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得体会
【简介】下面是网友“ub5156”整理的大学心得体会,欢迎参阅。
几年前,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大学》的内容,现在虽然有点生疏,但仍可大体背诵。然而,虽然能够背诵,但对于文本含义的理解不够彻底。不敢进行简单直译,以免出现错误,也反复参考了许多解释文章,但未找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通过学习“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和“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等文献,对《大学》的含义有所领会却还未达到完全理解。
明白了,解读经典的基础在于以圣人心性为基准,而非小人,否则将理解错乱。自身既非圣贤亦非君子,对《大学》这一级别的智慧仍有一段距离,尚不足成为真正的圣贤之臣。尽管并非君子,但却能理解和认知一些圣贤君子的准则;以这一标准理解《大学》,离圣人之真意不远,并谨愿不会误导他人。
《大学》开头提到的是三大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要点概括全篇文章的核心和精神支柱。
提到的“大学”,并不是指如今我们熟知的高等学府教育机构,而是在古代孩子8岁时进入小学会,学习生活技能、礼仪及基础知识直至15岁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即《大学》中的道德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教导。
理学家朱子指出,“大学”指高级的知识体系,此见解更为确切。
大人概念最早来源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处大人指的是有德性的君主或圣人;相对而言“小人”指的是处于道德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
孔子在乾卦的解析中表示“大人”具有如天之德行和日月一般的明辨力,并与其所在的时节相协调一致。其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前于自然并不违背规律,而后又服从季节变迁。
《大学之道,道指的是规律、方法,即大人之学问路径。通过明确自已的德性并亲近于民众,持续进步追求最高美德,才能称之为《大学之道》的精神内核。
何为「明德?」、「明明德」是什么含义?
“明德”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崇德的君子,若仅按其字面解释“明德”,是否可以直接应用于现代?从《大学》本身及其与儒家经典的联系来看,在解读上还需更为细致和深刻。在《十翼》,即包含《大学》与《中庸》的古代文献集之中,《论语》仅为日常对话记载,并未传达夫子的系统理念与教诲核心。真正的理论与思考被收录于《易经十翼》内。
虽经深思熟记夫子所言之语录,在理解《大学》与其它四书之真义时,仍难以完全领略夫子之意旨,因而未进一步探究。普遍认为,“某某人有高品德”,实际上仅出于礼貌或表面赞扬;真要判断一个品性良好的人,则须经历多阶段考验,并非一次言行即可评定。
以“九变”考验为例——若要说某个人品德良好而不贪财,则将其置于拥有亿万家产的环境中再观察;如果谈及品行无色,则可测试于艳女的环绕之影响;若谓人沉静不为外界波动所扰乱,在特定逆境中验证。真正高尚的道德并非一蹴而成或仅是表面现象,它需穿越漫长时间验证其真实性,达到此境界即意味着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