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合集14篇)

2023-06-23 09:11:50综合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合集14篇)

  【导语】本文是网友“caojingshaoguanpu”收集的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共14篇),供大家赏析。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透镜》之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m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如何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 、 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 、 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 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小组 成员、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透镜”的创新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

  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透镜”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从“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直接切入课题“透镜”;就地取材,用学生熟悉的眼镜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如何用多种方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以及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等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本课的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测定焦距→总结方法→课题研究。

  2 过程设计

   引入课题

  通过“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结合配音资料,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的概念。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得知,冰透镜是教师自己动手制成,这一段录像是本校摄制时,更激起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重视

  【学生实验1】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使学生悟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判别透镜

  问题: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到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也即如何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

  【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多种方法判别眼镜。

  学生介绍判别眼镜镜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镜的镜片,发现镜片中间薄、边缘厚的则为近视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则为老花镜。教师表扬学生能活学活用,利用刚学的凸、凹透镜的定义区分眼镜,并及时指出光学仪器一般不允许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发现字变小的是近视镜,字变大的是老花镜。

  【学生实验3】制作水膜透镜:将铅丝紧绕在透镜的金属柄上,绕成一个封闭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个水膜透镜。用此透镜观察字的变化。有发现字变大的,有发现字变小的,而发现字变大的甩一甩后又发现字变小了。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镜,成缩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镜。

  【学生实验4】移动透镜,观察现象。使两种透镜从靠近书本慢慢远离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凹透镜在移动的过程中,总是成正立缩小的像;而凸透镜在移动过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其中有什么规律,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

  方法③照:用光源对着镜片照,发现近视镜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镜把光聚起来

  教师结合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不同作用的动画讲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师补充判别眼镜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两种眼镜放在字前慢慢摇晃,透过镜片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5】学生晃动两种眼镜,发现像的移动方向与近视镜的移动方向相同,而老花镜则相反。

  以上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的方法,其实也是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点评: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实验,找出了多个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经历了作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测定焦距

  问题:眼镜有不同的度数,度数表示什么意思?

  显示资料:眼镜的度数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关系如下:φ=(1/f)×100。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眼镜的度数与镜片的焦距有关,怎样来测焦距呢?

  【学生实验6】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怎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以区分眼镜为例,怎样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是问题的提出(显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学生想到“摸”、“看”等方法(显示“设计方案”)。接着用实验去探究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寻找更多的方法(显示“实验探究”)。方法找到后,还要对方法进行交流、评估,如“摸”虽为一种方法,但光学仪器不允许用手摸(显示“交流评估”)这就是人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评估。

   课题研究

  针对上述方法,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学用方法作课后研究。

  课题①:为什么凹透镜晃动时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相同,而凸透镜则相反?

  课题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怎样测凹透镜的焦距?

  课题③:怎样用透镜组合成望远镜?

  【学生实验7】用透镜组合望远镜。

  课题④: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

  演讲:的确,人类自从发明了望远镜,从而认识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也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人类也许正是因为发明了望远镜才加快走进了现代文明。透镜可以组合成望远镜,那么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呢?

  3 对“透镜”展示课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环节中,用学生熟悉的老花镜与近视镜等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判别,用最普通的铅丝、水来做水膜透镜,使学生有亲切感,感到物理课程不是想象中那样枯燥、难以下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最后设计课题组合望远镜及研究透镜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的最后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作课后研究,让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余兴和问题离开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堂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透镜》教案 篇3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生活中透镜教学设计 篇4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毕重丽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 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 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透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透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初三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欠缺,对许多屋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全面。甚至会出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光现象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也知道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原理并不熟悉。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透镜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抽象思维方面仍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特点,能对三者的物距进行区别;通过使用这三种仪器,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制作模拟照相机,经历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4、会区别凸透镜成的实像和虚像。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使用,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

  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眼镜的家族中有两个重要的成员:近视镜和老花镜,为视力不好的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找出辨别近视镜和老花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在桌子上哪些器材也用到凸透镜。(有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设计意图】

  由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眼镜引人,引导学生找出辨别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探究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作好铺垫。模块

  一、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成像 一:放大镜成像

  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回顾前面学习的平面镜成像,小组讨论交流屏幕中的4个问题。

(2)使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类比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除了成正立、放大的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虚像。(3)学生通过“在镜子后面找不到像”,进一步理解虚像。

(4)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设计意图】打破教材中原来安排的顺序,把最简单、生活中最常见的放大镜提到最前面学习,这样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二:投影仪成像

(1)认识投影仪的构造。(2)使用投影仪。

(3)观察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引导学生从像的性质、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与像位于凸透镜的位置3方面去观察,从而得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4)平面镜的作用:从“观察天花板的像不方便”入手,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投影仪,因此先要通过认识它的构造、物距和像距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使用它观察成像特点,这样大大减小了学习的难度。三:照相机成像

  使用投影仪可以使小投影片成放大的像,那么使用照相机成的像会是怎样呢?一起学习照相机。

(1)制作模型照相机: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架模型照相机,引导学生怎样使用它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2)用自制的模型照相机,引导学生类比投影仪的成像特点,观察照相机的成像又有什么特点?

