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 > 正文

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3篇(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022-10-24 19:41:11综合

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3篇(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3篇(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供大家参阅。

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3篇(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1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

(二)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算式口诀表。【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红红:我买4本,要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帮助红红吗?学生:4本台历24元。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1:因为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3本台历就是18元,所以4本台历24元。

  学生2:我想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那么4本台历就应该是24元。

  学生3: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24元。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红红解决了问题。那么哪一种方法算得既对又快呢? 学生:用口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7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点评:这里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点评:利用学生已会编1~5的口诀等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先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出6的其他算式和口诀。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培养了学生迁移学习能力。]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历。(课件出示)1个星期有几天?(7天)5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呢??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学生:我想7个7是49,那么8个7就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

[点评:用编6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类推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真棒,你们自己编出了6,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1:6的口诀,六不变,另一个数是从一开始一直到九,得数一个比一个多6。

  学生2:7的口诀,七不变,另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数从七开始一个比一个大7。

  学生3:老师,我认为一六得六到五六三十,一七得七到六七四十二都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已经记熟了。??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愿意用什么方法记就用什么方法记。老师给大家计时2分,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抽2名学生试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么快? 教师:你认为最难记的是哪一句? 教师: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我忘了,怎么办? 学生1:我就想“七七四十九”加7。

  学生2:我还可以用“七九六十三”减7。

  教师: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再记一记。

[点评:记口诀并非“死记硬背”,是在学生通过观察、找口诀的规律基础上进行的,不但让学生熟记了口诀,而且还作了学法上的指导。]

  4背口诀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 教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背一遍? 教师:哪一组愿意和我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教师:谁愿意和别的组对口令?你们当小老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点评: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然地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三、深化理解 1摆小棒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2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一笼小包有6个,王婆婆买了8笼,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8=8×6=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有7个星,9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9=9×7= 教师:怎样算?用哪句口诀?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第38页)。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想的。

[点评:关注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开放的观察和学具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表象支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列式和计算都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感均得到发展。]

  四、运用拓展

  1看口诀,写算式

  帮小熊过桥,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就能通过此桥。(课件出示)2把积填在花瓣上 3抢答 教师:这是什么?(出示七星瓢虫)为什么叫它七星瓢虫?现在它身上的7个点变成了7颗星,谁抢答题答得又对又快,就能得到一颗星。()×6=368×()=569×()=636×()=48()×9=54()×7=426×7+()=6×87×8=7×9-()4把因数填在蝴蝶的翅膀上

[点评:练习的情境性、游戏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6,7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点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陈宏)

  6,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例

  1、例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7页的画面,营造商场情境)

  教师:星期天,小红、小明一起去逛商场,瞧,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他们在买台历。

  教师: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知道每本台历6元。

  学生2:我想知道买2本台历需要多少元? 教师: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抽生回答并说出计算的过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如果买6本、7本、8本、9本台历,分别需要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呢?小组讨论,抽生汇报。(板书:6×6,6×7,6×8,6×9)

  教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算出6×6,6×7,6×8,6×9的积各是多少吗? 学生1:因为5个6是30,我认为6×6比30多1个6,所以是36。学生2:6×7=36+6=42。学生3:6×8=42+6=48。学生4:6×9=48+6=54。

  教师:孩子们真能干,推算出了这几个算式的积,你能根据推算的结果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抽生汇报,教师板书口诀。

  学生1:我根据6×6=36编出了口诀“六六三十六”。

  学生2:看到算式6×7=42,我就想到了口诀“六七四十二”。学生3:我猜下一句口诀应该是“六八四十八”。

  教师:你为什么这样猜?学生3:因为六七过了是六八,多1个6,积就增加6,所以是六八四十八。

  学生4:六八过了应该是六九,积比48多6,应该是54,所以是六九五十四。

  教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请齐读这些口诀,边读边观察6的口诀有几句?有什么规律?

