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4篇

2023-08-12 09:25:24综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4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1

  季老《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散文,是一曲文明的赞歌。作者通过四五十年后故地重游,看到德国家庭养花依旧是“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赞颂德国人养花所展示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赞颂德国民族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坚守这种美德的可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无私,一种利他的美德。花是美丽的,种花不是装点居室,自我欣赏,而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这是养花人的无私,养花人心中装满了“我为人人”的美德。“每一家都是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奇丽的景色”,带给路人“应接不暇”的快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种“我为人人”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则是“人人为我”美的享受。当你迈步大街小巷时,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享受着“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这种“奇丽的景色”,成为快乐无比的赏花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源于人的善良和心灵的美丽。他们深深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懂得“我为人人”的付出,和“人人为我”的回报的因果奥秘。大家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铸就了德国城市“多么奇丽的景色”,造就了德国“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种美德值得赞颂,更需要发扬光大。美好的事物是需要人来维护,需要“我为人人”的付出,需要大家万众一心,持之以恒地努力。比如在校园,发现了垃圾,你的责任就是把它拣起来,送进分类垃圾箱。因为“弯腰之间,文明显现”,人人都乐于弯腰之间的举手之劳,洁净美丽的校园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再比如,每天走进校门,我们人人都满怀感恩和崇敬之心举手向老师敬礼,文明礼仪新风定会溢满校园。

  让我们人人都成为乐于奉献的阳光少年,让德国的.奇景布满神州大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2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片让我非常有感悟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文章讲述了:我回忆起德国人种花不像中国人那样种在屋子里,自己看,而是把花种在邻街的窗子前,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在屋子里时,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再回到德国时,说出了“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变”的感叹。

  读完这篇文章,德国人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德。她们把花养在房子外面,让别人看见花最美的一面,享受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让人们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们人与人之间懂得互相帮助,互利互惠,这种美好的相处之道。我也懂得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任务。我希望中国人也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只要付出,就能得到回报。要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件,比如:别的同学在打扫卫生就能给整个班带来干干净净的教室,同样的,自己也这样做。我们每天一进教室就会觉得很舒服。在比如说,平时我们不乱扔垃圾,这样既是为环卫工人着想,有是为大家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着想,一举两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话乃出自孟子之口。说的事和人相处好,那和人相处好的基础是什么?当然是相互帮助,相互分享。那么人家也会和你做朋友了,而且还会帮助你,和你一起分享。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了。

  记得一篇最能表现这种境界的文章,名字叫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的是在德国每家每户养的花都朝外开,在里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在外面看,由于花与花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这不是很好的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吗?在屋子里的时候,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在外面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种境界也是无私的,你若想看别人的花,你就得给自己花给人看。对于一个没有拥有美的心灵与博大胸襟的人,这是何等难事?可德国人却大多做到了!可见德国人的心灵是美丽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时也验证了一个真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我想到了我们班书柜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捐出一本书,积少成多,就会成了一个大书柜,人人都可以节借阅了。这不也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个好例子吗?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坚信,只要人人都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4

  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题目让我有点好奇:让别人看?是把花种在外面吗?于是,我就读了下去。

  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主要是“我”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都爱花,而且花都种在外面,花朵都向外开,在屋里,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在屋外,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体现出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更吸引我的是德国人的种花地点,要知道,我们的花都是种在屋里,供自己观赏。但德国人却把花种在外面,让别人看,这让我很不理解。后来想想,明白了——这不正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吗?

  我想,如果大家都帮助别人,就是“我为人人”;如果都这么做,就会换来“人人为我”。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学生轮流打扫教室卫生,自己给别人带来干净的环境时,别人也在帮你;班级的图书角,如果每人带一本书,那每个人都能看上几十多本书……但世上不可能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在,我国这个自古以尊老爱幼的古国,也会存在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人。大家一定都知道这件事:一辆水果车在一个村庄附近翻了车,村里的人知道后,带着家人争先恐后地去捡水果,捡到的水果占为己有。这件事很难让人相信是发生在我国,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在我国。

  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铸就了童话般的德国,如果我们也都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5

  爱是相互的,此言不虚。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课文为这句话做出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只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爱!

