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汇总5篇】
下面是热心会员“cppa96”整理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共5篇),以供参考。
关于和谐警民关系与警察公共关系的初探
去年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提出: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为支撑,全面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发展进步。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所在,就是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这也是新时期密切警民关系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且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于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XX公安机关近年来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剖析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分析问题,探索今后如何推进和跨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从而进一步明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核心所在--“人人都是形象大使、人人都是公共使者”。
一、XX公安实践警察公共关系带来的良好效应
2009年,XX市公安局设立警察公共关系处,是XX率先成立警察公共关系专职机构的公安机关。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XX公安机关不断更新观念、转变理念、创新形式、完善机制,以创建平安和谐为主题,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总目标,在探讨和深化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完善新闻发布与舆情应对机制、强化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互动、提升警察形象与社会防范能力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效应。
一是发挥协调功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去年来,XX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与交流,创新形式、扩宽载体,增进了解与理解,从而转化为对公安工作的认可与支持。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精心策划组织XX公安“警营开放日”、“警务体验营”等活动,虽然重点不同、内容不同,相同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警民互动的良好形式得到社会各届与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系列活动采取上下联动的办法,以市局开展的活动为主线,以各县(市、区)开展活动为分线,形成各级公安机关一起搞活动、级级都有特色的整体效应。通过让公众了解为之服务的警察和警察的工作,使公众理解警察,接纳警察;通过有效沟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让公众满意的警察形象。此外还积极组织、策划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开展了“相聚警务室”等各种形式的警察公共关系的具体实践。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不断密切警民关系,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变警力有限为警民协作。同时,也使警队更加人性化,更能有效地争取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2009年初,XX市公安局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三年的“公安民警进万家”和“民警进社区、进村屯”活动,要求全局每位民警每年联系五户挂钩对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及时掌握治安动态,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及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教育感化重点人员等,用实际行动暖民心、促防范、抓管理。此项大型警察公共关系活动通过法制宣传、治安联防、重点帮扶、扶危济困等形式,增进与社区群众的互动,特别是XX分局XX派出所所长XX在走访中感化两劳释解人员、化解了一起十余年的预谋犯罪隐患的事迹,得到XX部长、XX厅长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是发挥服务功能,提升社会防范意识。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包括公安机关主动向社会传播各种信息,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反馈交流信息,是两者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与良性互动。实践中,XX市公安局不断拓展警察公共关系交流与传播的渠道,成立“XX公安记者协会”,目前,共有新华社、XX日报、XX法制报、XX日报、XX晚报、XX晚报、XX记者协会等中央、省、市级驻鞍媒体记者为协会会员。同时,依托XX主流媒体,在XX日报开辟《XX警界》、在XX晚报开辟《警界周刊》两个专版,在XX人民广播电台开播“阳光警务直播”栏目,并借助网络阵地,开通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政府网站,开辟“所队长博客”和110接处警动态评议系统,定期向人民群众发布各种警情信息,提供公共安全提示,传播安全防范知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新需求。
三是发挥监测功能,引导社会舆论、化解涉警危机。近年来,XX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积极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发挥警察公共关系监测功能,及时把握舆论导向,完善了危机应对策略,化解涉警危机。制订了《XX市公安局新闻管理办法》、《XX市公安局突发敏感案(事)件舆情管控工作实施办法》,形成由局党委领导,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各警种、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应急工作机制,并开展舆论引导专题培训。同时,针对互联网涉警负面舆论越来越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实际情况,在全局范围内选拔出153名具有一定宣传经验、较强文字功底和熟练网络技术的民警,组成了网络评论员队伍,采取转移网上敏感话题和及时解答、跟帖等手段,主动引导网上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目前,已发布相关引导信息近3000余条。2009年8月5日,XX晨报接到群众热线举报:XX警籍车辆在X充当教练车。市局警察公共关系部门获知此信息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化解了舆论危机,得到新闻媒体和XX市民的高度评价。
四是发挥重塑功能,提升警察公众形象。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是公众的需求,也是实施警察公共关系战略的中心环节。多年来,XX公安致力于向市民展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形象。注重公安队伍建设和先进典型人物的挖掘和宣传,深入揭示公安民警的内心世界和艰辛付出,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多层次、多渠道推出亲民爱民、执法为民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敬重和信任。仅09年,XX警队就推出了全国二级英模XX、XX,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XX,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XX等先进典型,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入民心,广泛传扬,他们也成为XX警队勇敢正义、无私奉献的形象代表。与此同时,2009年,XX公安机关推出了一批岗位能手和先进标兵,与XX晚报共同面向社会推出“XX式公安民警”和“破案尖兵”双评选活动,XX晚报连续以20个整版、10余万字的篇幅,通过这些人物的推介,展现了XX公安民警的风采,体现出执法为民的情怀,也让社会了解公安工作各个岗位艰辛而感人的真实状况,不断提升XX警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是发挥凝聚功能,营造和谐警营氛围。树立良好形象,不只是针对外部公众,也包括内部公众。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首先要从协调内部公共关系入手,把培养凝聚力、向心力作为协调内部关系的首要职能。近年来,XX公安机关注重警营文化建设,把警营文化作为提高警队“软实力”的着力点,作为提升警察形象的重要环节,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推进警营文化建设。举办全局近些年来规模最大的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得到XX市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充分肯定;组织开展全局1500余名民警参加的“盛世写忠诚、颂歌献祖国”暨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歌咏会,充分展示全警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对祖国60年华诞的祝福之情;国庆期间,举行全局范围的“向祖国献礼,做忠诚卫士,为金盾增辉”主题誓师仪式,并结合“60周年国庆”专门策划“XX公安六十四载峥嵘历史回眸”大典型图片展,在使民警回顾和了解局史的基础上,有效增强民警的队伍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二、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虽然不同程度的摸索和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工作,但从整体而言,警察公共关系仍处于相对被动状态,没有全面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局面难于打开,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步伐和需求,也使得警察公共关系没有形成全方位联动的社会效应,未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和推动社会治安的有效管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传统公安宣传观念未能向警察公共关系理念转变。理念没有转变,是造成基层公安机关难于开创警察公共关系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警察公共关系近几年提出的新事物,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和基层民警对警察公共关系缺乏认识,理解不到位,它的概念是什么,理念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与传统公安宣传工作的区别又在哪里,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二是警察公共关系未能形成“全警公关”的格局。每一个警察都代表整个群体,每个警察的形象均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公众也透过每一个警察来评价整个组织形象。就XX而言,近年来虽然在民警培训课程中增设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但在工作实践中,仍有部分基层民警思想上仍没有确立全员公关的理念,服务大局意识不强、文明执法的意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队伍形象。事实上,不小心说错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个细节,都可能让群众感到不舒服、不满意,甚至由此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用十次的正面影响也难以弥补和消除。
