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4篇

2023-09-15 12:52:56综合
  • 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思 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难点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诗境,通过想象、联想迸一步感受诗情,体会诗意。

  三、教学设想

  1、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通过想像联想充分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中蕴 含的丰富的意蕴,体会诗人在意象上寄寓的特定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马致远(—1321 7):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

  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 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初步感知: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佬树/昏鸦,小桥/流水从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晒下,断肠脱/天涯。

  3、通过意象体会诗境。

  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景?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呢?(学生充分感悟作品中意象,把自己体会到的小令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教师点拨:抓住几个词语“枯”、“老”、“昏’’,抓住特定的意象“夕阳”来理解。教师示例: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枯枝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 点寒鸦,传来声声哀鸣??深秋的悲凉。

  一座小桥,桥下静静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寻常人家。

  萧瑟的秋风,寂寞苍凉的古道,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 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问题2:这些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孤独、茫然的游子,眼中所见之景自然是凄凉、萧条的,而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寒鸦归巢,羁旅之情便被绵绵无绝地勾引出来,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是枯黄的,树是没有生机的,马是瘦弱的,其实这些都是诗人的落寞与哀愁心境的真实写照。

  4、想像体会,拓展知识 。

  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合理想像,大胆创新,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对于景物,可作细腻

  描绘,对于人物,可想像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像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与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审美创造,实现艺术自由联想的无穷意味

  和无限延伸。(当堂写,交流)(示例:雨后的天空,一片阴霾。毫无水洗后的清亮与明晰。雨后秋寒倒不言虚。在这秋日的傍晚,我不由得紧蹙眉头,裹紧身上并不暖和的衣襟。路在前方,可是何处是尽头?情归何处? 既然无知无解,就停下来吧。在这雨后的黄昏,暂且歇息我疲惫的灵魂。

  风起,西风起了。真的已是深秋。

  额前的发随风起了,随风散了。并不能挡不住我的目光,也挡住我前进的方向。枯叶飘零,如蝶似舞;流转在水上,似悲还喜。叶子来自水土(一切生命来自水 土吧),长于树枝,还情树木,终归水土,生命原本如此吧。离开水又归于水。看似 没变化,可到底为了走这一回,走这一遭啊!设若不为了枝头的绿意,树下的浓阴,这一路又有什么意义? 落叶归根,可是树也老,树老了是否也归尘归土?在这样的季节里却也止不住对 绿叶的追求,止不住对春天的渴盼。

  藤已枯,可不改他向上的志向。身已死,不死的是不息的灵魂。

  潺潺的溪水,驼背的小桥。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纵是在这乡间,从此岸到 彼岸,你渡过了多少的离情别绪?渡过了多少的聚散离合?又渡过了多少的成功与失

  意?你送出去了多少的年少和希望?又迎回了几多衣锦还乡? 乌鸦的啼叫,啼醒不尽的情思。是归巢还是反哺?乌鸦生命的意义在此是否已经

  达到极至7 暮色迷离中,炊烟袅袅中。有人家上灯了,那灯可是为晚归的人儿燃起?朦胧摇

  曳的灯光里,可有父亲的烟雾缥缈,母亲牵挂的唠叨?可有妻子的望眼欲穿,幼儿的稚声娇啼? 路在前方,前方的温暖却不属于我,我的父母妻儿,我的深情厚意,为了这一场 漂泊,都在我的身后默默伫立。为了这场生命之旅,我将他们静置心底最温柔最甜蜜的梦乡里。)

  5、在充分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6、作业布置。

①把所写的文章修改、完善。②阅读迁移。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3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 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4

  王宏兴

  马致远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作者邮箱:

  [1]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