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汇编5篇)

2023-08-29 12:22:30综合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汇编5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深入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怀。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山”,“海”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将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童年时代,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梦,我们为梦想而追寻,现在,有些梦依然留存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为梦想而拼搏。今天让我们带着过去的梦想和现在的追寻,走近诗人王家新的世界,一起学习《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一名同学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写)痴想:呆呆的想。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凝成:凝聚而成。诱惑: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感知】

  (感知文本,是把握文本的主旋律,是我们和文本对话走近作者心灵的突破口。有感知才有收获)

  1、个读(音读)(扫清了文字障碍,让我们在听读中看一下是否读准了字音)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代表读课文,落实字词的掌握。在这名同学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听读纠正错音。

  2、自由读(意读)

  (问题:这首诗由两个章节组成,请同学们概括章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的"我"对幻想的追求.

  第二节:写长大了的"我"通过拼搏.奋斗实现了理想。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

  (问题:请同学们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对理想的追求

  四、【合作研讨】

  (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让我们在小组的探讨中快乐学习)

  1、诗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是海

  请用诗中的话描述: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2、我们知道了海是理想的境界,那么山是什么呢?是现实的山吗?

  第一节山是现实的山第二节山是指困难,作者用群山表示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小时侯,“我”对于“山”的理解是单纯的。它是我实际生活的世界,“我”幻想着翻过一座山,脱离眼前的世界就能看到“海”,我把实现理想看得很简单。“一座座山”使我大失所望。现在,我对于“山”的理解是丰富的,“一座座山”比喻重重困难,想要逾越这些困难就要有心理准备,要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要不懈追求,要在不懈追求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两部分的?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五、【质疑提高】

  (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学习的境界是质疑解疑,如果你对哪个章节哪句话不十分理解,让我们一起探究解答,在释疑中前进)

  教师准备: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无意中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而且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六、【欣赏感悟】(美读)

  (通过质疑探究我们对诗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同学们一定有着自己喜欢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一起分享)如: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七、【小结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被诗歌打动着。打动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诗歌旋律,而是作者追逐理想不畏艰难的执着。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理想存在,只要追逐理想的脚步不停止,只要我们的心中涌动着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前方的道路是坎坷难行还是荆棘丛生,只要我们不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八、【布置作业】

  1、请写一下你儿时的理想

  2、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

  板书: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提示:

  ⑴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⑵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

  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

  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

  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提示:

  ⑴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⑵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⑶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⑷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⑸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板书:

  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板书设计】

  人───山─────到─────────海

  ↓↓↓↓

  铁青、无数─────到达──────全新的世界

  ↓↓↓

  (困难挫折)

  ↓↓

  奋斗之路──漫长、艰险、曲折、起伏──奋斗目标(理想的

  世界)

  (困难重重、挫折)

  【教学反馈】

  1、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⑴为什么说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提示:体验失败或者挫折的内心感受以后而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过程,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了;另外,关键是要弄清枯干的含义──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⑵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想?

  提示: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⑶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⑷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2、掌握字词:痴想、隐秘、喧腾、一瞬间、阴郁、凝成、诱惑等词的读音和含义。

  含义:

  ⑴痴想:发呆的想。

  ⑵隐秘:隐蔽、不外露。

  ⑶喧腾:喧闹沸腾。

  ⑷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⑸阴郁:天气低沉郁闷;(气氛)不活跃。

  ⑹凝成:聚集在一起。

  ⑺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3、背诵这首诗。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课时

  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五、板书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课时

  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五、板书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5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因为生长在山区,所以看到的似乎永远是不尽的高山,于是当我听到在海边长大的父母告诉我,在很远的地方有蓝蓝的大海的时候,我就有了那样一个美好的梦想,走出大山,去看大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正说出了年少时的我的心声。

  2、简单介绍新诗的特点。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由个别学生读,再由学生讲点评,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并说出理由,进而总结出朗读应注重的内容:

  ⑴ 节奏;

  ⑵ 重音;

  ⑶ 抑扬顿挫。

  4、齐读。

  三、探究感悟──体会诗歌的意蕴美

  1、教师激趣:

  文章题为《在山的那边》,你认为作者所说的仅仅是山吗?

  (学生讨论,从而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全体朗读,感受诗中的人生哲理。

  四、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教师安排讨论形式并示范讨论内容:

  ⑴ 形式为四人小组;

  ⑵ 讨论内容参照练习二进行,鼓励有创新的同学。

  2、分小组讨论,同学边讨论边记录讨论题目及内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并由同学帮助解答,再由同学评论所提的题目质量高低及解答是否正确,如重点内容没有提出来,教师可随时补充。

  (题目见参考书)

  4、再读诗歌,小组朗读比赛,争取背下来。

  五、作业

  1、回首过去,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座座山,你是怎样做的,举一个例子,明天讲给同学们听,好吗?

  2、联想、模仿:

  结合练习三完成,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学习诗的语言、节奏。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