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6篇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范文6篇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
3.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展示并齐读阅读要求
四、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接龙读(各读一段)以检查朗读情况。
3.自读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五、再读感悟,小组探究
六、总结回顾
在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体现了什么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教学目标:
一、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二、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精读“草原景色”,品味“动情”
第二课时
一、“草原人民的热情”,再品味“动情”
(一)学习“远迎”一节
(二)学习“热情款待”一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二、总结感悟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
作业设计:
1.跟家长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
2.搜集草原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景色——风光美——动情(写景抒情)
草原{ 人民——人情美——更动情 (写事抒情) } “我”
蒙————情深————汉
一、教材简析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
(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2、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能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课时安排
1、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6课时
2、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6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晏子
1.揭题:同学们,你们了解晏子吗?
同学们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4.导言: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们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讨论: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小组交流,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2)试着给课文分分段:
(1)哪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那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引向深入:那晏子又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说得有理就予以肯定。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又是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
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练成了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了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较量: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1)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A.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B.这段话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品味晏子的话,体会语言的艺术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把自己的体会感悟写在旁边。
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
2.过渡:我想仅仅读一读是不能完全体会出晏子语言的魅力,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感受,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共同去品味,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所在。
3.交流、品味:
(1)同学们,刚刚大家在小组内体会地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体会。
(2)讨论:你们觉得这三次交锋的场面能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不能?
那我们就以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分享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吧。
(3)点评:
第一次:顺水推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次:欲擒故纵——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次: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三、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尝试份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我想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一定会给他开一个庆功宴。请你想一想,晏子获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1)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称它为晏子的原因了吧。
2.拓展: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个尖刻的评论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五、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四、再读感悟
(一)重点研读
(二)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展示资料,交流感悟
五、总结回顾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张骞是什么时间出使西域?分别是什么目的?
3.中国有哪些商品及技术传入欧洲?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