(3)观察照相机的结构:模型照相机各部分相当于与它的那些部件,用连线的方式找出。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反馈练习一

  1、通过水滴看书上的字,字是的(填“缩小”或“放大”),此时水相当于镜。

  2、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时,物体离镜头最近的是,物体离镜头稍远的是 ,物体离镜头最远的是。

  3、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把投影仪的平面镜去掉,投到天花板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

  1、2的达成效果。

  模块二:实像与虚像

  1、利用学过的特殊光线作光路图

  2、对照大屏幕,交流总结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设计意图】

  通过做光路图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三条特殊光线,通过小组交流、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反馈练习二

  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B、实像有时用光屏也接收不到

  C、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D、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3的达成效果。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1、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实像和虚像

生活中消费教案模板 篇5

  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及指导

  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

  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当别人率先作出示范性消费行为后,他们便仿效和重复,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常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或逆反心理

  人们的个性展示,有时是借助消费活动体现的。与众不同、展示个性,成为一些人的消费行为。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是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提倡的。

  3.攀比心理

  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个别同学的消费受攀比心理的影响,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合理消费的意义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瑞典的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消费辅导课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消费者的权利,购买物品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合理安排家庭开支,等等。瑞典政府在中小学生消费辅导方面,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他们认为,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对于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以便今后走上社会,能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站稳脚跟。

  因此合理消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消费的一般常识

  第一,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学会如何识别伪劣商品,发现伪劣商品,商品有质量问题时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第二,学会如何选购商品,尤其是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用品。2.澄清个人的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直接支配个人的消费行为。消费动机具体可分为求实、求便、求美、求廉和求名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合理的消费动机应该要以求实、求便、求廉为主,不应强调求名牌,消费需求要根据自己和家庭的消费水平来定,并且要克服盲目攀比的从众心理。

  3.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

  人的消费行为受其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动机的支配,并在日常消费活动(节日活动、双休日活动、生日活动等)中养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尽管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作为一个还不是自食其力的消费者,学会计划用钱,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目性还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记账

  从记账开始,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数字化、表格化,不仅可轻松得知财务状况,更可替未来做 好规划。通过记账可以了解正常的收支情况,如每月可以从家里得到的零用钱是多少?每月必须开支的固定项目有哪些?费用多少?知己知彼,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收支情况。

  2.合理存款,有备无患

  每月预留一部分零用钱存起来,若哪个月有急需,开销大,就不会捉襟见肘了。3.掌握购物要领

(1)要掌握一些商品信息。

(2)要逐一辨认商标、牌号、标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3)掌握购物的最佳时机。

(4)购物不要忘记索要发票或保修单之类的票据。(5)购物不要盲从。

  摘自《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高中生心理辅导指南》

  吴增强主编

生活中活教案模板 篇6

  从“活着”中感悟生活

——余华《活着》微感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民间故事:一个来自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老农民福贵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偶然遇见了一个陌生的游客,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的经历......随着老人福贵对过去的回忆,那些生活的画面缓慢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家道中落,战争中流亡,女儿因为高烧没有钱治病不幸地变成哑巴,年幼的儿子献血却被医生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去,妻子操劳成疾而去世,女婿因意外而不幸身亡,最后孙子也不幸去世......刚开始看时,觉得老人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看是后来再看时我却觉福贵虽然只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活得低到尘埃里,但是他觉得在他生活的世界里是幸福的。他苦难的经历里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虽然这里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也没有绚烂夺目的情节,但是余华却用一种很平静、很缓慢、甚至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述出了一个感人肺腑故事。《活着》里的福贵让我明白了——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它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无论生活怎样地艰辛,我们也要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去承受生活中的那些苦难,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真实的故事......他们忍受着不幸的生活,却依然用一颗真诚乐观的心,坚守着生活的小幸福。

  有这样一种孩子,他们叫“星星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外表并不特殊,但是他们几乎却从不与人交流,大多数的孩子到了

  二、三岁都还未开口叫过爸爸妈妈。他们带着游离的目光,重复着做同一个动作,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这些家庭,因为患有“孤独症”的子女而陷入困境。但是他们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四处奔波,寻医问药,悉心教导,只为孩子能走出孤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光明天使”。

