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2023-09-20 18:23:44综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1

【一】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2

  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高一地理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沁阳永威学校高

  一、二地理备课组

  二O一三年元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㈡、板书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2、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宇宙?

  2、从大到小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3、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出八大行星的顺序,并能按不同标准分类(地内、地外、类地、巨、远日)

  4、八大行星绕日工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向、近圆、共面)

  5、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作业本上做检测题第2、5题

(二)背会检测题

  3、4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㈡、板书课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理解识记: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2--15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5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的能量来自哪里?太阳辐射中有那几种光?太阳能集中的是那种光?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占总量的多少?

  2、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3、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发生在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对人类有何影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指导各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识记: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6--1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分别是什么?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指导各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掌握:1.地方时、时区、区时和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界线)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㈢、讲述:本节课难度较大,也是本章的重点,相信同学们通过细致、认真的自学,一定能达标。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8--2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2、怎样区分自然日界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及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换。

  3、怎样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完成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识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3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分别是什么?

  2、恒星年和太阳年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近日点和远日点?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当堂背会自学自导上的问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4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㈡、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理解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学会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1----2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2、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怎样计算?

  3、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4、什么是晨昏线?特点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掌握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五、当堂训练

  作业: 完成辅导材料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㈡、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25--2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个圈层有什么特点?

  3、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㈡、板书课题: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

  2、理解掌握地壳的物质循环。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30--3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矿物?有哪三种基本存在形式?与矿产有什么区别?

  2、矿物的类别有哪些?怎样识别常见的矿物?

  3、什么是岩石?分为哪三大类?

  4、沉积岩有哪两个突出特征?

  5、三大类岩石是如何让转化的?

  6、什么是地质循环?其能量来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34—35页的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㈡、板书课题:地球表面形态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36--3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哪两个方面?

  2、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分别是什么?

  3、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是什么?

  4、37---38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背会自学自导的问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㈡、板书课题:地球表面形态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38--42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褶皱?其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怎样区分?

  2、教材39页活动题?

  3、世界两大地震带是什么?

  4、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内力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应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

  2、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43--4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大气垂直分层有哪三层?各有什么特征?

  2、教材43页的活动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形式?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4、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一部分?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44--4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如何?

  3、教材45页的活动题?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怎样形成的?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应的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47--52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做辅导材料相应的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2--5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哪些大气活动中心?它们对气候有什么重大影响?

  2、季风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和风向有什么不同?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5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㈡、板书课题:大气环境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4--58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气团?分为哪两大类?

  2、什么是冷锋和暖锋?其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如何?

  3、什么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4、锋面气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

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冷锋、暖锋、低气压系统、高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58页的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㈡、板书课题:水循环和洋流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全球水循环的过程。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9--6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水循环?其能量来源是什么?

  2、水循环有哪三种主要形式?目前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60页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㈡、板书课题:水循环和洋流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6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洋流?如何分类?

  2、教材62页的活动题?

  3、洋流的地理意义有哪些?世界四大鱼场是什么?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㈢、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思考题

(二)完成教材63页的活动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一章全部知识点。

(二)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2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二章全部知识点。

(二)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3 考试

  目标:独立完成一套试卷,时间45分钟。过程:

  1、教师分发试卷,学生紧张考试,教师充当监考。

  2、下课铃响,收交试卷。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4 讲评试卷

  目标:人人满分 过程:

  1、发放教师改过的试卷,学生对照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讨论。不会的可以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试卷进行分类讲解。

  3、学生质疑问难。

  4、学生根据做题情况对前两章的全部知识点查漏补缺。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识记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3、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6--69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教材67页的活动题?

  2、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是哪两个时期?灭绝情况如何?

  3、人类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理解: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识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70--7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2、教材71页的活动题?

  3、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与土壤分别有什么关系?

  4、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怎样做到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识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78--83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教材79页的活动题?

  3、什么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教材80页的活动题?

  5、什么是垂直分异规律?教材81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㈡、板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83--86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什么地区?可分为哪些种类?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什么地区?分为哪些种类?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什么地区?有哪些种类?荒漠带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征?

  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有什么意义?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识记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㈡、板书课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88--9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聚落?分哪两大类型?

  2、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什么?

  3、北方平原与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有什么不同?

  4、教材89---90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㈡、板书课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91--9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我国东西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教材91页的活动题?

  3、教材96页的活动题?

  4、平原地区与山区的交通线路分布各有什么特点?交通线路选线应充分考虑哪些因素?

  5、教材93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㈡、板书课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识记地质时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95--97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2、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哪三个阶段?什么是冰期与间冰期?

  3、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哪些特征?(看图)

  4、教材96页的活动题?

  5、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影响?

  6、什么是雪线?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㈡、板书课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近现代的气候变化特征。

  2、理解识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97--100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㈡、板书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分类。

  2、了解掌握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01--104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分类?

  2、煤炭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哪些主要工业区?

  3、教材104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㈡、板书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掌握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04--106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形成了哪些文明发源地?

  2、工业社会阶段及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教材106页的活动题?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分钟左右)

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㈡、板书课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二、出示目标:(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

  1、识记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识记中国的洪涝灾害及原因。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107--1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自然灾害?分为哪些类别?

  2、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有哪两大类型?

  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教材111页活动题2?