三是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未能成为全警的“大合唱”。由于对警察公共关系基本认识的偏颇和不足,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和民警认为警察公共关系不是公安业务工作,而只是公安宣传的另一种手段和形式。因此,在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中多数只是被动配合公安宣传(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个案宣传报道活动,有个别民警对媒体记者和宣传民警的正面宣传采访避而远之。对开展社会互动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呈现出“独奏”的尴尬局面。
总之,警察公共关系无论是平台的搭建,还是载体的形式,未能形成可持续的状态,除了凸现阶段性的亮点与舆论声势外,难于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效应。县一级除了被动地配合市局统一组织的互动活动外,基本上只剩下向报纸、电视、电台等发送文字、影视稿件等传统的宣传活动,未能贴近公众实际需求创新形式,更没有主动出击。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宣传民警力量和业务素质、经费投入程度、各单位各警种的协作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和理念问题,特别是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的理念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警察公共关系在推动公安工作长足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某项业务工作无可比拟的,而从实践情况来看,没有单位领导班子的理念转变和足够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对策
时代在变,警察公共关系理念也要扬弃传统思维,进行变革。变革的方向应以群众为导向,做平民化警察和社会化警察,由传统执法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注重成效,保障人权,实行警务公开,创立警察公共服务品牌。
一是要树立“公共关系=和谐警民关系”的新理念。警察公共关系通过人民警察创造性的工作,树立良好形象,不断密切警民关系,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达到群众真正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变“民力为警力”的高度,其社会效益远大于单纯的宣传活动。推动公安宣传向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实现警方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各级基层公安机关应积极更新理念,开拓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新局面。
二是要建立“人人展示警察最好形象”的新局面。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几个人的事,它体现在每一个民警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每一个民警的参与,每名警务人员都应该明白,推广及维持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自己的职责。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核心在于“全警参与”,每一个民警都要树立公共关系的理念,即每一个民警都应作为公共关系建设的践行者和实践者,而且要把警察公共关系理念融入到每一项的警务活动当中,逐步形成“人人重视警察公共关系、人人维护警察公共关系、人人展示警察最好形象”的良好氛围。要把着力点放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化解涉警信访问题以及服务社会举措等三大方面,通过公正执法赢得尊敬和信任,通过矛盾化解消除冲突与隔阂,通过每一个民警的人文关怀来体现社会效应,从而推动警民关系的进一步密切。
三是要探索“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形式。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网站对话、热线电话、电视论坛、座谈恳谈等双向交流,开展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等活动,实现警民“情相系、手相牵、心相连”的互动。基层单位和民警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社团的联系,定期了解社会大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要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宣传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情况,宣传安全常识,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不断为公安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内外环境。
四、探索今后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方向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作为当前公安工作的一个支撑点,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愈显重要。那么,有效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要结合实际,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独具特点、高效适用的警察公共关系体系。
一是在机构建设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只有全警参与、长期努力,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社会效应。而作为这项工作除了实践者,必须有规划者和推动者,从而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那么,推进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职能部门内建立专门的警民关系工作班子,定期分析警民关系现状,研究提出工作意见,组织实施公共关系活动;基层一线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组织专兼职相结合的警民关系联络员队伍,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公安机关的实际,建立起由市局公共关系处、县级机构公共关系联络官、基层所队公共关系联络员组成的三级公共关系队伍,通过警察公共关系联络官(员)组织实施社情民意搜集、公安宣传报道、涉警危机应对、警民关系建设和传播形象理念等工作,落实市局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相关要求,夯实全局公共关系体系运作基础。
二是在机制建设上。机制建设是推动警察公共关系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有效保证。通过工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成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力的助推器,使广大民警不光重视这块工作,而且把警察公共关系的实践付诸于自觉行动。应加强考核引导,把公共关系建设作为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体现人民满意标准的公安工作考核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把警民关系纳入日常考评,加强对警民关系建设情况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并与民警的晋职晋级、立功授奖和单位的评先评优紧密结合。与此同时,要把舆情应对、新闻管理、公共关系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对涉警舆情、新闻发布等制订相应工作预案,形成有可操作性的常规工作方式,从而在发生突发舆情时不随意处臵,不慌乱应对,而做到有条不紊,有规可循,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三是在职能建设上。要充分发挥警察公共关系职能作用,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公安防范服务平台。在警察公共关系中要倡导服务型警务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加大社区警务模式和服务警务模式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治安联防、重点帮扶、扶危济困等挂钩联系,倡导预防为主、警民合作的新式警务理念,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或预防犯罪,营造“人人参与警察公关”的氛围。同时,公安机关要借助自身或当地媒体,加大警务公开力度,开展群众评议公安工作,选好社会防范的角度,有意识开展防范专题宣传提高市民防范意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搭建公安队伍管理平台。在警察公共关系中也要倡导人本管理理念,在公安队伍管理上不仅要传承传统从严治警理念,更重要的是倡导现代人本管理理念,在从优待警上下功夫,如建立执法权益保护机制、谈心制度、上门颁奖表彰制度等,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警营文化,调动警察的创造性和工作主动性,把现有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使管理方向实现从权益保障缺乏到权益保障本位的转移。