  当我们身为一个健全人,用一双明眸观察世界的时候,常常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焦虑、懊恼,不满于现状。此时我们不会想到,在这世上的某些角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没有视力,终生与黑暗相伴,无法欣赏悦目的色彩,壮丽的山川,色彩斑斓的世界,甚至连父母的模样都不知晓。奇妙的是,尽管没有眼睛这座“窗户”,这些盲人的心灵却并不闭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用洞察入微的听觉、嗅觉、触觉弥补了视力上的缺失。更有甚者,具备异常强韧和乐观的内心,这帮助他们打败所有的敌人,包括自身的缺陷,以及常人的质疑......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被遗忘在时光里。

  他们住在一个半封闭的世界——痴呆老人中心里。这些失智老人犹如返老还童一般,时而哭,时而笑,时而发呆,时而尿床。他们遗忘了曾经拥有的峥嵘岁月,失去了内心的喜乐温暖......而我们却常常期望自己可以返老还童,但是真当这一天到来时,却觉得是那

  么地凄凉。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给这些老人以关爱——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是他们,让我知道,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也要学会忍受,用一颗乐观的心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简单朴实的小幸福......我会感谢在我每天清晨醒来时见到的第一米阳光;

  我会感谢在我走过校园时闻到的溢满香樟树的香气;

  我会珍惜每天从我身边经过的那些朋友赠与的真诚的问候、温暖的微笑;我会珍惜每天我能坐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的美好时光;

  我会......

生活中形状教案模板 篇7

《生活中的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安全是健康的保证。

  2、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自我保护常识

  教学重点: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采取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每天做很多事情。谁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容易对我们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伤害。?(用电、用火、水、燃气等方面)

  看来同学对安全知识掌握的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没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安全》。【板书课题】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容易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我们都应该有防范意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红和明明的家,找找他们身边的安全隐患,争做安全小卫士!

(二)看图,引导学生发现安全隐患。

  1、(出示第一幅主题图)你从这幅图上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红的妈妈忘记关煤气灶了)

(1)你要是小红,你会对妈妈说什么?(注意角色互换)

(2)看到大家这么懂事,小博士也有话要对大家说了。(播放课件)

①为什么发现煤气泄漏,不能使用明火,甚至不能开灯?(点名说)

  1 ②师强调:发现煤气泄漏,我们千万不能使用明火,不能开灯,也不能打手机。

(3)小结:造成火灾!多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火。(板书:安全使用煤气、安全用火)

(4)在安全用火方面,你还有哪些话要提醒大家的呢?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点名发言)

  同学们,你们的提醒真是太好了!

(5)在防火方面,老师也要特别提醒大家:(出示课件:不要玩火。不在阳台上,楼道内和其他禁放场所燃放烟花爆竹。点燃的蚊香,灯泡等要远离可燃物。安全使用煤气。如果不小心引起小火,要用水、砂土扫帚、衣物等扑灭初起小火,防止酿成火灾。如果家里万一着火,要尽快逃离火场,不能在床底下、家具内躲藏。)

(6)过渡: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明明的家,看看明明的身边有哪些安全隐患呢?

  2、(出示第二幅主题图)瞧,明明正在干什么?(点名说)(1)明明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博士是怎么说的?(播放课件)

①为什么不能用手拉触电者,而要用干木棍或不导电的器具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点名回答,教师补充)

②真是太危险了!所以,我们在家庭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这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板书:安全用电)

(3)在防触电方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能不能讲给大家听?

  2 小结:孩子们,你们能知道这么多关于安全用电常识,老师都不由得要对你们翘起大拇指了!

(4)对于如何安全用电,老师想送给大家几个安全用电小贴士,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1、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4、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

  5、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过渡:看到大家学得这么用心,懂得了这么多知识,咱们的好朋友小红又来向我们求助了!

  3、(出示第三幅主题图)好好想一想,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1)同桌两个交流意见。

(2)同桌合作,进行模拟体验活动。

(3)上台展示。(适时评价: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面对陌生人的表现如何?)

  小结:孩子们,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其实,陌生人也许不一定是坏人,但在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让他进来,并且最好不要向陌生人透露父母不在家的信息,要树立起防盗的意识,这样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板书:防盗)

(三)、课堂练习。(平安自救我能行)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紧急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呢?比如刚才的情景,万一来敲门的陌生人是坏人,他见我不开门,开始撬门了,怎么办?(拨打紧急救助电话110)

  1、出示课件,让学生知道急病救助拨打120、遇到火情拨打119。

  2、学生连线

  小结:这三个电话号码是社会紧急救助电话,如果不是遇到紧急情况,平时是不能够打着玩的!在这里,老师将一首《平安自救小歌谣》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将安全牢记心间。

  3、出示《平安自救小歌谣》。(拍手读)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了怎样安全用火、安全用电,并且树立了防盗的意识。重视安全就是重视生命,衷心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远离事故,一生平安!

