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演讲稿12篇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演讲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袁隆平演讲稿12篇,供大家参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天下富足,禾下乘凉》
噩耗传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同志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在这痛心疾首的消息之后,让我不经想起了袁老生前说过的:我有两个愿望,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一生致力于国家粮食发展,鞠躬尽瘁。
他说,敬天惜粮、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年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20xx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但是,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他说我是研究杂交水稻的,目的就是增产粮食,保障粮食安全。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可以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附农民辛勤之汗水。科研人员想方设法钻研怎样提高水稻产量,哪怕提高5%-10%都十分不易!粮食增产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当看到提高产量的粮食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看看工厂食堂、酒店宾馆、学校饭堂,白花花的米饭倒在泔水桶里,太刺眼了!现在,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超过10%,大型聚会的浪费更是接近40%。虽然他们是用钱买的,但是没有粮食的时候,有钱又怎么样呢?过去说:两个金元宝挑不到一个窝窝头;20世纪60年代,有人拿着当时市面上面值最大的10元钱想要买一斤粮票,但是买不到。有钱也不能填饱肚子啊!
提倡节约不是强制做什么,也不是要求少吃饭,更不等于缺粮,而是提醒人们铭记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之诫,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对饥饿会有深刻的印象,他曾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那种感觉真是锥心般的刺痛。在那个困难年代,粮食非常珍贵。因为经历过饥饿的痛苦,所以爷爷们这一代人对于粮食格外珍爱。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普通,却比普通人更懂得奉献。
袁老的梦
是我们这一代人砥砺前行的目标
是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世界更不会忘记您,
人生在世最后不过一黄土,
而您的功劳与奉献,
将会永刻在历史的丰碑。
袁老一路走好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有的人的偶像是能歌善舞的明星,有的人的偶像是威风凛凛的军人,有的人的偶像是技艺精湛的医生,而我的偶像是在稻田里挥洒汗水的 当你在吃饱饭的时候,也许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却想到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的中国几亿人的粮食问题。
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点科技工作者””中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粮食问题。
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梦寐以求的荣誉、名利、金钱对于袁隆平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他依然穿着朴素,每天只惦记着实验田的水稻,他依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去实验田里,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实验田里的阳光。即使再去北京领奖的途中,他也依然惦记着实验田。
20xx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在实验田埋头苦干,他希望全世界的耕地都可以种上杂交水稻,为当地人解决粮食问题。
这种不懈奉献的精神是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们也许没有获得财富,没有获得名利,但是他们的奉献却造福了人类千秋万代,为人类文明开疆拓土。
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云卷云舒,他们精确的估量生命的意义,没有时间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使这些美妙的晶粒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加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大片绿荫,歌颂那些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去回馈他们对我们做出的奉献,去感恩他们的一颗真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我们的时代一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何为大师?古人给出的解释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我看来,在新时代奉献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都是大师。凭一己之长学,帮助许多百姓摆脱饥饿的袁隆平;凭一己之热爱,帮人类战胜疟疾的屠呦呦;凭一己之热忱,
山村支教十几年,点亮孩子们希望灯塔的张玉滚。他们都是新时代的奉献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也都是我们心中的大师。杂交水稻的成功,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没日没夜的田间调查;青蒿素的发明,背后是无数次的提取,失败,再提取;孩子琅琅读书声的背后,是张玉滚一天十几小时的上山、下山扛书。他们并不高贵,脚上沾满泥土。但他们懂得奉献,更懂得担当,明白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责任,是对他们永久的召唤。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在于贡献的大小,是否改变了整个世界。袁隆平是大师吗?是的,他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屠呦呦是大师吗?是的,
她研发提取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张玉滚是大师吗?你可能会犹豫,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怎能与袁老、屠老相比呢?但我们应坚信,答案是肯定的。
张玉滚虽然并没有改变世界,但他所做的却改变了整个山村,是他用瘦小的肩膀担起了乡村教育的未来。最是无人知晓的角落,最是默默无闻的岗位,伫立着像张玉滚一样以平凡的血肉之躯坚持书写非凡事业的人。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一生坚守,
散发光和热的人也是大师。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你我的时代,青年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国家需要我们,时代在召唤我们,青春在点燃我们,我们需要参加,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放飞青春,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家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自古以来,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脑海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大的设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高兴,吃点苦没关系。
袁隆平在讲话时会有中英交杂的习惯,就像是吃多了杂交水稻,讲中文后会自动翻译,人们称这是“袁氏幽默”,他还会讲俄语,爱好体育,爱好音乐,考过空军,像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宝藏男孩”怎能不让人敬佩!