只有给广大民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才能使其乐于执法为民,真心实意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持,搞好警察公共关系。三是搭建公安形象危机处臵平台。搞好警察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警察拥有良好的声誉,以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塑造形象是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而塑造形象仅仅是警察公共关系的第一层次目标,提升警察影响力和工作效益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则是深层次的目标。因此,要实施公共安全精品服务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在公安机关和执法民警遭遇危机事件时,要从公关关系的角度来积极应对、处理化解危机,维护公安机关和执法民警形象,使公安机关尽可能以低的成本度过危机的公关活动。积极沟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有计划地发布新闻,策划运作公关事件,在与新闻界建立一个正面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公安机关正面形象带至社会各阶层。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如是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之梦当然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所以,”习近平又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所有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国家的梦想,就是中国梦。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时,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梦与个人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中国梦”是个人梦的坚实基础和有力后盾,它为个人梦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舞台。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加使人民在屈辱和痛苦中艰难存活。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人还敢有自己的梦想吗?还能有自己的梦想吗?从那个时候,民族复兴梦就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就是“民族之梦”。
此后,中国人民一直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斗争,不断摸索着。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的党成立,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才出现了一丝曙光。经过中国共产党多年的不懈努力,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掀开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篇章。时至今日,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渐公开透明的民主政治;800多亿个网页、230多亿个网站,覆盖13亿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流动社会让人有更多上升机会,权力社会让人有更多保障覆盖,开放社会让人有更多实现途径,信息社会让人有更多表达渠道。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梦变为现实。一个人能实现梦想,可能是能力出众;但许多人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必然有时代、社会的支撑,就像姚明说的那样,“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中国人从不敢有梦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并为之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其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梦”。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只有“中国梦”茁壮成长,我们的个人梦才有了强有力的支撑,才能在“中国梦”的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的精彩。
其次,个人梦的实现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石。正是一各个个人梦汇聚起来成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如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梦想着杂交水稻的茎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然而经过他的不断研究,他的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梦”,甚至对全世界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小时候的她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开着飞机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事实也是经过她个人的不懈努力以及时代和社会的允许,她的飞天梦也实现了。她不仅进入神舟十号飞船,而且还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次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她在圆个人梦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也正应了习近平的那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的话。
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说,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取得应有的回报。
“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一个个个人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只有两者辩证统一,才能够使得“中国梦”和个人梦都得以精彩绽放。让每个人在推动时代车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论述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1420)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
一、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即必然是文明产生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种族。它的文明的产生及特征,总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形、山川、水文、气候、植被、生态、风物、海陆分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影响着不同文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演进。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文化形成的初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都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一地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的空间配置及组合最为优越,而在高寒和亚热带要出现早期的文明史很难的,在文化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难适应高寒的气候,地形条件与地理位置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作用盛大,几乎所有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都是沿着海岸、顺着江河在富庶的平原地区发展和传播的,而贫瘠交通阻塞的内地山区则常常被文明遗忘在角落。早期人类的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与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文明明显地带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烙印。人类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环境好的地方比如大河的下游都是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埃及,尼罗河谷底,古代印度,恒河谷底,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黄河中下游。而且人类的各种种族特征、民族性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情风俗等,必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能动地作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塑造人类文化的同时,人类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塑造人化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就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或者受到人类文化洗礼的自然,使地理自然环境被赋予文化的寓意。
一、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界的性质,使现实的地理环境不再是原始的状态,而是沉淀人类千万年来的文化因子,二、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面貌,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三、人类文明影响地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总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经历不同时代的变化。总之,文明越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离原始状态就越远,其沉积的文化因素也就越厚重。