  学生1:6的乘法口诀有4句。

  学生2:我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六。学生3:我还发现相邻两句6的乘法口诀积相差6。

  教师:你们真能干,不仅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而且还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这些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记住6的乘法口诀。

[点评: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学生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6的口诀,又为学生自己编7的乘法口诀作好孕伏。]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请孩子们观察台历(多媒体出示台历),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多少天。学生:1个星期有7天。

  教师:你能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并根据以往编口诀的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

  学生:那2个星期、3个星期、4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 教师:请每个小组先讨论这几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然后再试着编7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抽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1:1个星期有几天用7×1=7,口诀是“一七得七”。

  学生2:我们小组算出了7个星期有49天,列式为7×7=49,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学生3:8个星期就是比7个星期多7天,49+7=56,口诀是“七八五十六”。学生4:9个星期就是比56天多7天,就是63天,56+7=63,口诀是“七九六十三”。

  学生5:前面6句口诀都已经学过,只有“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是新的。

  教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请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教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点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自己编7的乘法口诀,符合数学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请齐读6,7的乘法口诀,观察各有什么规律? 学生1:6的口诀相邻的两句积相差6。学生2:7的口诀相邻的两句积相差7。

  教师:如果你忘掉了6,7中的一句口诀,如六八(),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

  学生1:我先想前一句“六七四十二”,42+6=48,所以六八四十八。学生2:我先想后一句“六九五十四”,54-6=48,所以六八四十八。教师: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住6,7的乘法口诀。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付秋萍)

  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水中动物活动的短片)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学生:红鲤鱼、乌龟、螃蟹??教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大屏幕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8条。教师:(大屏幕出示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吗?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教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40条。

  教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1: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学生2: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

  教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 学生: 5×8或8×5两个算式。教师:6只、7只呢?(同上)

  教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64条。教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点评:通过动画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灵活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统计表,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然引出新知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72条。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教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8×9=72或9×8=72。(板书)(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

  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4)学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1:1支钢笔9元钱,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

  学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课件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

  学生5: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一下数字。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

(课件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点评: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扶放结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学生很快掌握了8,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轻松和乐趣,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91 2 3 4 5 6 7 8 9 3

  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32、81、6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 8×8 9×9 8×9 8×4 9×8 [点评:运用对口令、开火车、游戏等多种形式,突出了练习题的趣味性、开放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点评:让学生自己小结、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四川省宣汉县中小学教研室张宁)(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一完小刘定美)

  8,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

  1、例2。【教学过程】

  1教学8的乘法口诀(1)看情境图写算式。教师:(课件出示书上情境图和统计表)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72条。

  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呢?学生:8×9=72或9×8=72。(板书)(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

  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

  师生互动——做徒手操。要求做完一个八拍就齐声说口诀:一八得八等等。(放录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八得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二八十六)??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八六十四)九、二、三、四、五、六、七、八(八九七十二)[点评:由于学生已有编1~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在8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构建8的乘法口诀,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学9的乘法口诀(1)看算式编口诀。

(板书:9×9=81)教师:谁能给它编一句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板书:九九八十一)教师:九九八十一你是怎样理解的?(2)找规律,记口诀。教师:齐读口诀。

  教师: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1句,表示9个9是81。

  教师:(课件演示)出示1~9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

(课件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点评:9的乘法口诀教科书上虽然只有1句,但它与前面学习的1~8的乘法口诀中一个因数是9的口诀有实质性的联系,引导学生把这些口诀集中起来对比、整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口诀的掌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吸管。【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点评:这一环节将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点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课件演示1 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点评: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 cm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 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 cm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点评: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2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点评: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出课桌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点评: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用不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点评: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付秋萍)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1认识直尺和厘米(课件出示直尺)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反馈交流。学生:有数字。教师:有哪些数字? 学生1:有0,1,2,3??这些数。学生2:有很多线。

