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彩7篇】

2023-08-31 08:24:41综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彩7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变色龙》的实录与反思

  这节课,我的重点就是学语言,用语言,表现语言

  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种小动物:(生齐读)变色龙

  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谁来读给我听呢?我点了一个几乎没举过手的前排就坐的学生(我们班学生很少举手,即使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他们都懒得抬抬手,于是我就随机点了他)

  生1:读第一自然段

  读完后,我们面面相觑,原因是大家都感到他的朗读只有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于是,我请他又读了一遍。

  生1: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好些了,但我想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读这一段?

  生1同桌起来读了,也是一字一句地读。

  我心想肯定很多人根本没预习吧,于是就给了时间让他们自由读一遍,读完了他们停下来了,我说,既然都停下了,说明都读完了吧,请生1再读一遍好吗?大家感觉他这次读好些了,我提醒道:请问这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学生提到“中非”)请圈出“中非”这个地名。好我们请生1后的学生接下读课文。

  生2:很平淡地读了一下第二自然段(这是我们班的一贯风格:平平淡淡才是真!有人说,他们是擅长考试的孩子,因为期中期末考试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就是上课各忙各的,很少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不过,通过今天的尝试,我知道是我没有去调动他们的热情,这是我以后每节课必须认真去做的事:课堂上,教师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激情)。我轻轻问了句:他的声音能“震惊寂静的田野”吗?教室里有人摇头了,我想听到震惊田野的声音,谁能呢?

  有人挑战了,很好,一个读过了,又有人举手了,终于一个凄惨的声音让其他跃跃欲试的人都放下了手,笑声在课堂上第一次爆发!我知道,我们已经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

  师:我们继续,该轮到谁了呢?

  生3站起来,很急切地读了声“什么事?”(他是我们班唯一平常有点活力的人,悟性较高,所以,在此没有费“周折”)

  生4紧接着就读了第四自然段。师提醒:为什么“怪蛇”上要加单引号?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理由:1这句话本身就用了双引号2这里的“怪蛇”并不是真正的蛇!!

  接下来的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读了“在哪里?”我也学着她读了一遍,大家伙都笑了,该怎么读呢?很多人的热情又上来了,于是课堂的第二个小高潮出现了。(尽管就三个字,但孩子们的热情就是高,可能是这是他们能理解的,体验过的场景)

  第六段后面一个孩子读了。“在这里。”又是三个字,有的人就能读得很果断,而有人读来就是软绵绵的。“变色龙”“变色龙”!这一段,学生的朗读也很精彩。就这样,我们边读边聊,第一自然段就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于是我顺水推舟,说道,那一小组还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过我们听,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把手举起来了。(这是我来这个班上课以来学生积极性最高的一次,所以,每一小组结束,我都说只请最后一小组了,但是学生的兴致极高,而且,会冷不丁地冒出很地道的一句“啊呀”“在哪里?”“在这里。”)而且,尽管我们是分小组“开火车”读,但是,孩子们配合的非常密切,他们仿佛都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我小结了一下,重点表扬了几个“意外的突出者”和“最佳搭档组”,他们都像打了胜战似的得意。现在读书的主动权已经被他们牢牢掌握在手中了。接下来的课文我依旧这样与孩子们在嬉笑怒骂中学完了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还特别练习了用“似-似-”这一格式的造了词,用“绘声绘色”一词造了句。

  反思: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我的课堂内容太简单了,但是,我们能奢望从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学会全部的语文知识吗?我们能夸张地在一节课内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吗?所以,学生能悟到的,读懂的东西就是他们的收获,(也是我们应该在备课时着力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必强加给他们太多不能理解或目前还不能接受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是有生命力的!

  这篇随笔可能有些絮絮叨叨的,却是我第一次写,我还挺“津津有味”呢。之所以不怕献丑把它贴出来,也是想听听各位同仁们是怎么处理这篇课文的,权且算是“抛砖引玉”吧,期待您的赐教!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2

  《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详细描写了松鼠、、、和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遮蔽)

  游戏、玩耍。(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搭窝(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3题。

  2.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5

《古诗.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6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