二、经济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文明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的基础之上,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直接关系的产物,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族,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从而满足本民族需要的文化创造和发展。早期河谷平原地区早期的农耕文明、草原地区的游牧文明等文明的产生都依赖于对环境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人的生活风俗、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从而对本地的民俗、民风和思想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环境的不同决定着不同文明的内涵和气质。
三、社会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人类文明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结合在一起。如中国早期的部落、氏族等。人类对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由于区域地理的影响,每一个地区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印记。社会环境对提高文化的内涵和促进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论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摘 要:电子商务是新世界以来全新的交易模式,物流则是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依赖于物流体系的高效作为保障。我国物流管理体系的发展是比较快速且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却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增长步伐,因而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推广步伐。从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有着相互的推动和制约。此文简单的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物理管理的同步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影响 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是在internet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有关方的网络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使得商贸合作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电子商务给传统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交易方式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对传统交易的一种挑战。电子商务中的每一笔交易它都包含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其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的虚拟方式来实现。然而交易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后台的物流产业的支持。物流是指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和挖掘“第三方利润源”,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经济有效的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有生产地送到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物流最终的结果是产品有生产地转向消费地,这种转换则是不可以通过计算机等虚拟技术来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甚至世界上物流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匹配电子商务其他三流的同步发展,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成为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解决阻滞电子商务发展的这一关键瓶颈,才可以彻底的实现商贸洽谈的足不出户,推动国家商业模式很好的与传统的商业方式结合及转型。
一、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各领域的关注,也影响与推动了诸多领域的改变。
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基本影响与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对物流的影响。有形商品的网上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如何在通过网络完成交易后,保证交易的对象——物品在消费者所需时间内到达消费者所期望到达的目的地,不仅是电子商务的需要,而且是物流的职能。二是电子商务技术对物流所产生的影响。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工具、新技术的应用,对于物流来说,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也需要新工具、新技术来支撑他的应用与发展。以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益。其中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物流概念。
电子商务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运动空间。在电子商务的状态下,人们在进行物流活动时,物流的各种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出来,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高效率、低费用、短距离、短时间的功能。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
电子商务可以使得物流实现网络的实时控制。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决定这五六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其次,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运行的。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运营形态。
电子商务要求物流以社会的角度来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以打破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物流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系统。物流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竞争的状态,实现物流的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
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虽然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至今也没有最终的标准定论,但就目前为止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看出,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完善的物流体系是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有形商品交易发展的保障。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通过重新构筑或再制造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来推广带脑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协调电子商务的市场目标,物流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实现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集成,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商务形式。
首先,物流业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保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带来更少的物流成本和更高的服务水平;从客户角度来看,大多数产品实体的最终交付都要通过物流系统来完成。如果物流运作效率低下,那么电子商务的诸多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没有物流业的支持,电子商务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发挥作用。
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物流可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并能够拓展企业的商务范围,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以淘宝为例,作为国内电子商务的龙头企业一直致力于完善物流的覆盖版图,从而扩张淘宝的业务版图。以前一些偏远地区,由于量不大,送货难,一般快递公司不愿意做,但淘宝通过给快递公司补贴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偏远地区的配送问题,既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又增加了快递公司的收入,从而实现了双赢。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步入电子商务的时代的同时,必须是其他服务项目同时并进的。有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还有,信息必须共享。由于传统上的物流由于跟不少企业打交道,由于有不少企业内部的秘密,物流很难与这类企业打交道。因此,如何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已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对物流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阻隔。同时,在将来的物流系统中,做到尽快将货物交到客户手中时衡量一个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
