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少年国旗下讲话8篇
老师们、同学们:
说起我们班的周尧,每个人都会啧啧赞叹,流露出钦佩的眼神。钦佩他的不仅仅是精湛的羽毛球球艺,更钦佩的是他在羽毛球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坚持刻苦的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年级的那个秋天,周尧被苏州市儿童体校羽毛球教练看中,成为了苏州市儿童体校的一名业余运动员。进队后,他发现原来在学校里驰骋运动场的自己,在这里竟然是最弱的。
从此之后,他每天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体校——每周,有一天要跑4000米,有一天要跑完三个1500米,红绿色的跑道上洒下点点汗水和泪水;每天,跳绳在他手中翻飞,3分钟330个,手臂酸疼得再也抬不起来;每次力量训练,别人用5公斤的杠铃片,他要用公斤,结束后,小手掌里都会磨出几个水泡。
两年半的训练中,脚趾甲化脓脱落了,他咬着牙关继续训练;脚上的泡磨破了又长出来了,他含着泪继续训练;跑楼梯时磕破了腿,他鼓励自己不能示弱;除了生病发烧,没有一天不参加训练课。
周尧发言:
我运动,我坚持,我拼搏,我成长。这是我的座右铭。我坚信:今天的刻苦可以成就明天的辉煌。我用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向理想的彼岸迈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做文明少年》。文明美德,你犹如一泓清泉,滋润我幼小的心田,你犹如阳光雨露,沐浴着我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美德是什么?是路上相遇时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难时伸出的热情之手,是见到师长时的深情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弯腰将一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礼让,是诚信,是宽容??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大家一定听过《让地三尺》这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作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谁也不让谁。张英知道此事后,给家人写了一封书信,内容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劝解家人,对人要宽容,主动谦让。张英的.家人接到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心胸宽广,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宽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佳话。矛盾在微笑中变得云淡风清。是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里,我孝顺长辈,关爱兄弟姐妹,主动帮助父母亲分担家务,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学校里,我文明礼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当好老师最满意的小助手,做同学最好的朋友;在社会上,我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正是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经常得到人们的信任、夸奖和喜爱。
其实,文明美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吗?让我们从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种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明美德好少年!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从小事做起
争做美德少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她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美德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努力拼搏;它是一条长长的线,它连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光辉灿烂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当我们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我们有想过妈妈就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吗?当我们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而发脾气时,想过父母赚钱的不易吗?当我们津津有味的看着动画片时,有想过老师还在辛苦的批改着作业吗?你可能纳闷这些和美德有关系吗?当然了,美德就是身边的小事,就是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就是尊敬老师,认真听讲;就是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就是路上相遇时,温暖的一笑,真诚的问候;就是他人有困难时伸出热情的手,就是碰到对方时一声对不起;就是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
我相信我们都是美德少年,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美德这颗种子早已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只需要我们精心浇灌,美德这美丽的花朵会永远绽放!
那么,什么是美德呢?其实,美德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美德就在你捡起地面上纸屑的一瞬间,美德就在你与同学老师的问候里,美德就在课堂上你专注的目光里,美德就在教学楼走廊内慢行的脚步里,美德就在你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就餐中,美德就在你我之间的微笑里......“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同学们,让“美德之心”在我们心里扎根,让我们在美德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让简单的常规不简单,让平凡的小事不平凡》。
今天是开学第三周,短短两周来,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新气象、新风貌,孕育着新希望。在这里我要感谢全体教师的辛苦付出,新的学期,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校门口新的变化,为给全体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和学习环境,从早上7:20,到中午12:10放学时间,下午13:50上学期时间,以及17:30放学时间,都有我们兢兢业业在校门口为我们站岗,风雨无阻,任劳任怨,老师们除了应对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牺牲很多宝贵的时间参与到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工作中来,在这里我呼吁同学们把你们的掌声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谢谢大家)
新的学期有了喜人的变化,以前经常看到的同学们手提大袋小袋的早餐、快餐旁边若无人进入校门,上着课的时侯三三两两出来校门口领快递,放学时间混水摸鱼跑出校门,静校时间里球场上打球的人三五成群······这些现象都逐渐消失了,校园环境也变得更加美丽,课室的卫生、眼保健操、午唱管理、饭堂的秩序、课堂纪律等常规工作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同学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学期,同学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开启新学期的成功之旅,在这里,我再次呼吁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自己以及身边和你一同取得进步的同学们。是你们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美丽的校园带来了美丽的变化,感谢你们!
