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国富论读书笔记9篇

2023-09-09 08:58:26综合

国富论读书笔记9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1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日,脱离了计划经济也可是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我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我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能够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2

感悟: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

  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麽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摘抄:

  1、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2、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3、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4、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5、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世界上具有伟大人性但是却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荣誉时,一旦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懒惰,犹豫,容易沮丧;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到倒他们的勇气,没有任何危险能够惊骇他们,但同时,他们对有关正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似乎无动于衷。

  6、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7、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8、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9、科学是解狂热和迷信之毒的良药。

  10、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11、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3

一、什么是分工

“分工”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完成一件产品的生产或者一种服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多步进行。

  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多数情况下靠一个人也是能够完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产品生产的各个步骤分别交由不同的人去专职完成,这样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分工的做法由此而生。

二、为什么要分工

  亚当·斯密在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中提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这是分工的一种效用。但是,他认为导致人类产生分工的是一种人类本然性能所产生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在这里,人类的这种倾向并不以分工的效用为目标。

  用现在的话来讲,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导致分工的产生,大家的觉悟没那么高——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大同的目标才分工的。亚当·斯密在书中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青壮年时期从事不同的职业,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我们每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大多数人在孩童时代的各体差异几乎显现不出来。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现代社会,个体不可能自行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因为假如个体能够自我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那一切人的任务和工作将全无区别,那么工作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也没有存在的可能了,然而要注意到,假设存在的条件是人们互通有无的本性消失,这是不可能的。

  使各种职业的人的才能形成极显著的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也是这个倾向。

三、分工的好处

  如果我们实现分工,那么同样的人就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分工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项工作,会让其熟练程度快速提升。这很好理解,一个作家和一个程序员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通常情况下各自都有所长——作家很少有熟练掌握编程能力的,程序员能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也不多见。

  其次,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所带来的利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

  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常认为做好计划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会带给我们充实,其实,当我们每天给自己安排过多的任务时,任务的交替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想想自己在任务之间贪玩过多长时间手机?记住,人物的多少不要体现在种类上,而要体现在每种类别的量上。

  最后,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机械的发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这一句话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是好像和分工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易于发现解决问题的便利方法。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倾注在一种事物上,只要还有改良的余地,各部门雇佣的人中,不久便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

四、分工的市场范围限制

  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的大小限制。简而言之,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个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的原因。试想前期如果没有进行好市场调查,就不清楚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缺口有多大,前期的市场规模定为也就很难把控。市场很小就盲目创业,那么从市场获得的利益将很难维系企业的运营成本。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4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第七章中分三节论述了殖民地的相关内容,表达了其反对殖民统治的立场,当然,几乎每个人都会反对欧洲各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殖民统治对于殖民地的影响,我们不应该总是持批判反对的观点,认为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是消极的、不好的影响,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没有正视历史的偏见,鉴于此,我在此要重点论述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积极影响,下面我讲具体谈谈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其一,建立殖民地的动机。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口日益增多,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国土面积较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寻求对外发展和扩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就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过程,一方面转移国内过程的人口,另一方面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和财富。这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

  其二,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欧洲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比殖民地先进,欧洲国家在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发达的经济、文化、政治,使得殖民地国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特别是殖民地国家引入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殖民地的经济状况总的来说是得到很大的改善和发展,这对于以后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文化、各种信息的全球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缩小东西方国家的差距。

  其三,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原因。因为殖民地国家一般土地广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比较落后,欧洲国家在对殖民地进行人口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极大地促进殖民地国家经济的发展繁荣,这是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原因具体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我在此对殖民地做此番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懂得在看待历史上发生的每一现象、事件时应从正反两方面综合看待,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或评论。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5

  寒假期间,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的经济学家,他的《国富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他说的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现在的我看来,了解到了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也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

  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深受震撼!200多年前就对社会协作的规律及其意义有着深刻的洞悉,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不少先进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那个年代也出现了诸如牛顿这样的很多伟大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深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谓生逢其时。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打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安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人员在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数量。最后的精炼总结: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浪潮下,这种思想是否还能适应如今的个性化需求尚待观察。

