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7篇

2024-06-01 11:39:40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7篇,以供借鉴。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7篇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1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2

  我喜欢读书,也爱收藏书。从教二十一年来对我教学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

  打开目录,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这不都是我最急于知道的吗?目不暇给的我废寝忘食的读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字典里没有“差生”二字。苏霍姆林斯基用费佳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阅读与思考”唤醒知识“差生”的思维。

  书中讲到,有个叫费佳的学生,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始终是最大的障碍。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苏霍姆林斯基就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二百道应用题,主要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其中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起初,费佳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像读鸟兽、昆虫、植物有趣故事一样。过不久,费佳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还在文字题旁边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了另一套书。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同学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科学发生了兴趣。费佳成“少年设计家小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语文,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苏霍姆林斯基评论此事在教育日记中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给费佳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像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师们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读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差生”,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凭心而论,教师们很敬业,对待“差生”不可谓不关注:“1+1,结对子”,课堂特别巡视、特别过问,早晚补课、家长配合,大量演算道道习题。可是效果始终不佳。“差生”们严重的“精力透支”,处在被动的、机械的、麻木的状态中。多数“差生”即使通过教师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强完成作业,也“后劲儿不足”,随着年级升高,还会成为新的“差生”。我们学校的几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扩大“阅读和思考”提高“差生”兴趣,改变“差生”学习方式的理论,通过每天讲个小故事,培养读书兴趣;通过每周办张英语手抄报识记单词;通过猜谜语、讲“字宝宝”故事、编儿歌等方法学习汉字。在他们的班级“差生”成绩也基本达标。

  在农村,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随班就读”;由于教师照顾不周,由于教材与进度的大一统,使这样的学生沦为“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用瓦连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观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有些教师对儿童大声呵斥,冷嘲热讽,甚至侮辱儿童的人格。这些不公正的做法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他们就在内心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换来尊重,伤害获得伤害。

  春来暑往二十一年,这期间,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如陈年佳酿,仍散发着幽香与魅力:“动手与智慧”,这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教学反思”吗?“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吗?“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这不正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吗?还有“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宣传与落实的“书香校园”吗?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家长要读、教师要读,教育管理者也要读一读。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3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

  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

  书中对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喜欢哪些事?提出了阅读这个建议,作者把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发源地。”我想到了上学器武校长在四楼多功能活动室所上的一节课《跳水》,在课堂上武校长多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知不觉中我在没有课本的时候,却已经通过孩子们的阅读把课文记下来了,尤其当孩子读到课文中那突发的危险情况时,那紧张的表情,深动的朗读,慢慢的使我的心也揪了起来,课后我还依然被这篇课文所吸引,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4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很多家长都说,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哪门功课。我调查了一番,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语文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语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精神为之振奋,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效仿。读了这本书,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收获实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5

  最近又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一条建议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后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条“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课堂中,现在我们的孩子总是正襟危坐,缺少了灵动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似乎他们并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这样的现象,纠其原因还是老师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孩子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不懂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课堂里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教学,备课时,我想,就有教师操作,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他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再演示不是这种情况时,怎样计算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也听的懂,但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应该重新设计。于是我想到了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和几个圆锥,通过倒沙子,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到最后的结论:只有在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当然会记忆得更加深刻。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其中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着手:

  1、给孩子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沉浸到问题中去。

  2、老师成为认真的倾听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听他说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点。

  3、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才能真正点燃孩子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种幸福,带领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里,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练。让火花有一天能变成火焰,孩子能产生独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学校里变的越来越聪明。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6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教师读书的交流心得7

  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