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10篇

2023-10-13 16:13:00综合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10篇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许多的语文教师很难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使得教学模式一直处于僵化阶段,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上课听为主,教师只是负责讲解,这就与新课程的改革形式大不相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的不利于学生能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其次,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培养师生交流方式的新形式、教师不能培养写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那么,就会使得教师严重忽略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机会,启蒙工作也起不到它应有的垫脚石作用;最后,目前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导致教学方法也很落后,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特别是一些语文教师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很难对知识的全面性进行详细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完全,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师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评,教学知识的内容较为单一,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不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小学的语文教师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中,通过调查显示,如果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所有感知器官,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知识,将图、文、像等形象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观看完课件之后,教师要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些开发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独立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性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及难点问题更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质量。

  (二)小学教师合理整合书本知识,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充分熟读教材,整合教材的内容,将所有的知识点和难点详细的罗列出来,有重点性的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现代语文教学活动主要突出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细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好坏差别对待,这样不仅能够鼓励后生积极上进,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对于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创新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地发扬创新性教学的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健康蓬勃发展。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2

  摘要: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原因何在?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师教育方式的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研究,望同行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课堂 艺术性 教育 方法

  1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气氛

  对于小学生,尊重特别重要,然而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事物的判断还有些懵懂,在平时,老师是学生前进中的方向标,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更何况是课堂,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化虚为实,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一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用暗示激励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允许学生提出无价值的问题,不轻易否定。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汇报讲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对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3 加强情感教育,走进学生世界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们,请勿看轻学生们的年龄,我们肩负重大使命,我们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路标,尊重学生,化虚为实,增进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成长。重视课堂教育,重视课堂的分分秒秒,发觉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达到我们共同的目的。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3

  教学艺术的功能是指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作用,是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和研究的内在依据。数学教学艺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陶冶功能

  由于数学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功能。如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频繁多向的人际交往、教师出色的课堂表演等,这些都在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理性的教育,给他们留下持久性的深刻印象。

  高效功能

  教学艺术的高效功能是指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并充分发展其认识能力。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能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善于从学情出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因此,能用较少的时间和较轻的作业负担取得较大的教学效果。

  激励功能

  教学艺术的激励功能是指教学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讲课时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优雅、亲切的姿态,炽热、动人的情感,清楚、漂亮的板书,准确、恰当的讲评,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块丰碑,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学生求实、求真、求善、求美。

  育美功能

  教学艺术的育美功能是指教学艺术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操,提高其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能用自身的行为美、知识的内在美、教学的过程美、目标的崇高美、气氛的和谐美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美的遐想、美的向往、美的追求,给学生以良好的审美体验。

  整体功能

  教学艺术具有综合性,它融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如线条、色彩、语言、音响、节奏和造型等,以大量的信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个性和审美等诸方面的发展。教学艺术整体功能的发挥依靠其内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如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互补,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应,知识训练序列与学生思维认识能力一致,备课、讲课、评改、辅导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这样,就构成教学艺术内部结构的最优组合,必将能使教学艺术发挥出巨大的整体功能。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4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起着重要的奠基石的作用,把小学语文的这块石头慢慢垒好了、结实了,才能攀越更高深的学科。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让老师和学生难以把握,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无法融入理解。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敏感阅读期,刺激学生大脑中的语言思维区,培养其阅读的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加以巩固,这样才能在阅读启蒙的领域占领先机,弥补缺憾。

  关键词:趣味阅读;小学语文;弥补缺陷

  小学语文的趣味阅读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性、情感性以及良好的语感节奏,结合生活经历沉淀积累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格特征。在学校这个智力冲撞、生命力勃发的特定环境下,小学语文担负着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喷涌出耀眼光芒的重任。而阅读,大量的阅读正是满足学生的渴求,发展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幸福感,这就是趣味阅读的全部意义所在。

  一、趣味阅读的黄金期及独特性

  1.知识存储和构筑框架

  启蒙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研究结果指明:3岁即可看一人,意指3岁即可萌生出一个人的学习兴趣所在,而在持续的近十年生涯中则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强烈探究需求,这时期的学生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迫切需要人类进步文化的种子,需要老师及父母在他们的内心播下美好阅读的种子,例如,诗歌背诵、国学经典诵读、童话故事、自然科学知识等,这些种子深埋在他们的心底,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会在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中不断得以发酵、沉淀和聚集,最终形成他们自身独特的知识构架。