多功能化——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物流业不仅提供传统的物流业务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进行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或者按客户的提别要求提供其他的特殊服务。电子商务使流通业经营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更新。从而使未来的分工更加精细,产销分工日趋专业化,大大提高深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上升到战略概念,供应链是物流系统的充分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这种是物流的经营理念的全面提升与更新,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流服务——物流企业所追求的服务目标
物流企业作为介于买卖双方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是将服务作为第一宗旨的。客户对于物流企业所提出的服务要求是很多方面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提出的服务要求,始终是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也是目前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所有研究的问题的关键部分。物流企业需要提供给客户优质的服务与系统从而达到与客户双赢的目标,并且可以与客户长期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也必须是所有物流企业所应该奋斗和努力的方向。
全球化——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上业务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物流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其结果将使得物流企业向跨国经营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对于生产企业,要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减低成本、创造价值;对于物流企业则要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从事物流服务,客户对物流企业的需要比原来更高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企业的责任更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多。物流则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环。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也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是还是很难满足电子商务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服务水平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仓储设施落后,大量的仓库不能适应运输交通工具的调配。
2.物流各类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缓慢;高效的专用的运输车辆很少,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很低。
3.对于物流各项工作管理分散,社会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加剧。全国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合理化,优质化的物流管理工作。
4.物流行业人才缺乏和物流信息工作落后,亟待加强。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一个部门来负责。这对于物流人才的培训和信息化的推进依然是整个物流行业的问题。
5.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没有统一规划,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深化。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另外,已经形成的社会物流系统与企业物流系统由于管理的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结合和协调发展,也对物流合理化产生不利影响。物流业既然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就更应该重视它的总体发展规划。应当把物流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来抓,制订具体的发展目标,分部门组织实施,使物流行业各个部门协调发展。
6.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观念仍没有脱离旧体制的束缚。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不再只对生产起一种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对生产起一种决定作用。我们必须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角度来认识搞好流通、建设好物流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物流的研究和应用起步都比较迟,水平较低,在开展电子商务时,除了需要综合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外,还必须注意现代化的物流模式,才能顺利地完成电子商务的全过程。
电子商务应该是包含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商务关系的建立、合同的达成与履行、客户关系的维持等。因此,对电子商务,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即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的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it)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生产、配送、储存、运输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我国要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首先必须发展高效率的物流和配送系统,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闲置的现有资源进行改造和整合,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扶持第三方综合物流企业,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配送体系,为电子商务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部商务作业流程。物流将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最终将对传统物流形成冲击,物流管理体系的完善将会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要重视前端的网络平台,更要重视后端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并必须配备具有物流配送的专业人才。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物流运输仓储的思想,更新观念。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探索物流发展的模式,将电子商务技术广泛应用。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构建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发展的基本硬件环境。将物流行业各企业的基本资料和各类用户的需求在信息中心实时发布,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是要建立大规模的物流中心。整合目前规模较小,地域分散的物流中心,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建立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快捷高效的物流中心。再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就要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顾客需求出发,开展第三方物流流程重新设计,注重综合集成管理,重视联运代理的组织功能,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还有,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环境下的专业人才,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和相关资格认证体系结合起来,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培养和造就适应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必须适应网络化的消费习惯,要求物流企业逐渐实现“物流要实现只有货物在路上,其他全部在网上”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要求物流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以及传输能力。因此,需要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途径,实现企业自身低成本、高效率运作,同时为客户降低成本,节省时间。
探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及方式
摘 要: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西方国家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企业文化作为珍贵的“泊来品”进入我国企业,已有相当时日,但效果尚需改进。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有别于西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如何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吸取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改革大背景下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关系与方式前言
定义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它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奋斗目标、经营哲学、职业道德规范、员工素质等观念形态总和。
