∵OP=OO'=PO',

  △PO'O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OPO'=60.

  又∵TP与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

  TPO =NPO'=90.

  TPN=360-290-60=120.

  四、想一想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 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 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 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 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 线.

  五、议一议

  投影片()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 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 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 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1、O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师]由此可知,当两圆相外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外切,即两圆相外切 d=R+r.

  当两圆相内切时,有d=R-r,反过来,当d=R-r时,两圆相内 切,即两圆相内切 d=R-r.

  Ⅲ.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探索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讨论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情况下,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以及切点和对称轴的位置关系;

  3. 探讨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时,圆心距d与R和r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 习题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为R,求⊙O3的半径.

  分析:根据两圆相外切连心线的长为两半径之和,如果设⊙O 3的半径为r,则O1O3=O2O3=R+r,连接OO3就有OO3O1O2,所以OO2O3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O3的半径r.

  解:连接O2O3、OO3,

  O2OO3=90,OO3=2R-r,

  O2O3=R+r,OO2=R.

  (R+r)2=(2R-r)2+R2.

  r= R.

  板书设计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一、1.想一想

  2.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3.例题讲解

  4.想一想

  5.议一议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6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重点是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两圆相交时的数量关系。

  首先通过简单动态演示复习前面学过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本节课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日环食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在实践中探索感知两圆的位置关系,归纳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同时以图形运动的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动态思维能力。在研究两圆的圆心距、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时,通过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来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通过图形的变换,观察出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解决两圆相交这个难点是抽象的转换到一个三角形当中,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来记忆理解圆相交时圆心距与两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上完这堂课,通过听课老师的提议及学生的练习反馈,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推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时,在课件中可以设置一个可操作的动态演示,可由学生观察下定义,既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本节课的难点主要通过动态演示来探索圆和圆五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形”转为“数”,所以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上有所欠缺。

  3、课件的大容量虽是优点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却是有所差异,一堂课共有三个探究及两个练习,难点被分散,却是讲而不透,反复小练习缺乏,这也是公开课难以取舍的问题。总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师生共同进步才是目的。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⒈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⒉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定理及其运用。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直观演示,培养学生能从直观演示中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⑴点P在⊙O上OP=r ⑵点P在⊙O内OP<r ⑶点P在⊙O外OP>r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用运动的观点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着的,并且在变化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教学重点

  ⒈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特别是直线和圆相切的关系,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关系。

  ⒉难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关径大小关系的对应,它既可做为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又可作为性质,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演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用细长直铁丝,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先后从圆外逐渐向圆靠近,给学生形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印象;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落山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像这样平面上给定一个圆和一条运动着的直线或给定一条定直线和一个运动着的圆,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从数学角度,它的若干位置关系能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画一画互相研究一下。

  3.活动:学生动手画,老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把三种位置关系画出来时,用幻灯机给同学们作演示,并引导由现象到本质的观察,最终老师指导学生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完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①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②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叫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③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5.提问:除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呢?

  6.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后,提出我们能否在这里套用?

  7.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总成果。引导学生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去考察,特别是从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去考察。若该直线ι到圆心O的距离为d,⊙O半径为r,利用z+z的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展示,很容易得到所需的结果。

  ①直线ι和⊙O相交d<r ②直线ι和⊙O相切d=r ③直线ι和⊙O相离d>r

  提问:反过来,上述命题成立吗?8.例题学习(P104)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⑴ r=2cm ⑵ r=⑶ r=3cm A、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Rt△在已知条件下各元素已为定值,以直角顶点C为圆心的圆,随半径的不断变化,将与斜边AB所在的直线产生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分析好,d是点C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也就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CD。如何求CD呢?

  四、巩固练习

  ⒈练习一:已知圆的直径为12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⑴;⑵ 6cm;⑶ 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⒉练习二:已知⊙O的半径为4cm,直线ι上的点A满足OA=4cm,能否判断直线ι和⊙O相切?为什么?

  3、已知⊙O的半径为5cm, b圆心O与直线AB的距离为d,根据条件填写d的范围:

  1)若AB和⊙O相离,则; 2)若AB和⊙O相切,则; 3)若AB和⊙O相交,则

  五、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略)

  七、教学反思: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我首先由直观演示,再由生活中的情景——日落引入,让学生发现地平线和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给出定义,联系实际,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现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由“做一做”进行应用,最后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经过两村庄的笔直公路会不会穿越一个

  圆形的森林公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此题要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都急着讨论解决方案,是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对“做一做”的处理不够,这一环节是对探究的成绩与效果的探索与检验,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我在讲解“做一做”时,没有充分展示解题思路,没有及时进行方法上的总结,致使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明确。教师要根据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总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3.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让学生发现与探究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感情目标:

  1.通过图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观能力。

  2.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

  有无进入暗礁区这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一定难度,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日出是怎么样的?屏幕上出现动态地模拟日出的情形。(把太阳看做圆,把海平线看做直线。)师:你发现了什么?