  学生3:有字母“cm”。

  教师:你知道“0”这个数在这里表示什么吗? 学生1:表示起点或者开始。

  教师:这些线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刻度线。“0”对着的这条线,我们就叫它“0”刻度线。教师:字母“cm”是什么?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厘米是量长度的单位。[板书:厘米(cm)] 2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师:1厘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教师:(课件演示)直尺上,0~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以写成1厘米。你知道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教师:请在你的直尺上找到0~1。0~1这一小段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0~1这段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7~8这一段的长是多少?(1厘米)直尺上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厘米? 学生:3~4,5~6,9~10?? 教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教师:请你像老师这样用手比一比(拇指尖和食指尖张开的距离),1厘米有多长。比好了举起来互相看看,比对了吗? 教师:放下直尺,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课堂活动第1题)小朋友们都有10个小手指,请用你的小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厘米比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教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1:橡皮的厚度大约1厘米。

  学生2:数学书的厚度大约1厘米。??

  教师:我们感知了1厘米的长度。那么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直尺上找出来吗? 学生3:从0~2这一段的长是2厘米,从3~5这一段的长是2厘米。教师:请小朋友说说,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强调:0~2就是2厘米。)教师:你能在直尺上指出5厘米和8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4:从0~5的长度就是5厘米,从0~8的长度就是8厘米。教师:从0~9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15的长度呢?从0~20呢? 教师:从0到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结:孩子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我们认识这些是为了做什么呢?(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点评:通过从直尺上直观感知1 cm、用手指比画出1 cm,到联系实际想象出所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cm,再到认识几厘米,由直观到抽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厘米”这一概念形成较好表象。]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1)(出示1支7 cm 长的蜡笔)这是一支小蜡笔,先想一想它的长度有几厘米。你能用直尺量出小蜡笔的长度吗?量好后,给同桌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2)独立操作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并作一定的指导)(3)请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1:把一端对准0,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7,这支蜡笔长7厘米。学生2:左端不对准0,1厘米1厘米地数出长度。

  教师小结:在量蜡笔的长度的时候,我们要把蜡笔紧靠直尺,一般应把测量蜡笔的一端对准0,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4)量小棒。

  教师:(出示1根9 cm长的小棒)请量出小棒的长度。

  教师:小棒长多少厘米?(齐说)教师:你是怎样量小棒的长的?学生:(在展示平台上边演示边说)把小棒紧靠直尺,左端对准0,另一端对着9,所以就是9厘米。

(5)量喜欢的物品。

  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选你喜欢的物品量一量,请同桌检查,量对没有。学生操作后交流。

[点评:让学生试着测量小蜡笔的长度,并说出自己的测量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测量,无一不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使学生在自主测量活动中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点评:在上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单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从而产生了一种认识的需要,并借助这种认识的需求,直入主题,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点评: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1分米这个长度概念的表象。]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点评: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可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表达物体的长度单位后,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既进一步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点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测量、记录、观察、发现问题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测量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点评:归纳整理新知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学习的余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危谊)(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过程】

  1认识分米,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7页下半部分,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看书后反馈。学生1:我们知道了分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

  学生2:我还知道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学生3:我知道了1分米=10厘米。请学生填书上的空。

  教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分米,并用手指比画一下(拇指尖和食指尖张开的距离),看看1分米有多长。请学生反馈比画的过程,并展示比画的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分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教学课堂活动第1题。请学生在三角板或直尺上比一比,自己一拃大约有多长?学生独立活动后小组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2教学例2 教师: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有多宽。

  4人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测量前,小组内作好分工,落实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小组活动后在全班组织反馈。

