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作文(合集15篇)
一天,我正翻看着《中外历史名人》这本书,偶然间看到了李时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刹那好像有身临其境地观察着李时珍的感觉。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医家之一。他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医学,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学医的,李时珍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医。有一次爸爸带着哥哥出门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儿子李时珍,不久,有两位病人来了,李时珍说:“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来,我先给你们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时珍立刻开方抓药,晚上,他爸回来了,问:“这是你开的?”李时珍小声说:“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的症状,为什么开这种药讲得头头是道。
李时珍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当时流行的《本草经》有误差,便准备将其修正。而他父亲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读的书不够,再等会儿吧。”李时珍听后认真读书,知识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岭,尝遍百草,还经常询问山中的猎户、农民……终于,他写成医学名著《本草纲目》震撼全国。
李时珍一生学医,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也仍造福众生。我要当一名医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
听!这雄壮而动听的《满江红》是多么深沉。他便是离我们已有两千年的,从小母亲就在其身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家喻户晓的民族大英雄——岳飞。
他出身于农家,是抗金战火中的一名出色将领。他怀着刻在骨子里的“精忠报国”带着他的岳家军与金军对抗。他的部队军机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抗金战场上威名远扬,让不可一世的金军胆颤心惊,闻风丧胆。居然在金军中流传这着“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一类的话。这是多么了不起!屈指一数历史上也就区区几人可以做到。
他满怀着高昂的斗志要去收复北方迎回原北宋皇帝以及太上皇,但不料成为当今皇帝——赵构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他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有着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超群的指挥才能,但在政治上太缺乏经验,一心只为救回先皇,不为当今皇上考虑。他没有想过如果他真救回了先帝和太上皇那么宋朝将会有三个皇帝那赵构是什么?这才导致赵构对岳飞的担心,在赵构的指示下秦桧夫妇将岳飞陷害以某犯罪处决。一代天骄便如此去世。
或许几千年前,岳飞应该支持赵构,而不是一味的要去救回先皇,这样赵构也不会质他于死地,他也可以继续报效国家,这样既实现了他精忠报国的宏愿也可以保全自己。
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在战场上可以临危不震,灵活运用的卓越指挥才能和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他正直,简朴,爱国爱民爱兵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一梦溯千载,我多想回到盛唐,展望玄宗风采;我多想回到南宋,尽观沙场点兵的气势;我多想回到近代,感受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在这历史长河中,认识历史人物,太棒了!
回到玄宗年代,与李白为朋,感受青莲居士的豪迈情怀,体会他“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气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雅兴。与杜甫为友,吟诵他诗史般的诗歌,体会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回到南宋年间,与辛弃疾、文天祥为伴,感受他们同国家生死与共亡的节操,体会他们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回到近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与“戊戌六君子”为伴,感受他们改革的决心,强国的愿望,体会谭嗣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正气。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悠悠千载,与历史人物相识太棒了!在与他们相识、交往中获得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太棒了!与他们认识,我定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古代,有一个人,他圈粉无数,就连许多文人墨客,甚至是一国之主的皇帝都是他的粉丝,但他不是靠脸,而是靠实力。而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孔子知识渊博,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孔子和李白一样是一个帅哥,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可是看,在孔子出生时,他的父母就曾经想到抛弃孔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长得太丑了。话说在孔子出生后,大家都兴奋的去看孔子的长相如何,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孔子出生时头顶凹陷,鼻孔朝天。这也就是孔子的父母为什么会想到抛弃孔子。