产生
日本是企业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把企业发家时的成功做法教条化,最终形成他们的企业文化,人称自发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企业文化已风光不再。美国则是在这基础上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经系统研究植入企业,人称外力型。外力型的企业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是进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配合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改革、重组、国际化经营、流程重组、标杆学习、产业创新等。可见前者简单停留于员工的思想道德灌输等形式上;后者则进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界所重视。尽管在西方社会的企业中有很多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企业文化作为珍贵的“泊来品”进入我国企业,虽然倍受青睐,假如一味生搬硬套,不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只会好景不长,变成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时至今日,发现企业文化在中国相当一些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是相当尴尬的,发现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对企业文化开始重视,但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问题的理解方面存在误区,有的变成了一阵风及运动式的企业文化;也有的企业文化错误地向娱乐化、政治化、形象化、口号化甚至宗教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方向性的错误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效果。
研究目的及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不论你认知与否,原本就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撑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塑造着企业的形象。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统优势,是我国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者既有区別,又紧密联系,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所以,要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吸收其中宝贵的经验,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取长补短地运用它们,创造性地丰富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它应该有的效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新成绩。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的认识和分析
如何使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真正发挥它们应该有的效用?这是现代中国企业经常会遇见的关键问题。在企业中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和我们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观念上对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有可能让它们和其它管理职能一样,通过有机的结合,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理念。企业为实现这一理念,相应地制定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制度、规则。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作为企业运行存在的,是作为人们理念和行为存在的。具体地说,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生产精神、企业生产力规范、企业生产力的进步成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企业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党的发展而发展,是党建工作的一大法宝。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解决思想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信同的社会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表明,人不但有经济利益的要求,而且有精神需求,企业文化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通过激励全体员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统一企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把员工的个人工作同自己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唤起企业员工的广泛热情和团队精神,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创造最佳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这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克服了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治企方针、经营思想、职业道德等统一起来,并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便可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结合中升华。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创新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企业文化则强调人是管理中心,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人的情感和精神自觉与是企业精神相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要有新思路,作为企业中的党组织,一定要认识到这一新情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工作优势。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溶于企业的核心——人本管理中,通过“春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方法,为协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好人思想的工作,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让员工如鱼得水,全面推动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这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工作方式,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用及意义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实现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为此而来,并为此而去。企业文化建设莫不如此。其具体效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整合价值理念,明确企业目标,发挥导向功能
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会形成一些自身特有的价值理念,但这些理念元素往往还处于朦胧的原生态,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致使企业行为前后不协调。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杂乱无章的理念进行重新整合,精心提炼出适用于企业的自我核心价值理念,明确企业的灵魂所在,最终形成精神的高度统一用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指导员工怎么想、怎么做,让这个灵魂发出“无声”的命令,发出心灵的呼唤,发挥无形的导向作用。
提高全员资质,培育卓越团队,发挥凝聚功能
当社会转型,企业改制,企业为了适应竞争,必须提高员工素质,更新员工队伍,因此引起企业员工思想波动,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下降。同时,企业要各部门协调一致,上下同心,单靠物质激励和管理制度很难做到,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周围,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
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把个人目标同化成企业目标,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向心力精神,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由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凝聚起来的团队。
强化精神激励,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激励功能
人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50%-80%的能力;在得到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自身能力发挥到80%以上,且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精神的激励,则更持久,更强大。
两军相争,勇者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成为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舞台,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工作热情。
对企业现实中美与善的事物和行为进行肯定和弘扬,树立先进榜样,鼓励每个员工提高技能,奋发向上,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实个人的精神需求,形成全方位的激励。