  学生1:我们在测量时先将直尺的零刻度对齐课桌面的一端,量出20厘米后,作一个记号,接着又再量,然后把每次测量的数据加起来。

  学生2:我们量出课桌面的长大约是57厘米,宽大约是40厘米。

  学生3:课桌面的宽还可以说是4分米,课桌面的长还可以说是5分米7厘米。

  学生4:我们量出的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58厘米,宽41厘米。教师:由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有时候直尺稍微放歪了一点,有时候读数的时候不准确,有时候我们的直尺不标准,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测量产生一点误差,但我们应尽量测量准确。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把米尺。【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点评:利用学生已有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去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点评: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自主发现与米有关的知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长度为1米的物体,使学生对米有了直观的认识,感受到“米”这一单位的作用,较好地建立起米的表象。]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学生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学生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们这组×××同学最高,××同学最矮。学生2:我还知道我和×××的身高相差5厘米。

[点评:测量之前让学生思考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

  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及第63页例1的内容。【教学过程】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师:(出示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为1米。观察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每4个人一把米尺,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观察、研究米尺。

  教师:说一说,在观察米尺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米尺比直尺长。

  学生2:我发现米尺上1米正好等于100厘米。

(请每一位同学仔细看直尺)(板书:1米=100厘米)??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从米尺上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张开自己的两臂,用两臂来比一比(学生用左右手拿住直尺的两端,再把米尺取开),看1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充分感受1米的长度。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学生1:我们两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2:日光灯管的长度大约是1米。??

  教师:同学们的例子举得真好,那么,在实际测量中,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度、书柜的高度、我们的身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教师: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那么刚才上新课前,老师提出的“黑板有多长?”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了吗? 学生:能。

  2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1)活动前讨论。

  教师: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1:注意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学生2:注意测量的过程中数据不要记错了。

  学生3: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要团结合作。教师:下面就请小组分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作好记录。(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进行正确的测量。(3)汇报活动结果。

  教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测量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我们一边量一边作记号,量出结果是黑板长大约有4米??

[点评: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米尺和建立1米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形成概念的整个过程。在本环节中倡导了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学生的思路。]

  3测量身高

  教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认真地测量了黑板的长度,你们想不想量一量自己有多高? 学生:想。

  教师: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测量自己的身高呢?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分组讨论,抽生汇报。

  学生1:我们先用米尺从一个同学的脚跟开始量,一边量一边作记号,还要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再进行计算。

  学生2:我们准备让被量身高的同学靠着墙壁站直,然后在他的头顶作记号,再用米尺量出墙根到记号中间的这段距离。

  学生3:可以直接用卷尺,从脚跟拉到头顶。??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身高的活动,并作好记录。抽生汇报,展示各组的测量情况。

  教师: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1:从表中可以看出××最高。

  学生2:我们这一组的同学的身高都差不多。??

[点评: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对实践活动方法的引导。通过对小组同学身高的测量,了解到测量身高的多种方法,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方法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危谊)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

  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的注意事项、合作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结果,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点评: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增强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测量方法时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点评:把测量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不仅让学生学会根据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片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我们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吗? 1分组讨论

(1)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工具测量?(2)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注意事项

  学生1:我们小组准备用米尺量,由于米尺比较短,一次不能量完,所以应边量边作记号。测量时要注意记录要准确,计算时要正确。学生2:我们小组准备用线沿着教室的墙壁角从一头拉到另一头,然后再用米尺量出线有多长,就知道教室的长是多少。测量时要注意线要拉直。学生3:我们是用卷尺直接量的。??

  3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1)选择合适的工具和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2)分工合作量教室的长和宽,作好记录。

(3)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我们这一组是用米尺量的,结果是教室长7米,宽5米??

[点评: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4拓展运用

(1)第65页第6题。实践活动:把两臂伸平,用卷尺量一量,再用两臂之间的距离与自己的身高比一比。教师:一边测量,一边记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并汇报记录。[点评:注意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观察、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第66页第7题、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3)第66页第9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可以用哪些办法量出树干一周的长。

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2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5月26日在北京举行,正式启动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

  A.决定权C.执法权B.监督权D.提案权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①国家性质和国家机构的关系②国体和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