孔子从小因为自己的长相奇怪,所以很自卑,但是孔子认真学习,每天都认真的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学习各种礼仪,后来长大后的孔子有了了不起的成就,有了许多的.弟子,然而在这些弟子之间,有72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然而孔子也最喜欢这72位弟子。而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编成了一本书——《论语》。
而孔子开创私学之风,倡导仁义。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许多国家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是,孔子这么优秀,那他的儿子会不会比他更加优秀呢,不是的。孔子的儿子孔鲤,整天游手好闲,并没有如孔子那般的优秀。
关于孔子我所了解的只有这些,但是还有更多关于他的东西值得你去探索的。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明云遮暗月,星星依旧,仰望夜空,穿越千年的历史苍桑,遂想起那一段驰骋在人间大地的凛然正气,看到先生那手持羽毛扇时的焦思忧虑。而立未至才锋露,抚琴弄瑟闲唱吟东汉末年,军阀争锋,实力消退,唯剩曹操与孙策之两大势力。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因徐庶相助才得以取胜,但徐庶终被曹操诱骗。
临走前曾推举先生:“诸葛先生,乃潜於地下之卧龙,如能请到,就可平定天下!”彼时,先生虽隐于山林,然其心中已有恢复汉室之志。其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感动先生,使之放弃了“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宁静生活,提三分天下之计,侃鼎立天下之势,手握羽扇,高谈阔论:“人和者,得天下也。”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蜀国日后的辉煌。赤壁决策震孙曹,华容道上放曹操话说曹操率兵百余万,蜀吴两国仅万余人,孔明火烧曹营,向天借东风,终有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外,先生调兵遣将,知人善用。此战役中,亦派关羽扼守其道,可关羽念旧恩,放行曹操。想必这也是预料之中,若曹亡,孙权势必崛起,此之劲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蜀必难与之抗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蜀可趁此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固粮仓,保留实力,方可破敌。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实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放走曹操并非偶然,实是情势所迫。世事洞明,先生令后生感叹不已!
鞠躬尽瘁传千古,功绩显赫铸汗青杜甫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先生之忠贞感天动地。刘备为报弟之冤仇,断然出兵,先生虽一再跪求,请其以国家为重,也于事无补。刘备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时,曾谓先生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当时,蜀之威望唯先生一人,完全可以遵照先帝遗诏取而代之,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先帝之遗愿,以自己的残生出师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留两篇凄凄出师表,字如血泪,顶天立地。
试问,如此赤诚之士有几人?先生“山河分划布八阵,羽扇摇曳点万兵”的神机妙算;“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义正气;“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谈笑中”的悠闲自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之志;“鞠躬尽瘁雕枯朽,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忠贞之誓都吹散在历史的神话之中,幻化、定格,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低下头望水中暗月,寂静的月色下却只剩我一人,我不禁发笑。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我站在长江边,望着它雄伟的景象,不禁又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我凝望着不时腾跃的巨浪,痴想着:”从前,这儿真有过无数壮士的身影吗?真有像史书里记载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吗?《三国》已看完,故事已品尽,而我,有话想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少陵对孔明先生之崇敬可想而知。且有诗为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民间,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与之相都得司马懿,则没有什么好名声,就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他们的爱与憎也可以一品而知,从“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这一章使人觉得诸葛亮高人一筹。至于空城计等故事对二人的描写,更令人觉得司马懿处处不如热你。可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当时天下三国鼎立,大大小小的战争难以平息。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若想解救人民,就必须要有一个卓越的人来统一国家,纵观天下,如果诸葛亮胜了,则刘禅必定为帝,虽说他有贤相诸葛亮辅佐,但天下终究会毁在这个昏庸懦弱又享乐至上昏君手中,到那时,又岂能谈得上解救人民呢?而孙、曹两家后代亦是无用,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天下。只有司马家三代有雄心壮志,均有平定战乱,统一天下,解救人民的能力,最终司马炎夺去了曹氏政权,吞并吴、署,当了皇帝。我觉得此乃幸事。也许,你们会认为只有姓“刘”的才配称帝,但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司马炎倚着自己的才能称帝,天下焕然一新,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这不正是一个好皇帝该做的吗?
