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

2023-06-15 08:11:09综合

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杂剧《西厢记》而著名。该剧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重点刻画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角色形象,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控诉了封建礼仪之道的不完美。

  近日,我重读《西厢记》时发现其中三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

  首先是对“佛门”观念的抨击。该剧的背景设定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和莺莺就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普救寺是个佛门境地,佛家崇尚清静自修,并且追求寡欲少欲的生活方式。但作者却在这个地方塑造了这个爱情故事,这着实不同寻常。另外,普救寺这个名字也十分有趣:普救众生,帮助人们走出苦海。然而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却不知是谁在救谁。在王实甫笔下,僧俗形象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这是何意味呢?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因此,王实甫通过这些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佛教观,也间接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

  其次是对婚姻封建制度的挑战。传统封建礼仪尊重世俗的道德规范,同时限制一切女性的主观能动性。而该剧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却是因为两人在漫长等待之后,才最终得以圆满。红娘的到来,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是对婚姻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战。

  最后是对女性解放的呼吁。在该剧中,女性角色都充满勇气、智慧和独立性。崔莺莺在自己和张生的爱情面前,毅然抛弃家族的利益,甘愿成为寡妇。红娘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张生和莺莺的困境。但不能忽视的是,婚姻制度和世俗礼仪依然压抑着女性的能动性。因此,该剧也在呼唤女性应该摆脱束缚,拥有自己的人身自由。

  第二,许多评论家认为老夫人是一个反面形象,代表着封建制度。她言而不信,出尔反尔,成为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对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但是,有没有人真正试着为老夫人考虑呢?我认为老夫人十分关爱自己的女儿,她是一个充满母爱的人。一开始,老夫人就表述了她的丈夫过世,并且只留下一个女儿。她肯定会将自己所有的爱都赋予莺莺。到了寺庙里,她担心女儿会感到无聊,便让红娘陪小姐去殿上散步,她非常关心女儿。对待张生的态度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来就是相国千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虽然张生的父亲曾经做过官,但是他50多岁就去世了,家庭储蓄可能不多。如果莺莺嫁到张生那里之后,是否还能过上在家中的舒适生活呢?老夫人肯定从客观的物质方面考虑莺莺的利益。她强迫张生去京城赶考也是为了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是一名读书人,不上京赶考,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人。可以想象,哪位母亲会嫁自己的女儿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总之,老夫人所做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又为什么会这么操心呢?也许读者认为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了她的侄子郑恒。这是否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呢?实际上,这件事不能全部怪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撒了谎,声称张生将娶尚书之女,并宣称自己是这件事的目击证人。老夫人一方面生气张生,另一方面也没想到她的侄子会这么卑鄙。因此,这件事不能完全归咎于老夫人。

  第三,关于这部戏剧的轻松喜剧因素。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喜剧,因为结局是大团圆。但是,这部戏剧与一般喜剧不同。一般的喜剧结局是善人得到好处,恶人受到惩罚,善人战胜恶人。《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人一方。故事的结尾,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回来之后娶莺莺,而老夫人并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意愿“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了实现。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善恶两方都得到了满足,与一般喜剧的结尾并不相同。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