③国家阶级性质和国家管理形式的关系 ④国家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民代表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持民主集中制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重要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④坚持政治协商原则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友好、和平、发展、合作”的宗旨,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我国宗教界的对外友好交往,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这表明()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5.2010年8月17日,杭州市下城区几位市民向区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有64人联名的公民申请书,要求罢免下城区人大代表赵某,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

①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体现 ②是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体现 ③表明我国的人大代表应该对人民负责 ④凸显了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助于促进人大代表履职尽职

  A.①②③C.①②④B.②③④D.①③④

  6.立言为公,执言为民。人民政协不仅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有一种特殊的话语权。以下不属于人民政协话语权范畴的是()

  A.参政议政 B.政治协商C.执政为民D.民主监督

  7.10月1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

  A.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B.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C.各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领导权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8.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最后一批投资计划,其中安排中央资金2 400万元重点扶持青海撒拉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因为()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

  B.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C.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9.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是层层选举、逐级负责的。一些选民或下级人大代表认为,投票结束,就是民主结束。“投票结束,就是民主结束”的观点()

  A.正确,人大代表产生意味着选民使命的完成B.错误,投票只是民主的开始

  C.正确,发扬民主的过程就是投票的过程

  D.错误,公民还有民主管理的权利 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对其重大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③保证了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④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接连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成功举办这两次盛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政治制度能够()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④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体会议公开举行,绝大多数人大代表团分组会议也对外开放,许多代表团还在讨论结束后留出时间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是()

①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②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国家的需要 ③国家自信和政治民主发展的表现 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①履行了严格执法行政的义务 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 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1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庆招待会上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兴媒体,因为它()

  A.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有利于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C.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D.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

  17.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共同特点是()

  A.都由人民选举产生B.都有表决权、决定权及质询权

  C.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D.都有提出建议、批评的权利

  1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第二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这表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

①享有变通执行权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是该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④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9.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A.法律领导B.政治领导C.组织领导D.思想领导

  20.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文明执政D.依法执政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22.在我国,下列各种关系中属于互相监督关系的是()

  A.人民与人大代表B.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23.某景区利用当地著名佛教庙宇进行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过度、管理不规范以及“僧人”摆地摊、占卦算命等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制定景区游览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进行整改。规范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能够拓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能够消除封建迷信活动,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④有利于消除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信仰上的区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从监督体系来看,对我国政府具有外部监督职能的有()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人民政协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

④监察局及审计部门的监督⑤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③④

  25.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全国人大审议,加以修改完善,最后作出决定。这说明()

  A.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都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

  B.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变成国家意志的C.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其执行机关

  D.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组织领导

  26.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与会委员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表明()

  A.人民政协具有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B.人民政协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C.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的职能D.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7.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建部和科技部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继在网上“晒账本”,公布本部门预算。这表明,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关键依靠()

  A.民主和法制B.监察和审计C.提高公务员办事效率D.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28.某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意见,规定了市政府的哪些重大事项需要报人大常委会备案或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制定了相关程序。该市这一举措()

  A.缩小了政府的法定权力B.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法定权力

  C.规定了人大和政府的关系D.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9.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探究。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甲组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D.我国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0.全国人大与人民政协的共同点是()

  A.都是国家权力机关B.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D.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二、问答题(共3小题)

  31.回首历史,祖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她已浴火重生,展翅腾飞。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已经走上复兴之路。面对中国的成功,国内外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模式。试述政治生活中包含了“中国模式”的哪些主要内容?(15分)

  32.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但它绝非嫦娥一号卫星的简单重复。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卫星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嫦娥三号卫星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探月卫星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具有经济科技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月球探测工程的原因。(15分)

  年3月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一年来,共审议22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4个工作报告,检查3部法律实施情况??把修改选举法作为立法工作的一个重点。在认真梳理代表议案建议、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形成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每次常委会会议都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立法、监督、代表和对外交往等工作。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10分)

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卷一人教新课标版3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张伟是某校九年级学生,一天,因为过马路时没有走人行道,被一辆小汽车撞倒。对于此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张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他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B.汽车司机没有责任,因为张伟违反交通规则在先

