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五年级数学教案(13篇)

2023-09-04 22:08:58综合

五年级数学教案(13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dm3)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挂出小黑板视算。

÷÷÷÷

  4÷÷××5

×4÷×÷÷÷7

××÷+÷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课本第34页的第7题,请4个学生板演后,师讲评。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得数直-牛牛范文§ 接填在课本第35页的第4题上,请一个学生报得数,其他同学对得数,检查视算的情况,表扬好的,激励差的。

三、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4页的第8题,讨论各题怎样算简便,再独立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在计算中能简便的要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幻灯演示课本第36页的第7题。

  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货票,指导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金额与总计金额的关系来推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内完成。

五、独立作业

  第35--36页的第5、6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43÷5

  1÷÷÷÷9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小黑板

教学流程:

  引入:

  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 把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 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 15 150 ( )

  除数 5 50 500

  商 ( ) ( ) 3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自学提示:结合目标以及上节课学过的小数除法知识,独立自学,掌握要点。

  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

  研学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2) 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合作讨论:

÷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当堂作业:

  1、 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 练习:判断并改错: ÷=8    ÷=   ÷=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全课总结:小数除以小数注意什么?

  板书 课后反思:

  一个数除以小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最高位上的数是9的最大因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1~20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最大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