  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价格的探讨。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这对指导现在的国民经济任然有效。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亚当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6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一直以来,对于这样专业而高深的书籍是敬而远之的,这一次,在推荐的书目中,我首次拿起它并阅读其中对于经济学的深刻分析,颇多感慨。

  这本书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 展 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亚当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这并不难理解,国家财富的增加有利于个人工资的提高,而个人工资的提高必然大大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亚当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的确,温饱问题如果都仅能勉强满足,那么多余的消费根本就是妄想,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推动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唯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家的消费欲望,才能为社会财富的增加提供长期的保障。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因此,借款也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如果仅仅是为消费而借贷,这样只会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让富有的人丧失信心,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经济的运行更是错综复杂,我们需要从中慢慢去发现并寻找其中的规律,通过高度的总结来让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我们的路还很漫长,希望国家也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7

  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这次我选择了读《国富论》。和《新卖桔者言》不同,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可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所以,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阅这些内容的意思。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一日也能成针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间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们现在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斯密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却是他从生活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出来的。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时代前端的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发现和体会认识。

《国富论》这本书中值得好好品味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现在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层。它不是我只读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还会好好的再次研读这本书,希望有兴趣的各位同学,也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吧。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8

  如果要从本章中抽出主干,我想是:“分工现象”以及“分工的意义”的结合体。此二者构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清晰可辨的,然而并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开头,亚当˙斯密就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我想,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作者展开分工的优势,以便其后章节的论断。

  接下来,作者开始例举分工现象,首先是对“不重要的制造业”和“更重要的制造业”这二者所体现出来的分工现象的区分。他质疑“一般的设想”,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但并未纠结于此问题,并没有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一命题是错的。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视角,也即:“从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中,我们可以对这种分工现象一览无遗。”因为此类制造业工人少,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中在同一施工所。

  再接下来,作者举了个更具体的例子,即“针制造业”。这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可在操作上,工序上却并不简单。正如作者所言:“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上使用的机器的。”再如:“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这些已为我们展开了制造业上分工的场景。此即为“分工现象”而这部分文字里所着重要体现的应当是分工之意义。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十个工人(分工情况下),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千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千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的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一枚也会制不成。”

  我想,这其中体现出“规模生产”的意思。如此的分工,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之时才不至于浪费成本。进一步的我们或许可以说:“在社会契约达成的情况下,人们进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如同作者接下来所言:“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内,农民往往就只是农民,制造业者往往就只是制造业者。”着这种分工愈加明显和成熟,也便意味着这个社会更具生产财富的能力。

  想来这也就是作者希望阐明的观点,即分工的重要意义,即分工对于财富创造的积极推动力。

  依我看来,这也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倾向了。

  在后面的内容中,作者又阐明了分工之所以促成这种作业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适当机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

  其实这部分内容又可归于“分工的意义”之中去。分工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便会开始发生作用——分工使得生产力提高,且易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反过来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是推动再发展的力量。是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结论:应促进社会合理、充分分工,进行社会化生产。

  我们虽明白分工之意义,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实现,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社会的合意。或者说需要一种社会的默契。然而,这又建立在信息充分被接受的前提之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想让分工更为合理有效只怕不可能。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9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第七章中分三节论述了殖民地的相关内容,表达了其反对殖民统治的立场,当然,几乎每个人都会反对欧洲各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殖民统治对于殖民地的影响,我们不应该总是持批判反对的观点,认为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是消极的、不好的影响,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没有正视历史的偏见,鉴于此,我在此要重点论述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积极影响,下面我讲具体谈谈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其一,建立殖民地的动机。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口日益增多,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国土面积较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寻求对外发展和扩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就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过程,一方面转移国内过程的人口,另一方面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和财富。这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

  其二,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欧洲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比殖民地先进,欧洲国家在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发达的经济、文化、政治,使得殖民地国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特别是殖民地国家引入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殖民地的经济状况总的来说是得到很大的改善和发展,这对于以后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文化、各种信息的全球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缩小东西方国家的差距。

  其三,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原因。

  因为殖民地国家一般土地广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比较落后,欧洲国家在对殖民地进行人口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极大地促进殖民地国家经济的发展繁荣,这是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原因具体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我在此对殖民地做此番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懂得在看待历史上发生的每一现象、事件时应从正反两方面综合看待,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或评论。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