人皆有理想,鼓舞员工在实践工作中去追求理想的实现,使个人理想溶于企业精神,就会产生巨大工作热情。保持这种良好工作状态,心中充满激情与自信,工作起来精神饱满,心态积极,还会感染他人,营造出热烈高昂的工作氛围,激活企业内部精神驱动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实施文化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发挥约束功能
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形成强制性的硬约束。也是“外在约束”。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这种内在约束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这种软约束即内在约束就是员工在认同企业价值理念的前提下内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才有利于排除企业制度管理上的潜在障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思想约束力量,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围绕人是企业的主体,强调人的内在约束,提高员工自觉性、自律性,强化自我管理。
推动创新活力,提升竞争实力,发挥创新功能
创新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它不断激励人们的心智模式,把潜在的智慧,开发出来,产生一种推动力——创新的推动力。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卓越的企业文化,就在于能够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而且这种创新,不是一次、两次创新,而是持续不断的创新;不是企业家、专家少数人创新,而是全员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有长盛不衰的活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又会持续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成为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重要思想的保障,成为全面创新的思想理念基础,成为企业活力的不尽源泉。
健全服务体系,打造品牌文化,发挥辐射功能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谁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谁就能真正赢得顾客,真正赢得市场,优质的服务要求员工用心创造,企业文化包溶每个人的情感、意志、道德中,使员工践履笃行与企业目标相联系,全心身投入到工作,创造出高效优质服务。
同时,企业文化给品牌注入文化魅力,赋予品牌以灵魂。体现出品牌内涵和气质所带给消费者的非凡魅力,提高品牌含金量,增强品牌活力,提升品牌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形象感染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结论
企业置身于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从而谋求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啤酒市场已进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即品牌文化的竞争。文化以它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它极强的共鸣性和亲合性让消费者钟爱不已。企业文化是企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形财富,是创造利润的无形机制,是企业生命力的象征。企业文化竞争将成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将给企业带来持久而强劲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遥遥领先。珠啤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效
案例一
4. 深入开展主题年活动
作为全国三大啤酒集团之一的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啤集团),从1999年开始通过开展主题年活动,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找准了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效的结合点,使企业文化建设既充分发挥了党在企业的领导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文化对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培育作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和谐、协调地运作。1999至2000年,珠啤集团深入开展“保优质产品,创优质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工作水平。2001年为使企业产品与服务精益求精,塑造“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企业价值观,开展“质量年”活动,全员参与,严格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002年,为狠降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开展了“降耗、节支、增效”年活动;2003年珠啤集团独立授权经营,并成立了股份公司并挂牌,为顺应企业改革,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开展了“创高效率、创高效益、创新机制、创新珠啤”活动;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今年又掀起“增强危机意识,促进企业发展”教育活动。
4. 实施效果
五年来珠啤集团通过主题年活动的开展,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进一步激活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使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并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使珠啤集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珠啤集团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啤酒产销量和效益的超常规增长,在全国同行中,企业规模、实现利税、创利润总额排在前三名,人均创利税则居全国同行第一,推动了中国啤酒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珠啤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案例二
4. 组建珠江啤酒艺术团
从2000年开始,珠啤集团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以组建珠江啤酒艺术团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结合点。
珠江啤酒艺术团成立于2000年6月16日,刚成立时只有队员40余人,建团初期企业领导对职工艺术团的建设寄予很大的期望,为贯彻公司领导的指示精神,早出成绩,出好成绩,党委宣传部、团委、工会分工协作,通过组织艺术团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并强调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中心,着力于队员的精神、情感的激励和引导,让队员的心真正贴近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同时,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兼容互补,共同为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把艺术团培养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
4. 实施效果
通过四年的摸、爬、滚、打,艺术团不负众望,已经建设成一支规范化的群众性艺术团体,现有“两团两队”(即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醒狮队),队员有一百多人,四年来它曾代表企业送文化下乡,走遍了贫困山区——梅州“七县一市一区”,树立了企业形象;主办“珠啤杯”广州工业系统文艺汇演,展现广州新工业,当好经济排头兵;参加2003’湛江海滨缤纷酒吧街开幕式,让六十万湛江市民为珠啤企业有这样能吃苦的职工而感叹;国际啤酒节、啤酒销售订货会他们用艺术的形式宣传珠江啤酒的品牌;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亚太地区和省、市以及各行业的文艺展演;参加省、市企业文化节比赛更是连年获殊荣。珠江啤酒艺术团的成立给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既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大大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增強了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又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积极宣传珠啤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企业文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案例三
4. 积极打造都市工业景观点
自去年起,珠啤集团的企业人文景观、厂容厂貌和工作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善。集团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贯彻落实广州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广州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树立全国三大啤酒集团、省市大型企业集团形象,打造都市工业景观点。集团新建了珠江啤酒文化广场和新参观走廊。文化广场的白玉羊群、仙女浮雕墙、啤酒文化酒廊等景观充分体现了珠江啤酒“和谐开放,务实创新”的文化内涵。2003年,在市政府的倡导下,广之旅组织了“广州工业名企一日游”,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公关宣传活动,接待来访的上级领导、业务单位和旅游团体等共人次,其中来访的职工家属3000人次,现代化企业的崭新形象充分展现在领导、群众面前,影响深远。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国企改革的要求,结合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实际,集团今年将继续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珠啤集团、英特布鲁啤酒集团将携手合作,筹划“珠江-贝克(国际)啤酒博物馆”。力争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啤酒博物馆,以弘扬企业文化和啤酒文化,切实提升珠江啤酒集团的形象。