书中开头便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司马家族正是拥有雄才伟略,远大志向,才能统一天下。他们并无错,如同电影《英雄》中所表达的主题一样:无论谁,只有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我收回目光,离开了令人浮想联翩的江岸,向前方走去。三国的故事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明云遮暗月,星星依旧,仰望夜空,穿越千年的历史苍桑,遂想起那一段驰骋在人间大地的凛然正气,看到先生那手持羽毛扇时的焦思忧虑……而立未至才锋露,抚琴弄瑟闲唱吟东汉末年,军阀争锋,实力消退,唯剩曹操与孙策之两大势力。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因徐庶相助才得以取胜,但徐庶终被曹操诱骗。
临走前曾推举先生:“诸葛先生,乃潜於地下之卧龙,如能请到,就可平定天下!”彼时,先生虽隐于山林,然其心中已有恢复汉室之志。其后刘备三顾茅庐,终感动先生,使之放弃了“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宁静生活,提三分天下之计,侃鼎立天下之势,手握羽扇,高谈阔论:“人和者,得天下也。”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蜀国日后的辉煌。赤壁决策震孙曹,华容道上放曹操话说曹操率兵百余万,蜀吴两国仅万余人,孔明火烧曹营,向天借东风,终有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外,先生调兵遣将,知人善用。此战役中,亦派关羽扼守其道,可关羽念旧恩,放行曹操。想必这也是预料之中,若曹亡,孙权势必崛起,此之劲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蜀必难与之抗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蜀可趁此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固粮仓,保留实力,方可破敌。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实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放走曹操并非偶然,实是情势所迫。世事洞明,先生令后生感叹不已!
鞠躬尽瘁传千古,功绩显赫铸汗青杜甫有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先生之忠贞感天动地。刘备为报弟之冤仇,断然出兵,先生虽一再跪求,请其以国家为重,也于事无补。刘备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时,曾谓先生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当时,蜀之威望唯先生一人,完全能够遵照先帝遗诏取而代之,但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先帝之遗愿,以自我的残生出师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留两篇凄凄出师表,字如血泪,顶天立地。
试问,如此赤诚之士有几人?先生“山河分划布八阵,羽扇摇曳点万兵”的神机妙算;“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义正气;“白发渔樵江诸上,一壶浊酒谈笑中”的悠闲自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之志;“鞠躬尽瘁雕枯朽,志决身歼军务劳”的忠贞之誓都吹散在历史的神话之中,幻化、定格,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低下头望水中暗月,寂静的月色下却只剩我一人,我不禁发笑。
论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邢昊
三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形容他的:“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人是谁呢?对,就是张飞。张飞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
有人可能会问我:张飞是那么莽撞的一个人,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喜爱呢?我会肯定地告诉他:人无完人,莽撞只是张飞的一个缺点,可他还有更多可贵的优点:忠、义、勇、智,这些优秀品质不是人人都具备的。
忠
为人臣子,忠于主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张飞的忠却令人感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自古至今被传为美谈。从相识结义到三分天下,在刘备漫长的创业生涯中,关羽和张飞可谓功不可没,他们三人互相扶持,出生人死,结下了深深的兄弟情义。但即使这样,关羽千里走单骑时,与张飞在古城相遇,张飞误以为关羽是叛徒,一怒之下,他竟然要大义灭亲,与关羽拼个你死我活。这足以看出张飞的忠心了。
义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长飞这样一个莽汉来说,流泪更是可耻的事,但在关羽败走麦城不幸被害后,张飞听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日夜啼哭不止,他“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他的再三请求下,三军披孝,出战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张飞就是为此不幸牺牲了,践诺了当日结义时的誓言。这种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情义,成了“义”的代名词。
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见吕布的骁勇善战。可张飞见了吕布,一点也不害怕,一声高喝:“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便冲上前去和吕布单挑。虽然后来有刘备和关羽的帮忙,才战胜了吕布,但这场战斗足可看出张飞的“勇”了。
智
长坂桥一战,刘备为了保护军民,一边躲避曹军的追击,一边带着众人逃跑。在这艰难的时刻,张飞这个粗人,能巧设妙计,率领二十几个骑兵砍树枝,扬尘土,伪造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阵势,而他自己却镇定地往桥上一站,一声大喝,竟然吓死曹军将领夏侯杰,使曹军几十万大军自乱阵脚,四散逃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可以说,长坂桥一战,是张飞的智与勇的最好体现。
也许你认为只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被刻画成了一位英雄。其实,在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中,也述及刘备为躲避曹操追赶,弃妻子走,使张飞率二十骑拒后之事。“飞据断水桥,嗔目横矛日:‘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可见张飞的勇与义。
我喜欢张飞,喜欢他的忠诚,喜欢他的仁义,喜欢他的勇敢,喜欢他的智慧,甚至——喜欢他的莽撞!