《生活中的安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自己生活、活动中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情。

  2.能迁移已有经验,掌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方法。

  3.有初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5.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教师的指导与注意点

  一、情景导入,引入主题。

  1.出示妞妞手受伤的图片。

  师:妞妞的手受伤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小结:对啦,小朋友们说的都有可能,妞妞可能被尖尖的物体划伤了,也可能被小狗咬伤了。

  二、出示图片讨论,知道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危险事情。

  1.师:调皮的妞妞经常会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做的到底对不对。

  2.依次出示图片。

  图一:妞妞在教室里拿着尖尖的棍子与同伴嬉闹。

  图二:妞妞从家里的阳台上往下扔瓶子。

  图三:妞妞在玩爸爸的打火机。

  图四:妞妞在公园里从高高的地方往下跳。

  3.判断对与错,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4.师:生活中的你像妞妞这样做过吗?

  三、迁移生活经验,掌握避免发生危险的做法。

  1.师:在家里和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引发危险?

  2.小结:有很多东西都容易发生危险,小朋友不能随意去碰,比如尖尖的东西,易碎的器皿、煤气灶、电源插头等。

  3.分小组讨论师: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呢?

  4.每组选出一名代表陈述观点。

  5.小结:生活中,使用尖尖的东西要小心,不要把容易割破手的容器摔碎,不能玩煤气开关,不把手指伸进插座,开关门时要手握把手轻轻开关。

  活动反思

  活动中的安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我也经常渗透安全教育,所以今天的健康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刚开始我运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猜测妞妞为什么受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出示不同图片给予孩子们讨论的机会,并请幼儿自主判断对与错,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判断正确。在最后的迁移经验环节,我可以事先找好一些图片,这样孩子们说到什么,我就可以马上出示,这样也就更直观形象,能让孩子们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篇9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三、德育目标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二、新课教学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师]这些问题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我让你们收集的资料,看看能否得出结论.[生甲]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生乙]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生丁]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生戊]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生己]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生庚]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师]大家准备的资料很全,也很好.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构造.要想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下节课我们再说.想不想做一个,如何做?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想想做做]

  方案一: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方案二: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也可行,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

[生甲]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师]大家做的很认真,观察的也仔细,现在看投影.照机机原理图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板书)[师]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们分组观察,教师指导,看投影课本图—4,介绍结构] [生甲]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师]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并说出使用投影仪的优点.[生甲]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生乙]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生丙]投影仪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生丁]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鼓掌进行勉励.[师]在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个仪器,它叫幻灯机,观察实物和挂图了解它的构造和能成的像.[生甲]幻灯机由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构成.[生乙]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生丙]反光镜是凹镜.[生丁]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生戊]幻灯片倒插,在屏幕上才有正立、放大的像.[生己]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生庚]幻灯机成的像与投影仪一致,都是倒立、放大的像.[生辛]幻灯机有专用幻灯片.[师]投影仪和幻灯机都能成倒立、放大的像,但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或实物,使用方便.(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师]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生甲]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生乙]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生丙]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故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生丁]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生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生己]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生庚]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板书)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四、布置作业 P59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五、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参考教案1 篇10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能否在光屏上承接知道实像与虚像及它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凸透镜、圆纸筒、半透明塑料膜、投影仪、放大镜。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师:教师出示一个透镜,问什么透镜?它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光透过它时遵循什么规律? 生:思考,回答。

  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什么仪器或者物体上使用了透镜呢? 生:学生回答,教师放大屏幕。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什么样的像呢?下面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进入新课

(一)照相机

  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课件,对照课件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那么胶卷上成一个什么样的像,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相机看看。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教师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完成学案问题。

  学生总结成像性质,教师板书。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人头朝同学。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完成学案。

  学生总结成像性质。教师板书。

  教师简介投影仪的使用。强调平面镜的作用。看大屏幕,具体使用方法,学生读。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

  教师让学生透过水杯看书上的文字,字怎样了?

  教师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五)实像和虚像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既可以成实像又可以成虚像,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呢? 填写学案。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反馈

  1、播放课件练习题

  2、动手动脑学物理2.五、作业: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②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篇11

《生活中的透镜》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以下是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课件,欢迎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展示故事 :《谁放的火?》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

  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

  演示——————放大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

  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师生互动,板书。

  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

  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

  1、现场调查活动: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学生小组活动

  先观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课前准备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说出模拟照相机的制作过程。

  猜想:像的情况。

  再制作模型—————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学生再次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

  师生互动:总结规律。(板书要点)

(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实践: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种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响学习新知)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归纳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难点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

(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五:自己制作凸透镜

  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凸透镜,但是手头上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手边的器材)————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示例三 篇12

  二、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教学过程

  一、复习

/ 4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 4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 4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 4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设计 篇13

  透镜-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1写写帮推荐 篇14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透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片2)问你现在最想要的是那种?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近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近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七)课堂自测练习(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