  (希望学生说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这里,我可以直接问学生,你觉得直线与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直线与圆三种不同的位置图。(如图)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回答出有第一个图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第二个图有一个公共点,而第三个有两个公共点,如果没有学生没有发现到这里,我可以引导学生做答)

  二、讨论知识,得出性质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时,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有什么关系

  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让学生讨论之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时,dr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时,d=r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时,d知识梳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d与r的大小关系相离没有r相切一个d=r相交两个d

  三、做做练习,巩固知识抢答,我能行活动:

  1、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1)d= (2)d= (3)d=8cm,

  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让个别学生答题)师: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请大家思考后作答:

  2、已知圆心和直线的距离为4cm,如果圆和直线的关系分别为以下情况,那么圆的半径应分别取怎样的值?

  (1)相交;

  (2)相切;

  (3)相离。

  师:前面两题中直接告诉了我们是直线的问题,而下面的这题是在三角形中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看题:考考你。

  3.在Rt△ABC中,C=900,AC=3cm,BC=4cm。

  (1)以A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以A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师:同样地第一题是已知d与r问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下面这题是已知d与位置关系求r,那又该如何做呢?

  (2)以C为圆心,半径r为何值时,⊙C与直线AB相切?相离?相交?

  第3页(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再请个别同学说出答案) 总结:作题时要找出d与r中哪些量在变化,而哪些没有变化的。

  比如日出就是r没有变化而d发生了变化。不管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总之d,r和位置关系中,已经两个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四、联系现实,解决实际

  在码头A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个海岛,离该岛中心P的15海里范围内是一个暗礁区。货船从码头A由西向东方向航行,行驶了18海里到达B,这时岛中心P在北偏东30方向。若货船不改变航向,问货船会不会进入暗礁区?让学生完整解答。

  五、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请个别学生回顾知识,教师再总结完整。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分层作业:

  1.基础题:作业本(2)P21;

  2.自选题:如图,一热带风暴中心O距A岛为2千米,风暴影响圈的半径为1千米.有一条船从A岛出发沿AB方向航行,问BAO的度数是多少时船就会进入风暴影响圈?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篇9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是研究图形之间位置关系的重要内容。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定义的形成和概括过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由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定义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概括等探究活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新知识的建构。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的揭示,增强学生运用迁移方法研究新问题的意识。接着,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不同的位置关系下,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揭示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点的个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本质特征。到此,我并没有急于给出定义,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定义的形成上下工夫,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直线与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公共点吗?二是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定义的教学不只是以直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力图还原定义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本身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定义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的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线动圆不动”“圆动直线不动”“圆心直线不动半径变”三种运动方式的演示,有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重视定理的发现和总结过程:

  本课内容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反过来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所具有的数量特征。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隐含在图形中的这两个数量并加以比较,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自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闪现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引导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可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想一想,能否像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运用了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出现哪两个量呢?

  引导3:如何用图形来反映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呢?

  引导4:如何由数量关系并结合图形判定相应的位置关系呢?

  引导5:运用数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引导6:以上三个判定反过来成立吗?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去研究问题,这无疑促进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的作用在于把“形”和“数” 的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呈现在屏幕上,成为学生探索验证的好帮手。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服务。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问题情境、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充分地实践与探索,不断地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拓展思路。而多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了更为逼真的“情景”,改善了认知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如“议一议”:(1)已知⊙O半径为4cm,直线l上的点A满足OA=4cm,能否判定直线l和⊙O相切?为什么?

  (2)已知⊙O半径为4cm,直线l上的点A满足OA=5cm,能否判定直线l和⊙O相离?为什么?

  此题重在强调判定方法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利用多媒体演示,更直观地说明:(1)中当OA不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l和⊙O相交;当OA是圆心到直线距离时,直线l是⊙O相切。(2)方法同(1),通过此题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重视规律的揭示和提炼过程:

  某个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数学技能也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而掌握学习的规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揭示规律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研究的过程加以提炼,通过日积月累产生认识的飞跃。因此,在回顾与反思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一是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如何研究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二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有哪些联系?通过比较你有何启发?这一设计的做法虽小,作用却大,它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确保了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的方向发展。

  五、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节的课后作业有一道探究价值的题目:在Rt△ABC 中,∠C=Rt∠,AC=8cm,BC=6cm,若要以C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请根据下列条件,求半径R的值或取值范围。 1、AB与圆相离 2、AB与圆相交 3、AB与圆相切。

  学生需通过动手动脑来完成,使学生的探索精神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于通过圆的半径的动态变化,为学生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思路和分类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力图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性质和判定并能够利用它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联想、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向“会学”的方向发展,培养运动、变化、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