这几天,我迷上了中国历史故事和人物。其中让我最着迷的还是《三顾茅庐》和故事中的刘备。
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至于这个故事为什么会让我感动,还是慢慢听我说吧。刘备、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虽然一心一意为国事操劳,但因缺少谋士,总觉得恢复汉朝天下无望。得徐嗻帮助后,连打胜仗。后来徐嗻为救母亲无奈去了曹营,临走前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小僮说:“先生今早出去了。”刘备让僮子转告先生说他来访,然后拉着马闷闷不乐地回去了。又过了数日,刘备得知诸葛亮已回家,便同关羽、张飞冒雪前往。
僮子说:“先生正在草堂看书。”刘备求见后才知不是诸葛亮,而是他的弟弟诸葛钧。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回到新野不久,刘备就想再次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可能诸葛亮没本事,怕见我们。”张飞又说;“你们别去了,他要不来,我就用绳子捆他来。”刘备听了后很生气的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责备他们后用当年王文拜访姜子牙的故事来说服他们。兄弟三人这才诚心第三次去卧龙岗。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来到后,出来开门的小僮说:“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小童不要惊醒先生,进去后就恭恭敬敬的一直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待,诸葛亮睡醒后同他见面。最终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诸葛亮,并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完成汉朝大业。故事讲完了,你们听了也许会有人说:“这也没什么可感动的呀。”
那我就说一下我的感想:首先我被刘备三次坚持去请诸葛亮的毅力所感动,其次是被刘备尊重老师、重视朋友情义、以诚待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坚持下去,遇到挫折也不放弃;另外我们要像刘备一样尊重老师,学习中要不怕苦,不怕累,重视朋友之间的情义,要以诚待人、以礼待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五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在她璀璨的文学发展史中,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学家:南北朝的陶渊明,宋代的辛弃疾,清朝的龚自珍,南宋的赵师秀……在这么多优秀的文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素有“诗圣”之称的杜甫。
他的诗歌,既沉郁悲怆又气魄雄浑,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推到了顶峰。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深刻反映了唐朝末年纷乱、复杂的年代。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憎恨世界的不平,在诗中勇敢地批判和鞭挞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劳动人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他也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当长安沦陷时,他悲愤的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句子;当得知唐军获胜的消息时,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可见诗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
在灯下看着一本,《唐诗三百首》,细细品味着一首首他的诗,如身临其境。若乘着时间穿梭机来到唐朝与杜甫饮酒赋诗,该多好啊!
哈哈,我 利用了一个寒假 的时间 ,读完了我 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鼎鼎大名的《三国演义》。当然,读完一本名著后,也有许多我 喜欢 的人物 啦!嘿嘿,就让我 一一介绍 吧!
我 最喜欢 赵云,他字子龙,家乡 在常山真定,乃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大将之
一。他身长八尺,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有勇有谋,使一条长枪。在曹操与刘备的一次大战役中,刘备军大败。赵云保护 着奄奄一息的阿斗,在曹营军中杀进杀出,屡破重围,砍倒大旗三面,夺武器三条。他作战勇猛,威名远扬,一生中有着许多辉煌事迹,打过许多胜仗。
其次,我 喜欢 姜维。他字伯约,使一条钢枪,文武双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大事就交给了姜维。他曾多次打败魏国大将邓艾等人。蜀国一天天衰落下来,姜维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都没能挽回汉室(蜀国),自刎了。他生前屡建奇谋,可与诸葛亮媲美。
我 还喜欢 诸葛亮。他字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三国中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干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辅助刘备,常胜于敌人---魏国名将司马懿。但最终与敌对峙以久,不幸病死于五丈原。
我 说得都是真的哟!若你不信,可以在《三国演义》里面查找哦!