  四、后教

  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

㈡、讨论:提问,先由差生回答,如答错了,组织其他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作业:

(一)理解背会自学自导的思考题

(二)完成辅导材料的相关习题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三章全部知识点。

(二)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2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请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理解背会第四章全部知识点。

(二)复习过程:

  1、检测发放检测题。要求20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同桌交换试卷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改,给出分数。老师统计检测结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学生更正讨论,对做错的题目可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并整理到错题集上。

  4、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5、学生根据自己的做题情况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当堂背会。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3 考试

  目标:独立完成一套试卷,时间45分钟。过程:

  1、教师分发试卷,学生紧张考试,教师充当监考。

  2、下课铃响,收交试卷。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复习课4 讲评试卷

  目标:人人满分 过程:

  1、发放教师改过的试卷,学生对照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讨论。不会的可以问其他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试卷进行分类讲解。

  3、学生质疑问难。

  4、学生根据做题情况对前两章的全部知识点查漏补缺。

  备课人:陈泽军 赵志方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1023;

  2、2molO2含×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024个铁原子。

  回答: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1023个水分子;

  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

  N=n×NA=××1023mol-1=×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

七、教学反思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4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3、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3、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4、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

  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1023;

  2、2molO2含×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024个铁原子。

  回答: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1023个水分子;

  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

  N=n×NA=××1023mol-1=×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

  七、教学反思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9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看清这个物质的世界,第二节进一步学习这六类物质中最重要的三种“电解质:酸、碱、盐”并能书写离子方程式;酸、碱、盐之间大多是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第三节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而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又一新角度,同时也为后面“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巩固和加强元素化合价知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合价变化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变化;同时也是对初中化学薄弱环节一个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2)从新的角度归纳“物质的分类及其化学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确物质世界中两大类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有无数变化)与简单性(只二大类反应)、个性(有电子转移、无电子转移)与共性(有新物质生成)的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归纳,采取“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并认清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相关关系。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学习能力:通过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代表,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可以代表一类物质的性质;这一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质的学习中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2.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的探究能力: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原因应通过实验来探究分析,在实验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有力的证明电子的转移是反应内在的原因。

  3.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总结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课堂的最后让五名学生分别充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来上台自我表述与总结,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生生互动的参与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会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的方向及数目。组织好课堂总结的拟人化表演。

  (2) 难点是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内涵,能自我总结出两组概念的对立统一网络。

  (3)关键是引导并做好几个实验探究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投影与实物]

  1.旺旺雪饼----干燥剂

  (主要成分:生石灰)

  2.月饼---脱氧剂实物展示

  (主要成分---还原铁粉)

  3.脱氧剂介绍:幻灯片

  防止氧气氧化

  学生知道干燥剂

  但不知道脱氧剂

  比较新颖,兴趣大.

  概念形成

  (由点及面能力)

  1. 最常见的氧化剂是谁?

  2. 氧气在化学反应(钠、铁、硫、磷)中的共同特点。

  3. 氧化剂概念: (板书) 学生能答出:氧气

  学生上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讨论: 化合价均降低

  知识引伸

  知识迁移

  (对立统一思想) 1. 常见的氧化剂还有哪些?

  化合价变化特点?举例:

  H2 + CuO = Cu + H2O

  2. 什么叫还原剂?

  常见的还原剂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笔记

  判断氧化剂

  学生回答

  知识网络的构成

  (对立统一能力)

  [重点] 1. 实验演示:

  铜 → 氧化铜 → 铜

  2. 概念联系:

  氧化剂——被还原——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知识网络构成:

  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 + 还原剂 =

  深化理解

  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

  思考并讨论:

  氧化剂为何是被还原?

  (是被还原剂还原)

  还原剂为何是被氧化?

  (是被氧化剂氧化)

  学生笔记: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

  活动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 反应特征:化合价有升降,且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

  2. 为什么化合价会有升有降?

  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 实验演示:

  Zn + CuSO4 = Cu + ZnSO4

  电流计指针偏转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有电子转移 学生笔记

  学生交流并总结:电子是带负电的,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升高.

  学生探究:电子得失形成回路则形成电流,电流针有现象.

  学生讨论与总结:

  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1.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略

  H2 + CuO = Cu + H2O

  Zn + CuSO4 = Cu + ZnSO4

  学生练习

  活动表演

  与课堂总结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要求五名学生(拿展板):

  各自表述物质及反应的特点

  (学生甲):氧化剂

  (学生乙)还原剂

  (学生丙)还原产物

  (学生丁)氧化产物

  (学生戊)氧化还原反应

  2. 组织学生上台表演

  并补充说明

  3. 投影与总结表扬

  学生小组讨论

  推荐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甲)我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为我得电子),我会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乙)我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会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丁)我是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化合价降低后的产物);

  (戊)我是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化合价升高后的产物)。

  (丙)我是氧化还原反应,我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升与降的总数相等;我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得与失的电子总数相等。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引入与概念形成是很成功的,知识网络的构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双线桥的练习略显“单薄”(准备是下节课的重点),最后学生的拟人化总结与表演非常成功,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有一个班在表演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我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剂,我的儿子是氧化产物.”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氧化产物的同学气愤的不行,但也是一脸的无奈.当时我也很吃惊,评价比较形象,但不适合中学生.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篇10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