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7篇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语文教案-草 船 借 箭。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草 船 借 箭》。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习,自读自悟
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知人心)
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知天文,晓地理)
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哪对同桌想试试?真好,为你俩的勇气感到高兴。
谁来评价一下?诸葛亮有个羽毛扇子,朗读的时候是否能加上这个动作……
下面请大家看图来复述故事:课件──看图复述。
八、小练笔:当谋士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诸葛亮,以致最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说你是周瑜身边的一位谋士,你会如何开导周瑜呢?
谁愿意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正确对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真不小。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语句。
2、有兴趣的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晓地理神机妙算
识人心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 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妒忌心强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识天象,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诸葛亮晓地利,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回来时顺水顺风;
c、诸葛亮知人心,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⑵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⑶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⑵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⑵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⑶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⑷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⑸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⑴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⑵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⑴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⑴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⑶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⑴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⑵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⑵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曹”等11个字。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哪些故事哪些人物?(生自由交流)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啊!长江边上,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一个经典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三国演义》简介:成书于元末明初,以《三国志》所记载的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小说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写起,止于东吴灭亡,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理清课文叙事的思路。
字词过关
周瑜妒忌委托都督幔子布置调度水寨擂鼓弓弩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成语理解: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与“神机妙算”意思相近的词有: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3.自主学习,感知“借箭原因”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那么周瑜是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用“----”划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生读课文,划句子
汇报
(1)周瑜与诸葛亮在对话中,心中各自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周瑜的暗藏杀机,心怀鬼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动声色。)
(2)分角色朗读对话。
(3)草船借箭后,周瑜对诸葛亮又有何评价呢?
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齐读。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研读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神机妙算“借天时”——知天时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果然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借地利”——懂地理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关注情节变化中的人物表现,感知人物形象
结合课外知识和初读体验,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神机妙算)
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关注文段,自学探究。
探究问题:
联系下军令状前后诸葛亮的表现,联系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和鲁肃的表现,联系诸葛亮的.推断与曹操的表现,等等,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些什么,从中你又认识到了怎样的诸葛亮?
自学建议:
A.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B.自主思考,提取关键词概括“算到了”。
(思考举例:我从文中画了这样两句话: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说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之前就算到了三天后会有大雾。通过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的天气,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所以我填的是“只要三天,算到了三天后大雾漫天”。)
(2)互学(组内完善和补充)。
(3)展学(合理分工,说清观点)。
(4)组际交流(对照组内学习成果,商讨补充、质疑或反驳)。
梳理观点,小结归纳。
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背后,对天气的预判、环境的了解、人心的洞察。他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5.拓展延伸,升华人物形象
出示赞扬诸葛亮的古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名读古诗,品析古诗意境。
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诸葛亮,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他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他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可见他既会神机妙算,又会巧妙安排,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草船借箭”既为借,则有“还”,那么诸葛亮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周瑜真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三国演义》。
作业:
(1)复述课文,写成一篇日记。
(2)课后读名著《三国演义》第46回。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