4. 实施效果
近两年来珠啤集团不断完善的人文景观,厂容厂貌等已形成巨大的形象感染力,极大提升了珠啤集团的形象。我们常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企业的内在精神素质与外部形象美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内外结合,珠啤集团通过对外塑造企业人文景观、环境形象,对内塑造企业家形象和企业员工形象,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在群众中树立起形象感染力,大大提高珠江啤酒的美誉度、知名度。企业形象文化建设支撑起一流企业品牌,将为珠啤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其意义深远。
结论
企业文化形式灵活多样,重在渗透,我们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组建公司艺术团这一易于接受,活动内容丰富、生动,利于凝聚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她的传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优势,使职工的奉献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得到激发和提高,营造出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了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厂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我们的实践证明,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是加強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要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要有引导这种动力的企业价值观,联系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实际,必须把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企业发展中,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企业获得持久的强大动力。当然,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來,更不能用前者取代后者,因为,只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建设中国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怎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基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本特征,以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为价值取向,学习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培养和造就“四有”职工队伍,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注重企业的精神培养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企业全体员工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当前我们的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注重培养企业精神。精神动力的有无和强弱,对一个人、一个单位工作的兴衰成败,有着不容低估的重大影响。人是企业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人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才是最大的根本。作为企业经营者和企业领导,只有大力培养和塑造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精神,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精神结合起来,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企业精神变成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转化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追求和群体意识,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此,集团可编订《珠啤文化手册》。该手册是对企业长期沉淀的文化精华的提炼,是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领导、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珠啤文化手册》的编制,将指明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指导着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推动企业两个文明的发展。
寻求与企业管理的最佳融合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以人为本,在日常管理中调节人文气氛,管理行为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型、强制型,而是贯穿着激励、勉励、关心、情感,缓和人际关系和心理承受能力,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不再把员工生存需求作为管理手段,而是尽量满足员工自尊自我的需求,以提供创造性的岗位、环境和极具个性发挥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管理上建立以岗位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实现用人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实施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员工培训制度,实现员工自身发展机制的创新;完善以绩效考核为手段的激励机制,实现薪酬制度的创新,把企业管理引向科学化;构建“管理论坛”网络互动平台,广泛发动管理者、员工及群众,集思广益,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寻求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有效措施。在现阶段,集团可定期举办论坛,待条件成熟后,将现有论坛移植、延伸至网络平台,以达致信息的实时传递、资讯互动。
推行民主管理的企业制度
充分发挥党团及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推行民主管理,实现组织创新。通过民主管理,积极培养职工的参与和合作意识,使人才的自我价值与企业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力量,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内部为职工说话、为职工办实事的“职工之家”,成为能够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决策和在员工中有威信的组织,开辟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发扬民主作风,不专权独行,能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政工机构的合并,专职人员的相对减少,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单靠少数员工已不能新形势的需要,因而必然会从“小政工”向“大政工”过渡。人人参与,人人都是主人翁,凸现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迈向“全员化”的必由之路。例如召开座谈会,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设立总经理信箱,以谈心、对话以及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员工的广泛沟通与交流。
致力于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必须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员工将实现自己的理想同企业的发展振兴联系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因此,认真抓好员工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不仅是创建企业文化的需要,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必须加强对员工进行企业形象教育,进一步搞好珠江啤酒艺术团工作,提审文艺表演水平,宣传企业品牌,播扬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抓好企业环境建设
企业环境建设包括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政治环境,文明安全的工作环境,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企业环境建设对企业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环境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文体娱乐活动,通过开展音乐、舞蹈、摄影、征文、演讲和体育竞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职工在紧张工作之余,在自我参与,自娱自乐之中,得到情趣熏陶和精神享受;二是福利性活动,给职工送温暖,解决生活困难,慰问伤病号等;三是技术性活动,通过岗位竞赛、技术比武等促进职工敬业爱岗;四是思想性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通过谈心活动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真正体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从而凝聚人心。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強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党组织在这方面的教育应当唱主角,集企业文化管理和教育于一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于一身,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紧密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溶入员工的思想动态之中,将企业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紧密团结一起,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发动职工,团结职工,整合力量,全面推动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