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风俗的作文【精彩9篇】
今年我和爸爸返回家乡湖北过年。别说,真和河南有点不一样。
河南过年会吃烩菜,吃带鱼,吃汤圆儿,吃饺子。可湖北不一样,过年喝鸡汤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能给家人带来好运和祝福,分食鸡肉的,也很有讲究,当家作主的人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主要劳动的则吃鸡爪,表示新年抓财,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吃鸡翅,表示展翅高飞。
再就是白蒿菜了,湖北有些地方会吃炸白蒿去其谐音“百好”,图个好彩头,不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白蒿能油炸后食用,貌似是用白蒿,鸡蛋,面粉,水在油锅里炸。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贴对联是必须的。孝感人还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天亮时麻雀飞过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叫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00的时候,人们还要做一个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以前的人们很在意过年时不要触犯一些禁忌,比如说,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好运扫出门外,不能与人争吵,也不能说脏话,不然新一年的运气会不好,打碎碗背后要说岁岁平安,不能洗衣,因为码头被水神封锁,任何人都不能去动,总之就像仙桃地区的民间歇后语一样,初一拜年,拣好话说。
在除夕夜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晚上11:00左右,街上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重重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反正这次回湖北过年,给了我非常不一样的体验,虽说疫情爆发不可以出去,但还是觉得跟在河南很不一样,有了许多新鲜事儿。
时光如流水匆匆而逝。转眼,又一年接近尾声了。看着窗外飘飞的落叶,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过新年的景象来。
记得那一年,我大概十岁。除夕这天,家里可忙碌了。妈妈买来一副对联,站在大门外比比划划的。“春回大地人间暖,绿染乾坤万物苏!”我兴冲冲地跑过去问,“妈妈,你要干吗?”“贴春联呗!过年了,贴上这个才喜气!”妈妈笑盈盈地回答。我赶紧帮忙,和妈妈一起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到了大门两边。贴好以后,抬头一看,呵呵,真漂亮!红红的大字“照”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贴完了春联,妈妈便一头扎进厨房预备起年夜饭来。“乒乒乓乓”的.声音不时从厨房里传出来,想必妈妈正在指挥锅碗瓢盆演奏一支交响曲呢!阵阵香味飘来,馋得我不住咽口水,真想赶快尝一口。
好不容易等到了开饭,一碗碗美味佳肴上桌啦!鸡、鸭、鱼、肉、蔬菜、海鲜……全齐了,看得人眼花缭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都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吃起了年夜饭。我馋了半天了,一上桌,便像小馋猫似的狼吞虎咽起来。“慢慢吃,小心噎着!”妈妈夹了块鸡肉放到我碗里,“吃了鸡肉,就又长一岁啦,可不能像以前那么不懂事了!”我眨巴眨巴眼睛,好奇地问:“如果吃了鸡肉就要长一岁,那我希望爷爷奶奶不要吃鸡肉,那就永远不会老啦!”大家哈哈大笑,爷爷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我又给爷爷奶奶各夹了一块鸭肉,说:“鸭肉吃了不会老,你们多吃点!”爷爷乐呵呵地说:“咱们贝贝真孝顺!”奶奶呢?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
全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温馨、欢乐的气氛。
吃得差不多了,我往窗外一看,呵,家家灯火通明,大概都在吃团圆饭吧!“哧——噗!”一串烟花升上天空,五彩缤纷的焰火把整个夜空都照得绚丽多彩,仿佛在预祝新的一年会更加美好!
我呆呆地看着,陶醉在这欢乐的海洋里……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异常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齐,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样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淳安也不例外,现在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讲淳安的风俗吧。
就在千岛湖一旁的金峰乡朱家村,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六,他们的宗祠内就会摆满101个猪头,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头呢,据说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还听说,“赛猪头祭祖先”这个习俗就是朱熹的重孙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一习俗,在当地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最有创意,村里头最有威望的老人会对猪头进行评议,最后选出最好的发红包,发年画以示鼓励。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乡朱家村,来看了一场热闹又盛大的“猪头大赛”。
我们到了那儿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此时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狮们踩着节拍辗转腾挪,甚至还叠起了罗汉,神采奕奕,精彩非凡,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惹来了阵阵叫好声。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从这人流中挤进祠堂,只见100多个大猪头,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案上的提篮里,一个个都精心的“美颜”和“点缀”过。还配以万年青,天竺叶,鲜花,水果,不少还贴着福字,喜气洋洋,馋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现在可以吃的话,我真想上去咬两口。
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马表演,浓妆艳抹的村民腰间系上竹马,一手拎着马脖,一手舞着马鞭,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最后,“猪头大赛”经过逐一比拼称重,决出了一、二、三名,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整个祠堂。
那天晚间,朱家村还举行了猪肉宴席宴请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我们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区别。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降临,因为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我们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准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习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我们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区别。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降临,因为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我们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准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习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我们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区别。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降临,因为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我们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准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习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都是爸爸告诉我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天,人们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有关,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和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雄黄酒和包有黄豆瓣的粽子。(我只记得四黄了)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父亲溺死在江中,多日不见尸体浮出水面,曹娥就沿江边哭边找,始终不见父亲尸体,十七天后,也就是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她投江寻找,五天后她抱出了父亲的尸体,被传为神话!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都会唱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