  2.奠基智力和健全心理

  优秀教育学家曾总结出人脑智力启蒙和直观感性思维的发展乃源自于文学阅读,博大精深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懵懂中获得知识功底、于一知半解中积累智力基石。阅读对学习存在困难、智力存在缺陷的学生较成绩优异者更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加强其感觉统合训练的同时更要加强阅读,就如同感光力弱的胶片更需要很长的感光时间是同一个道理,要反复、反复、再反复地强化他们的智力区,用更明亮、更长时间的阅读之光来照耀他们,才能将困难的学生从黑暗的角落释放出来,奇迹般地展现他们独特的人生。

  二、小学语文辅导中趣味阅读应用要领

  小学语文趣味阅读其实质是用兴趣之绳牵引学生的感观和知觉,浓郁的兴趣芬芳会引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达到潜移默化、培养人格的最终目的。

  在趣味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事项,用各环节间的联系巧妙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1.精心创建意境,导入文章主题

  小学语文以低年龄段学生为对象,教材以优美感性的语言为主,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让学生理解文化精粹。如,《老人与海鸥》一课的内容讲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多种生物及鸟类的图片,配以它们生活习性的讲解,让学生活泼自由的天性在可爱的图片及教师生动的讲解中逐步进入文章的内容中去。

  2.注入感情因素,培养心理阅读

  凡是一篇好文章,都有它的立意和主题。优秀的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注重感情培养,用抑扬顿挫、丰富多变的表情带动学生的阅读情绪,注意掌握这其中的转折变化,让学生深切体会文章的内涵,在阅读的同时培养丰富的情感,激荡出学生的内心世界。

  3.紧扣提问切点,理解阅读精髓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学会找到文章内容的提问点,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不同层面的提问点,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极为关键。只有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切入点,学生才会依循这个问题去探索、去深究,循序渐进、前后相连的问题会引导学生开启智力,拓展思维,在阅读的课堂中就能真正领会文章真谛。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的环节要贴近学生生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因为不熟悉的事物让人们觉得陌生,从而逐渐失去对它的原始驱动力,只有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与自己的认识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后,那么记忆的关联才会得以开启,才有兴趣的驱动。被学生接受的阅读提问才是真正激发兴趣、理解阅读的精要所在。

  4.鼓励迸发激情,赞许成就进步

  任何一个学生都离不开老师赞许的眼光,任何一个进步都离不开鼓励的字眼。小学语文趣味阅读学习中贯穿始终的是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智力思维的推动。鼓励教育会极大地触动学生的神经,尤其是学习能力困难的学生,更要让表扬和嘉许环绕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阅读中提升智力,发展思维。

  总而言之,抓住学生的黄金阅读期,尽早确立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将是一个人智力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的节点。为了让每个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就要重视黄金阅读期趣味阅读对启智、育性方面的重大作用,也许人类思维的奇迹就蕴藏在"趣味阅读"之中呢。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5

  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设立学习角,将各种学习资料及学生的学习心得集中放在学习角,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还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一个小小的学习角,就是一个世界。学生在学习角中可以自主自由地学习,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展示在学习角中,供其他学生学习,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后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1、品味书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中,有利于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室的小黑板上可以经常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古诗、励志良言,学习角摆放各种各样的书籍,培养学生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摘录好词好句好段,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学期举办定时诗歌朗诵赛或读书交流会,促进学生多读书。例如,古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古诗的时候,体会古人的胸怀。

  2、交流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学习经验,勤交流。优秀学生向全体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其他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以少带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交流,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友谊的培养。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

  三、结语

  总之,在新世纪语文改革大潮中,为了提高语文有效教学质量,为了提升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以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硕果累累。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6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钢携领,编制教案,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就是要吃透新课标,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教案,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教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预习交流,预设目标,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课堂上,学生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再根据学生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三、创设情境,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导线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四、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

  五、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六、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7

  摘要: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原因何在?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师教育方式的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研究,望同行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课堂 艺术性 教育 方法

  1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气氛

  对于小学生,尊重特别重要,然而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事物的判断还有些懵懂,在平时,老师是学生前进中的方向标,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更何况是课堂,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化虚为实,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总结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一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用暗示激励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允许学生提出无价值的问题,不轻易否定。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汇报讲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重视对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3 加强情感教育,走进学生世界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们,请勿看轻学生们的年龄,我们肩负重大使命,我们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路标,尊重学生,化虚为实,增进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成长。重视课堂教育,重视课堂的分分秒秒,发觉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达到我们共同的目的。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8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意识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和发展,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通过多年的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工作下足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轻松的民主的气氛下学习,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探究学生,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优点和发展潜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自觉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从兴趣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创新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困惑,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古人说:思不疑。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那些能发现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提问是学生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触角,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自己的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灵活的思维。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段落,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思维创新火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产生疑问,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质疑和思考,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及时鼓励和表扬,积极培养,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应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表扬和加以肯定。评价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得到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收获知识,碰撞新火花。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丰富想象空间。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点滴,如课文阅读、词汇学习、生词分析、关键词分析,教师可以使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不能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的问题时,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来解释和指导他们。在学生的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朝着“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抓住每一个机会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9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对于整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应采用生动有趣、新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呢?笔者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一、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入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二、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