  这篇文章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爷爷。这篇文章写出了德国人与中国人爱花的不同:德国人民的花是种在临街的窗子上,而中国人的花是种在自己的屋子里;德国人的花往外开,大家可以看到完整的花,而自己却只能看到花的茎部,而中国人的话却在屋内,自己可以轻松的看到花的每个角落。德国人都这么养花,所以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四周都是花的“海洋”。那种感觉很温馨很美好。

  而在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回到德国,这里依然那样美丽,因为这里和几十年前一样依然散发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爱是相互的”美好精神。

  学过这篇课文,我感触很深,不仅懂得了爱是相互的.,还懂得了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就像是在公交车上大家相互让座,小的时候,大人们为小小的我让座,我现在长大了,就为回报大家,为老人、残疾人、妇女和小孩让座;我想只有大家的心都是为对方着想,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能真正的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总之,我觉得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是一直境界。那么就让我们伸出我的'双手,行动起来吧,相信有大家的付出,有你、有我的努力,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加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6

  自从学过五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我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德国人也算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把花放在阳台上,并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让别人欣赏的。

  在德国,许多窗子连在一起,就像一片花的海洋,来看花的这些人都犹如来到仙境一般。如果走在大街上,自己看别人种的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背影,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当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美好境界。有一次,老师让我去倒垃圾,我很委屈,我的朋友刘珈铭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而且一点也不抱怨,我大吃一惊地问:“垃圾那么肮脏,又不归你收拾,你为什么要主动倒垃圾呢?”刘珈铭坚定地说:“因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才是必要的,这些会使清洁阿姨更加方便。”

  生活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向德国人学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形成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7

  这个星期,黄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让我感触很深。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人家家户户、临街窗外都种满了花,他们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再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却依旧如昔。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从这篇课文中,我感受到了德国人互相帮助的崇高境界,这能使邻居和邻居之间的感情更好,不会因为小事而发生争吵,我更感觉到了比花儿更“美丽”的东西——那就是德国人民高尚的思想品德。

  而这种品德不就是我们某些人正缺少的吗?那些清洁工人好不容易才把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的,可是就有一些人想去破坏,在随地吐痰,乱丢纸屑,他们一点儿也不珍惜清洁工人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可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小学生们可以在走廊上粘一些画,让走过的小朋友会觉得很漂亮,也会在他们的.走廊上粘些美丽的画,这样可把学校打扮得更美丽,还可以做美术课的参考呢!大家只要一起努力,我们最终会把我们的品德变得更“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后,使我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德国人爱花的`特点。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都把花种到临街窗外,让花朵向外开。大约过了四。五年,作者再次来到了德国,发现德国人爱美之心还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类似的情景,就像班上创立图书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捐一本书,那你就可一看到几十本书了。这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现;如果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轮流打扫课室,我们一进到教室,就是一尘不染的了。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读了这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后,德国人给我留下一个懂为人着想,无私地付出这种好印象。他们人与人之间懂得互相帮助,互利互惠这种美好的境界。我还懂得了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会道德,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世界就会更美好。只要“我为人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可以实现“人人为我”这个美好的愿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9

  我学的课文有很多,但最令我欣赏的是这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中体现德国人的爱花之真切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当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在那里所观察到一种奇特的景象,因为他们的花都是种在阳台上,并向外开的,所以这引起作者的好奇。德国人爱花、爱美,以及高尚的品质是作者想赞美的,这种境界是作者所向往的。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又回到德国,那里的一切几乎都变了,可唯一没变的还是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德国人能够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的。

  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也有许多为他人着想的现象。比如在公交车上,有很多的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学校里值日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辛苦地打扫卫生,积极地为同学创造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这不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体体现吗?

  我的心里也是有别人的,比如,一到晚上,我家附近没有路灯,一片漆黑,我总会把我家大门外的灯打开,让走夜路的人避免摔倒。

  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使我想起了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这篇文章中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必将是强大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1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话乃出自孟子之口。说的事和人相处好,那和人相处好的基础是什么?当然是相互帮助,相互分享。那么人家也会和你做朋友了,而且还会帮助你,和你一起分享。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了。

  记得一篇最能表现这种境界的文章,名字叫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的是在德国每家每户养的花都朝外开,在里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在外面看,由于花与花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这不是很好的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吗?在屋子里的时候,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在外面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种境界也是无私的,你若想看别人的花,你就得给自己花给人看。对于一个没有拥有美的心灵与博大胸襟的人,这是何等难事?可德国人却大多做到了!可见德国人的心灵是美丽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时也验证了一个真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我想到了我们班书柜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捐出一本书,积少成多,就会成了一个大书柜,人人都可以节借阅了。这不也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个好例子吗?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坚信,只要人人都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爱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罢了。从最近我们学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我又懂得了一种特殊的爱美的行为、方式。