同学们的进步是让人欣慰的,但是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是让人遗憾的。开学的两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情况:比如迟到的现象仍时有出现,早读的读书声还不够洪亮,个别宿舍内宅不整洁、宿舍纪律常常被扣分,一些同学卫生习惯仍较差,把零食袋乱扔在楼梯;还有些同学不理解值周班的工作,故意为难值日生等等。以上的问题与我们美丽的校园不和谐,与我们81中人应有的素质不相称。因此,我们仍要大力推进常规管理工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抓好了常规管理,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学校狠抓常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为了真正做到:把个人行为变成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一个人,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做一个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怜愉的人,才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人。
同学们每天早上步入课室,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课室黑板上的六个大字呢?对了,就是“养德性,修德行”。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这样论述道:“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商务活动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依据他的品格而不是依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依据他的心地而不是依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依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依据他的天才。”品格是力量的源泉,比知识更重要,而美德成就幸福人生。“养德性,修德行”是学校每位同学必须身体力行的功课。,
如何能成为一个高尚而受欢迎的人,那就要从简单的常规、平凡的小事做起,把简单的、平凡的常规小事千百次地、日复一日地做好就是不简单,就是不平凡。
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从常规做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养德性,修德行,做一名让人尊敬让人欣赏的人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当我们朗诵着伟人们写下的一篇篇美好诗文时,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我们朗诵着《三字经》时,中华美德的传承就在我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就以“仁德”为本,至今深刻教导着我们;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蒋琬不计属下杨戏之过,人称“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有赵国文相蔺相如多次宽容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武将廉颇,面对门客的不解,蔺相如却说:“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私仇放在后面。”终于换得廉颇的悔改。同学们,有时候宽容能唤醒人的灵魂,能创造机会,消除隔阂。
在生活中,我秉承“仁德”的精神,原谅他人的错误,不与他人计较。令我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学期刚开学的情景,因为那次,我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那天早晨,我吃完早饭急匆匆地去刷饭盒,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能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书。那天不知怎么了,水池边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我开始烦躁起来,怒火也一点点地升了起来,整个人成了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我把一切抛在脑后,奋不顾身地挤到水池边,准备找空位刷饭盒。这时,我定神一看,水池里的污水满了,并且又堵塞了!就在此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只觉得身体往前一倾,我的整条胳膊按进了水池里,污水把校服袖子弄脏了,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汤鸡!怒火冲上头顶,我立刻回头寻找那可恶的“肇事者”,一位身材矮小的女生站了出来,我用愤怒的目光瞪着她,她知道自己犯了错,连声道歉。看着她如此诚恳的样子,我心中的怒火消了不少,这件事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我并没有责备她。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她也不是故意的。
过了很久,在一次学校竞赛中,需要统一服装,恰巧我忘记带校服,借了好多人也没有借到。这时,突然看到了那位“肇事者”,火急火燎之下,便向她开口,没想到她二话没说就把校服借给了我。这件事证明:宽容在无形中帮到了我。
人生就像一场苦旅,需要我们跋涉,让我们用仁德的大伞,撑起我们共同的希望;用仁德的大伞,盛满我们共同的欢笑;用仁德的大伞,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在这里,我不想宣扬我的事迹和伟人。
因为,我没有做出任何特别的贡献,我认为我唯一做过的,就是坚持做下去,只是负好自己的责任,社会负于我们的责任。
我所做的一切,不外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学校里,遵守学校的规定,做好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教室里,为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共同讨论,是作为同学的责任;在家里体谅父母,减轻他们的负担,是作为子女的责任;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随手丢垃圾,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我的生活是个以上这些责任分不开的。
孟子在《鱼我所欲》一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我自认为坚守自己的责任,是一种分内的事情,是应该做的。在别人看来,如果身处在一个责任感不够健全的环境中,即使不显眼的灰尘也能显得洁白耀眼,即使味同嚼蜡,也能拥有神奇的滋味。但是我不希望扎眼。
我希望每一个环境中的人都能承担起责任而洁白,因秉承自己的原则而色彩缤纷。我希望我的勇于承担不会鹤立鸡群,而要鹤立鹤群,把真正的凤凰推举出来,让真正的美德少年散发光彩。这些凤凰就是我们每一个少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统驻我心,美德入我魂》。
祖国是远航的巨轮,载着我们驶向光明的彼岸。学校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每个学生的座右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誓言。这不觉让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
今天,我校开展争当美德少年主题活动,我想,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争当美德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总是熟视无睹。现在,我会毫不犹豫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作为美德少年应具备的品质。
以前,在学习上,我总是马马虎虎,现在我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思考每一个问题,完成每一次作业。
以前,在家里洗衣服,整理房间都是妈妈的专利,现在不同了,我的衣服我自已洗,房间自已打扫。因为我开始懂得感恩,开始懂得美德的意义。
香九龄,能温席,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非常的孝顺。怎么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扇凉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黄香就自己先睡下,用体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舒适入睡,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做到如此的德高,我又怎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呢?
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一名美德少年,我要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我要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少年;我要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我要当体魄强舰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铭记中华美德,让美相随,德相伴,以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争当美德少年。
谢谢大家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我们从小就要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会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道德,伴我们一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