  教师在授新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创设悬念导入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试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小华也是12岁,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此时,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以旧引新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3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5.类比迁移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的六个面,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止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这里不再例举赘述。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论文 篇10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读环节对于学习一篇课文来说犹如万丈高楼平地基,地基不牢,地动楼摇。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初读教学”正在有意或无意地被弱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缺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也实在太少,初读教学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为了扶正初读教学弱化现象,构建有效初读教学课堂,在“学习资源包”概念的启发下,“初读教学策略包”应运而生,有效地整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初读教学课堂。分析初读教学被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探讨提高初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读教学;弱化现象;策略包

  一、浅析小学语文初读教学的现状

  现状之一:僵化

  近几年,我们学校敏锐地发现了语文初读教学模式化的倾向,即大多数教师的初读教学无非是“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段意—生字词教学—抄写生字作业。”几乎每篇课文的初读教学都这么上,学生不用听就可以猜出老师下面要干什么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初读教学陷入模式化的僵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现状之二:越位

  初读教学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就匆匆引领学生去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读书尚不正确、流利的学生很难真正深入文本品评文字、体会情感,总感觉就像在煮一锅“夹生饭”.这样的初读教学越位包办了精读教学的部分教学任务,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优化“初读教学”,所以只能说“治标不治本”.

  现状之三:失控

  因为预习时布置学生要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于是初读教学变成了资料展示汇报课;因为要教学生字新词,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于是初读教学变成了书法指导课;因为要求学生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因此,初读教学变成了专门的朗读指导课。这样就使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使综合、丰富的语文变得单一、狭窄,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

  现状之四:缺位

  传统的初读教学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二、开发:初读教学理性回归的策略包

  为了扶正初读教学弱化现象,构建有效初读教学课堂,在“学习资源包”概念的启发下,“初读教学策略包”应运而生,有效地整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初读教学课堂。

  初读教学策略包

  策略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明确初读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也不一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目标观,把初读教学这块“田”种好,让学生有所得。我们有不少前辈反复强调:初读教学,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生字新词,为精读教学做准备。我想,这应当是我们初读教学的总体目标,要使初读环节发挥应有的效用,初读目标与要求的设计就要有层次,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掌声》初读环节的(1)轻声读课文两遍以上,读后标出段落号;(2)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再想一想:两次掌声各表示什么意思?

  细细解读这一设计,我们可以感到:初读环节目标明,要求清,层次显,操作易,是有效的。

  策略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整合初读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文章岂是无情物,师生更是有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入语的精练、简洁,要符合文体精神内核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教学情境中,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借此求得实效。

  如,《圆明园的毁灭》的新课导入时,新课的开篇,师生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写一个解释一个,再重复读几遍;然后把词语连起来说:“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却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此时,我们从师生严肃的神情中,分明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这就成功地铺设了情感基调。

  2.字词教学,扎实基础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一靠自身的大量阅读和实践,二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下的有效的词语学习和语感分析。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初读教学的一项突出的任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

  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的生字“删”时,我边用课件播放“删”字演变过程,边讲解: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旁。

  我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有效!

  3.读通课文,其义自见

  张田若先生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因此,初读教学,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初读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我们更应该落实初读教学中“读通课文”环节,努力达到每一遍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每一堂课的读都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真正引导学生从读会到会读,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

  4.留下悬念,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初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效果。

  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初读课结束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海鸟掠杀海龟,对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海鸟对,有的认为海鸟错。可惜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要求他们在文中找出有力证据,在第二课时开个小小辩论会。下课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找证据,还面红耳赤地互相辩论呢。精读课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策略三:“巧把金针渡与人”——优化初读教学方式

  1.注重实效性

  一般来说,“课文导入”“词语学习”“内容理解”是初读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它们的教学效果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到。在这几个环节中,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把阅读和字词教学结合起来,创造“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美妙教学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当的取舍,精心设计,在教学中采用简便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2.增加趣味性

  小学生天真活泼,童趣横生,引领他们进行初读课文,除了要保持内容的丰富之外,还应注意学习形式的新颖,教学情境的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实物,开展游戏等方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对深入研读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综上所述,初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策略包”优化初读教学课堂,就可以把初读教学琐碎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基本训练得到落实,真正体现了本色语文的精神。虽然本次行动研究的时间不算长,“初读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但笔者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初读教学,初读教学的有效性必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参考文献: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11.

  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研修教材。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08.

  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05.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10.

  彭萍。对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广州教学研究,20xx(11)。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