  C.汽车司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他应该在行驶中避让行人 D.张伟和司机在这一事件中各承担一部分责任

  更好地完善自我,这是对自我负责;经营者生产价廉质优的商品,诚实守信,这是对消费者负责;报纸、杂志撰文真实,正确掌握舆论导向,这是对社会负责;我们人人保护绿地,保护生态环境,美化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对社会负责。据此回答2-3题。2.下列对负责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负责只是对成人的道德要求

  B.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不用承担责任

  C.负责是对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同的道德要求,贯穿人的一生 D.责任感和负责态度是对职业人员的要求

  3.如果人们不承担许许多多的责任,其后果是()

① 得不到人们的信任 ② 受到法律的惩罚 ③ 受到大众的谴责 ④ 不会有多大的影响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一个人如果能把为别人解决困难作为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会快乐。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人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人创造价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B.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C.要对别人、对社会负责D.对自己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对社会要承担责任

  5.小乔是九年级1班的班长和生活委员,由于她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都以她为榜样。她所在班级不仅在学校卫生评比中连续多次获得卫生红旗班的称号,而且在学校组织的“帮残助困”等献爱心活动中表现也很突出。小乔的工作态度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誉,她被评为“市优秀班干部”。小乔勇于承担责任,获得的回报是()①有形的财富 ②良好的自我感觉 ③他人的赞许 ④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6.下列对“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们许下诺言,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相应责任B.我们信守承诺,会为自己赢得信任

  C.失信于人,责任不在自己D.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 7.为了迎接市“两会一节”,某校九年级的团员在学习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利用星期日开展公益活动,到广场擦洗街道上的栏杆。有的同学不理解,认为就要期中考试了,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对此,正确的观点是()

① 作为市民,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② “两会一节”是市里的大事,我们应该为“两会一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③ 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国家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 擦洗街道上的栏杆是环卫工人的工作,中学生没有必要干这种活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④

  8.某校师生具有热心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最近在校团委、学生会的倡议下,全校师生自发地为一位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一万元。该校师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行动,体现了()A.关爱社会、团结互助的高尚的社会主义精神 B.为国分忧、勇挑重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D.全国名校的精神风貌 9.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誓词是这样的:“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从誓词中,我们感受到()① 志愿者以“奉献、服务、友爱、互助、团结、进步”为宗旨 ②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

③ 志愿者向社会传播爱心的同时,也在传播一种理念:关心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 ④ 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A. ①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0.父亲给华盛顿买了一把斧子,华盛顿想试一试斧子是不是很锋利,于是砍掉了父亲最心爱的一棵樱桃树。事后,华盛顿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父亲高兴地表示,他宁愿失去樱桃树,也不愿看到华盛顿撒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不承认错误,会对他人和集体利益造成损失B.纠正错误,是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C.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D.损失了一棵樱桃树,赢得了人心

  11.百事可乐总裁因突然想起与一个普通朋友有约,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去赴约。这件事使百事可乐赢得了同行的信任。这一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是()① 信守承诺,流芳百世,受人敬仰;不守承诺,世人不齿,遭人唾弃

② 一旦许下诺言,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③ 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④ 失信于人,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不负责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2.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气吞山河的气概、不屈不挠的精神、血战到底的勇气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中学生()① 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

② 主动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④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④ 13.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责任的来源有()① 对他人的承诺 ② 分配的任务 ③ 上级的任命 ④ 职业的要求 ⑤ 法律规定 ⑥ 传统习俗 ⑦ 公民身份 ⑧ 道德原则

  A. ①②④⑤⑥⑧

  B. ②③④⑦⑧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4.谁对我负责,应该是()

  A.自己对自己负责B.组长对自己负责C.父母对自己负责D.老师对自己负责 15.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不言代价与回报B.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C.集体主义精神D.寻求回报 16.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是()

