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小池》古诗

2023-05-05 01:43:27综合
  • 相关推荐

《小池》古诗

  【导语】以下是网友“nanshaxun”收集的《小池》古诗(共7篇),以供借鉴。

《小池》古诗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小池》教案 篇2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小池》教学设计思路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让学生想象当时牧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教学设计 篇4

  (一)解题,看图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 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2?同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我们听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自己出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检查识字和读课文情况。用生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看图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把景物读活,要读出景物间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提示,也可再次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在模仿的基础上读好。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默写课文。

《小池》说课稿 篇5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并提取已有经验,理解诗歌内容,重点理解“抱”、“摇”的用法及含义。

  2、能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观念。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我家小池塘》。

  2、幼儿有对“池塘”这个词的经验积累和对倒影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难点是幼儿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老师问问你们每天你们都住在哪里呀?(家里)你们的家漂亮吗?(漂亮)

(2)师:你家门前都有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3)师:谁愿意起来说一说你家门前都有什么?(幼儿回答)

(4)师:你想知道我家门前有什么吗?

  二、结合图片理解诗歌内容。

  1、白天的池塘。

(1)师:你们看,我家门前都有什么?(小池塘)漂亮吗?(漂亮)

(2)师:这么漂亮的小池塘水蓝蓝的,那么你们看,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引出“金太阳”)

(3)师:“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池塘为什么抱着金太阳(幼儿回答)

(4)教师小结:因为小池塘里有太阳的倒影,小池塘妈妈就像抱着自己的太阳宝宝,而太阳宝宝也喜欢被小池塘妈妈抱着。是怎样抱的,用动作表示。

(5)师:里面都有什么?(彩云、小鸟、太阳)

(6)师:咦?小鸟、彩云、太阳怎么会在水里呢?(说出那是天上的小鸟、彩云、太阳的影子)

(7)师:都是他们的影子,小池塘这么漂亮“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像”。(重点引导幼儿理解“照像”)它们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在给自己照相了,所以它们每天都愿意出来。

  过渡:白天的小池塘真漂亮啊!

  2、晚上的池塘。

(1)师:这是什么时候了?(晚上)太阳哪儿去了?(引出诗句“晚上太阳去睡觉”)

(2)师:太阳去睡觉了,谁又出来了?(月亮)哦,这么美的银月亮出来了!(引出诗句“池塘摇着银月亮”)池塘为什么会摇着银月亮(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因为鱼在游,水就在动了,就好像摇着银月亮。

(4)师:我们看一看现在池塘里有什么?(月亮、星星、小鱼)你们猜猜小鱼会和星星干什么呢?(捉迷藏)在晚上其他动物、花草,都休息的时候它们会怎样捉迷藏啊?(丰富词汇:悄悄)引出诗句: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

  过渡:晚上的小池塘也很漂亮。

  3、白天晚上的池塘。

(1)师:“我家小池塘,白天晚上都漂亮。”

(2)师:这是谁?(柳树)柳树看到小池塘白天、晚上都很漂亮,它会怎样?(高兴)高兴的时候柳树会怎样笑?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幼儿回答并引出诗句)

  过渡:难怪柳树整天乐,沙沙沙沙笑声响。

  4、师:这么美的小池塘你们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老师把图片上的事情编了首好听的诗歌,名字是《我家小池塘》,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教师完整的朗诵诗歌。

  1、教师提问:1、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2、你喜欢这首诗歌中的哪些句子?

  2、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师:白天时候的小池塘很热闹,所以在我们念白天的时候声音应该怎么样?晚上时候的小池塘静悄悄的,所以我们应该用轻的声音来念晚上的小池塘。

(2)师幼有感情的朗诵(加上动作)。

  3、创编诗歌。

  师:小池塘妈妈现在抱着太阳、小鸟(指着图片),有的小动物啊(或有的东西啊)也想给小池塘妈妈抱一抱的,谁愿意来说一说?

  四、活动结束:

  1、师:小池塘这么美丽,你们小朋友应该怎样来保护它呢?(环保方面)教师小结:你们都是讲卫生、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关心和爱护小池塘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的,老师希望小朋友都来做环保小卫士,那样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这首诗歌这么美,下课后老师把材料都放在美工区,我们一起去美工区把漂亮的小池塘画出来,好吗?

  附:诗歌

  诗歌:我家小池塘

  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

  晚上太阳去睡觉,池塘摇着银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谜藏。

  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晚上都漂亮,难怪柳树整天乐,沙沙沙沙笑声响。

《小池》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小池》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诗的言语与现代文相比,大相径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小池》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时间”“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九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副初夏风景画。在这一组课文中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读书,求知欲强。对于阅读已经产生了兴趣,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诗学习,所以在阅读中体味古诗内容的优美,并结合诗文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所在的地区声母“l”和“r”的发音不够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立”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的书写。

  2、教学难点:会背这首古诗,并能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景色。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对比学习法:运用以前学过的字来与现在将要学习的新字相结合,形成对比从而很好地学习将要学习的新字。

  2、开火车法。

  3、诵读悟情法: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写到:诗不仅供朗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真样才能陶治性情。所以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要让学生通过吟咏把握全貌,理解古诗的内容。

(二)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内合作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准备生字卡片

  七、说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走进古诗

  因为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所以在上课的开始我会让孩子背诵自己拿手的古诗,从而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直接揭题,让孩子们齐读课题,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找孩子起来读这首古诗,并对其进行表扬。

  2、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打开课本用小手指着古诗进行自由的读,这是我将会提醒孩子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运用拼音来学习,还可以同桌或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全部认识这首古诗中生字的孩子还是不多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并能够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这些字的理解。

  3、检查自读情况

(1)让孩子看着打屏幕上的.带着拼音的生字,点名让他们读这些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会提醒他们读准字音。

(2)读大屏幕上的去掉拼音的字,并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对这些生字进行记忆。

(3)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对新学生字进行记忆,例如“也、池”“昔、惜”“阴、晴”“柔、露”这些字的对比来进行记忆。

(4)同桌间运用手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检测,加固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5)让孩子对新学的生字进行组词。

  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本节所要掌握的生字,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4、通过课件学写生字

  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所以在课堂上学写生字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通过课件上的笔画顺序,和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来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并让孩子进行书写且提醒孩子正确书写姿势。

  5、把生字回归古诗进行朗读。

(三)理解古诗,朗读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孩子们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重复。

  2、不明白的字词小组内进行自我解决。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教师指导孩子把全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解决词义和整首诗的意思。

(1)重点的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字词

(2)带领孩子吧古诗的整体意思通一下

(3)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4、指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从读的过程中体会出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5、指导背诵。

(四)作业延伸,全面巩固

  1、把这首古诗回家被给自己的家长听。

  2、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找几首描写夏天的古诗,并且吧这些古诗读熟练。

  九、说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惜 细流

  树阴 爱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