  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时,观察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种花也就成为他们的习俗和爱好。他们种花、爱花的那种特别的方式和爱花之真切让作者很吃惊。德国人养花总是让花朵朝外开,路上的行人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自己在屋内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自己种花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而自己在街道上行走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别人种的花。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在四五十年后又来到德国时,惊奇地发现这种习惯依然还在延续。这充分说明德国人是非常爱美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民追求美、懂得爱、讲究文明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喜欢种花,却把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他人欣赏,自己每天却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们这种养花的方式,也正是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精神,才使得街道的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窗台上的花与花连接在一起,才汇成了美丽的花的海洋。

  这种民族习俗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他们的行为让我敬佩,这也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12

  今天我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篇课文,非常感动,也受益匪浅。

  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都在阳台上种着花,只是花是向外开的,在家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人走在大街上抬头一看,五颜六色的花在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盛开,美丽极了,汇成花的.海洋。

  作者问过他的女房东:“这些花是给别人看的吗?”女房东很平静地说:“确实这样!”表现地很平常。

  很多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来迎接他的人问他:“你看这里有什么变化吗?”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没有变。”这说明爱与文明已经成了德国人的一种习惯。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们中国原来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现在国外很多景点上的警示语却用中文写的,如“请不要随地扔垃圾”,“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文物上乱刻画”这些都说明外国人觉得中国游客是很不文明的。我们要重新树立文明形象,要具有德国人的这一种精神境界。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为别人着想,要做到“我为人人”。有一次,我在等公交车,终于来了一辆车,和我一起上车的还有一位老奶奶。她一上车,车里就站起了一位青年,把老奶奶扶到他的位子上,老奶奶下车的时候,这位青年又把这位老奶奶扶下车,老奶奶满口答谢。等这位青年上了车,全车人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位年轻人也很开心,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一个人随手丢垃圾时,所有人都会扔垃圾,当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所有的人都会跟着效仿。所以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做其他人的榜样,倡导社会好风气,传播正能量。我们要学习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使社会美好和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13

  学了语文书上的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认识到德国人有无私奉献的一面。

  这篇课文写的是著名作家季羡林去德国留学时的感受,看到大街小巷的阳台上都是美丽的鲜花,感到很惊讶,就问自己的女房东:“你们家家户户把花都种在外面,是给大家看的吗?”女房东说:“是的。”季羡林也因此知道德国人喜欢把花种在外面的原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姹紫嫣红的鲜花布满整条大街小巷,就像是花的海洋,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美好呀!多年以后,当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就说:“改变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季羡林所说的“美丽”,就是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那一次轮到我的朋友值日,我就去帮她扫地,轮到我值日时,她也帮我扫地,这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还有一次,我把我的书借给一个同学看,等我想向他借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借给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你帮助他,他也帮助你,互帮互助。如果我们的民族也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都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道理,生活中都要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要无私奉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强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篇14

  一、交流沟通,激发兴趣。

  1、想认识我的请举手!在本节课认为能表现自己的请举手!想看我的礼物的请举手!

  2、看大屏幕,领同学们游览一下欧洲 德国(出示课件)。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介绍哥廷根大学和系羡林。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但他再次来到德国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分段读文,整体感知。

  找同学来分段读文章。1、德国给季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请同学再快速读文、画一画,写一写。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3、汇报。在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针对谈的话进行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从哪感受景色的奇丽?(第3自然段)怎样感受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能结合自己的词来分析景色的奇丽吗?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色呢?

  3)、多美的景色呀,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迷人的景色。

  4)、从哪几个词看出花多?(“应接不暇”、“花的海洋”、“人在街上逛似在花海中”)

  5、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吗?

  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音乐)

  6、汇报(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7、(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的花,真是美的享受。你们来用朗读把老师带入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吧!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8、此时你是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9、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

  三、感受民族的奇特

  我们感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汇报:第二自然段,从中读懂了……

  1)、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呢?从哪里看出来的?(第1和第2自然段)

  2)、养花的目的是什么?季先生看到德国养的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让给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带着作者的心情来读一读。

  3)、他们这样做,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4)、你从文章中那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5)、分析:“每一家……,人人为我。”

  6)、结合上下文,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7)、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时,他们也看到别人赋予自己最美的东西,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呢?读“这样的境界……”

  8)、正是有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到这样奇特的民族。

  四、在德国我们能看到花海,闻到清香,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一切深深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这样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2)、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怎样的感受?

  3)、读第4自然段,从中读懂了什么?

  4)、作者的梦是怎样的一个梦呀?(企盼我们祖国也有这样美的境界。学习德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早日回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5)年迈沧桑的老人见到阔别四五十年的德国,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语言简练)

  六、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有收获,我想说:人生如花,花开花落;给人美丽,给人芬芳;开出绚烂,开出精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