① 集体与个人是相互排斥的② 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③ 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④ 集体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7.关爱集体的表现有()

① 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 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 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④ 提倡从个人利益出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三、简答题

  20.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下面请你感受一下什么是责任。

(1)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教我们如何做人,他们在履行__________________的责任。

(2)老师帮助我们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觉悟,他们在履行____________的责任。

(3)环卫工人为我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责任。(4)医生给病人看病,他们在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责任。

  四、辨析题

  22.一个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司机把车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这些乘客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五、分析说明题

  23.欣赏诗歌《我们想要的男孩》,并回答问题。男孩,诚实、坦白、实在 热爱劳动值得信赖 他从不耍赖,也不偷懒 不会让家长丢脸面

  我们想要的男孩 诚实可靠,让你信赖 他尊敬老人,心地善良 爱护小孩,心情阳光 对待家人,体贴周到

  用心

  爱心

  专心 兄弟姐妹,融洽相处 有了不妥,就改正错误 尽心尽力孝敬父母

  这样的男孩是我们的依赖 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治国安邦,民族兴旺 希望在这样的男孩身上

(1)诗中的男孩被期待扮演哪些角色?

(2)除此之外,你认为男孩还要扮演哪些角色,承担哪些责任?

(3)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得到哪些启示?

  24.小刚是九年级2班的一员,班上的许多同学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很少有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经常有同学交头接耳,影响老师上课;打扫卫生马马虎虎,教室又脏又乱;从来没有得过流动红旗。请回答:

(1)小刚的苦恼一:为什么我们班从来没有得过流动红旗?

(2)小刚的苦恼二:我们班该怎么办?

  六、透视自我

  25.九年级3班的学生在谈到责任时,见仁见智。(1)责任像蜗牛的壳,背着觉得重,没有就会死。

(2)责任是看到水龙头哗哗流水时,一个简单的关水动作;责任是当别人跌倒时一声由衷的鼓励;责任是当你听到“中国”这个词时,油然而生骄傲之情。(3)责任不是虚拟语气,也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4)责任是天平,你放的物品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左右永远平衡。

(5)责任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责任(负责任已成自然,自己没有感到负担,却在不知不觉中担负起了责任)。

  请从以上的句子中挑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写的挺好的,你写的肯定也很棒!现在写出你对责任的心灵感悟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为我加油

  26.学习第一单元后,思想品德老师希望举行一次汇报会来了解各位同学在校学习、生活中负责任的具体表现,如参加团队活动、按时完成作业等情况。班上不少同学都在积极准备。如果你也要在汇报会上发言,你会从哪些方面汇报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A 4. D 5. C 6. C 7. C 8. A 9. D 10. C 11. C 12. A 13. D 14.A 15. B 16. D 17. A

  二、判断题

  18. × 19. √

  三、简答题 20.(1)抚养和教育子女。(2)教书育人。(3)清洁环境。(4)治病救人。

  四、辨析题

  22. 这些乘客的做法不对。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都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这些乘客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如导致效率低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增加社会成本,影响社会进步等。同时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如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等。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五、分析说明题 23.(1)作为子女,他应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作为晚辈,他应承担孝敬老人的责任;作为家庭成员,他应承担对家人体贴关怀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他应承担关爱他人的责任;等等。

(2)除此之外,在学校,他扮演的角色是老师的学生和同学的朋友,需要担当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责任;在公园,他扮演的角色是游客,有爱护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注意保持环境清洁的责任;在公路上,他扮演的角色是行人,有遵守交通规则的责任;等等。

(3)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这样才能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言之有理即可)。24.(1)风气不好的班级不仅给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所以小刚所在的班级得不到流动红旗。

(2)要改变班级不良状况,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着手。要把对本班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送给班主任和班委会、团支部,作为改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参考。每一个人都是班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只要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班集体,为班

  用心

  爱心

  专心 集体的建设出力,为自己的“家庭”分忧解难,小刚的班级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班级。

  用心

  爱心

  专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