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身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生命的意义,谁有私心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那些为我们无言付出的科学家。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
谢谢大家!
大家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我也不例外。每当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一个解决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每次在实验中,袁隆平爷爷都会根据研究人员的汇报,对每亩田地的各种数据进行一一检查核实,是一个对工作严谨而且一丝不苟的人。对比袁隆平爷爷,一想到我平时做题经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妈妈,我就很惭愧。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我也应该努力学习袁隆平爷爷的崇高品质和精神。我暗自下决心,以后要多思考,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我一定不会退缩。我会坚强面对,朝着梦想和目标而努力。
这位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主动的去送老人,为老人留下想念的泪水;他一次次向人民交出了漂亮的成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终于放心的离开了。
袁隆平爷爷,对您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您一路走好!
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讲台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致敬大师,放飞青春。”什么人是大师?是那些学有成就,学问高深的人,在我看来,那些致力于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也称得上是大师。89岁高龄的袁隆平是我国的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一个只懂的做研究的人,
了解他之后才发现他也是有着一颗年轻人热血青春的心的一位科学家。袁隆平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全程用英文致辞脱稿,而且发音非常标准。除了说英语很流利,他还会说俄语,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等。袁隆平身上都有我们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的才艺。
袁隆平虽然已是高龄,但是他的心态却从来没有老过,他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提高自身,依然有着年轻人一样的朝气蓬勃,努力奋斗的精神。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空闲的时间练习,真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呢?青春无悔把握当下,连89岁的高龄的袁隆平都不忘放飞青春,虽然他的青春已经过去了,但他依然做着他青春时期的事情。而我们正处在青春少年时期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学习累?青春是我们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们努力奋斗。挥洒汗水,放飞梦想的时期。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科研工作,他在他的青春里实现了他的梦想,是他解决了我们中国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梦想的道路充满重重困难,只要坚持住,努力拼搏,梦想就会实现。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汗水,创新丰富我们的梦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学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新时代,有创新能力,艰苦奋斗,不怕吃苦,与时俱进的青年人。我们要把老一辈革命精神,创新精神,顽强精神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这样更能展现出我们年轻一代的朝气蓬勃。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学习我们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我们的梦想才能飞得更高,青春才会更精彩。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拼搏,放飞青春吧!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此刻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谢谢大家!
大家好!
我们80这一代,是袁隆平爷爷养活大的。
幼时总是听母亲谈及,他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可于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我把功劳全都归结给祖国,这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后来,才知道,这个功劳归结给祖国,也要归结给您。
我没吃过树皮,野菜,甚至连曾经的杂粮馒头都没有吃过,更别提烤红薯,烤土豆了。白面馒头,把我养大,我感恩过祖国,我感恩过父母,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感恩您。
现在,我想好好地感谢您,可您还能听到吗?
曾跟学生提起过您,我说,您就像水,上善若水的水,我们经常忽略您的存在,可没了您,我们不知能否活到如今?
今天,让我们把所有的明星淡忘吧,因为今夜的天空,只会有一颗璀璨的星!
中午的时候,我在我的学生群含泪发布了您去世的消息,而顷刻间,便证实为谣言,您知道吗?我第一次觉得假新闻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可一波三折,不消两个小时,真的新闻粉碎了我的心,新闻呀!我希望您再一次是谣言,再一次是假的,我不怪你!
可,你是那么的真,钻心的真,宛如一把利刃扎进心窝,而且还反复地搅动!
我不知道如何怀念您,袁隆平爷爷,身为一个文人,我只能用自己最爱的文字去祭奠最爱的您!
课上惊闻巨星陨
涕泪纵横难所云
身前佳肴难入口
心已飞去送至亲
哭声尚在耳边绕
他乡却添一新坟
国士虽去魂永在
此生无愧中国人!
谢谢大家!
大家好!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谢谢大家!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谢谢大家!
大家好!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袁隆平已经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谢谢大家!
xxx:
大家好!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且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