多年以前,在我刚刚踏上成吉思汗陵的泥土时,我还对它无所知晓。脑海里只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后来看了其中的壁画,听了大人们的讲述,才知道这个蒙古人一生中的曲折。
老实说,我对那些表现铁木真生平的壁画并不感兴趣,听大人的讲述也不大认真,因此只记得个大概,知道它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出了那间画着壁画的房子,我驻足在山坡之上,俯瞰四周宽阔的景象,一片浓绿带着凝重的幽深,到了远处开始模糊了。我深吸了一口气,舒畅之余有一些压抑。我知道这里有一个勇猛彪悍、奇特而不屈的灵魂,却不知道这平静背后昔时的那般景象。
直到近日,铁木真再次闯入我的脑海。一篇评述铁木真的文章中说到了他的曲折和残暴,当然,还有他的那个“嗜血”的民族。我又将先前脑海中那个尚未完全定型的轮廓拾起。我承认铁木真的个性和心理及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经历的影响。那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丧亲流血的痛苦,还有形势对他的逼迫,一次次向他证明强大和金钱的重要。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之下造就出的铁木真注定就要成为他的那个样子的。
在我眼里,他是个很情绪化的容易走极端的人。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存在并无特别,然而令人觉得可悲的是文化和生灵在他的征服中被弄的痛苦不堪,无辜者在他的铁蹄之下血泪满山。这是因为本该是属于他个体的东西被放大到了一支军队,一支强大的有杀伤力和影响力的军队啊!因而,他的军队几乎成为一群魔鬼。这些有血性、重义气、有感情的蒙古人就这样成了魔鬼?!成吉思汗年轻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我们无法原谅因此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杀戮和对文化的摧残。就连我这个蒙古族人都无法原谅。那么我们是否因为此而完全否定了元朝呢?
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征战而奔波,这是一位开国帝王必然要经历的。而在他的后人手中,基业得以发展,尤其是到了忽必烈时期。元世祖接受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各地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史书上亦记载了元朝的独特文化。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元曲,就产生在这个朝代。
无论如何,成吉思汗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个人物颇受争议说明他是值得被人们去探讨、去认识的。任众说纷纭,成吉思汗和他的元朝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而这位誉满天下而又谤满天下的蒙古人也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中一个留下深刻印迹的人物。人们到底因为什么记住了他?我只想说,他的背影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朝代,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民族的骄傲与悲哀。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问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
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的数星星。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长了,看见有星星在移动,原来在天空的东边,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他们在跑动吗?”爷爷说:“星星确实会移动。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的就像勺子,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么移动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星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
多次起来看北斗星。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由于勤学好问,随这一天天长大,张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终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多少圣君贤相豪杰之士被埋没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在历史中有这么一个人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知彗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圣,无所不能,我想大家都猜到是谁了——诸葛亮。
他的一生历经波折,他3岁丧母8岁丧父,与姐弟一起由叔父诸葛玄带大。然而,在他16岁时,他的叔父也病逝了。于是便和姐弟移居南阳。
17岁时与友人徐遮等人一起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出师后,由于看不起刘表的昏庸无能而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于是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有一天,在一座极其普通的茅屋下,有二人侃侃而谈;“……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话不过度,时不过半更,这位未出茅庐的年轻人竟将数十年后的天下大事分析的如此透彻,真乃奇才也!
自此以后,他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时刻,火烧赤壁、计取南郡、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满腹韬略与过人的胆识将摇摇欲坠的蜀汉王朝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只可惜天妒英才啊!仿佛老天爷只成就了他的辉煌,但没能让他功名成就,一次次的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自己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逝世。
后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赞叹诸葛亮的智慧,但也为他的一生而感到悲伤,最终没能同一天下而感到惋惜。后有诗人写到“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孔明,生而不能与公交游,实人生之大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