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心得感悟精品【精品6篇】
防控疫情,需要同舟共济。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多居家、少外出、不聚集,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为阻断疫情传播作贡献。从对所有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到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各地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防控,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尽量减少聚集性疫情,需要更多人自觉行动起来,理性、清醒地认识疫情,科学、审慎地防控疫情。
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就是传染。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出现因聚会、聚餐等造成多人感染新冠疫情的情况。非常时期,得有非常之策。虽然封闭式管理可能会带来生活的不便,虽然待在家中可能少了呼朋唤友的热闹,但少出门、不聚会,已经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防控举措。遵守法规、服从管控,成为每个人面对疫情时应尽的一份责任。
“你以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此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不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以“静”致敬,为那些奋战一线者减负、分忧。
换个角度看,减少聚会,并不意味着就是在家浪费时间。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远程办公、在家上班已经成为可能,完全可以实现居家和工作两不误。另一方面,不出门才会发现,过去花在聚会、花在通勤上的时间是如此多,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用在阅读上,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奋发进步。
所以,让我们现在不聚,等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的时候,更好地相聚。
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为今年的护士节赋予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白衣天使”化身为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主动请缨,自愿奋战抗疫最前线。在万援鄂医务队员中,你们就有万名,占了近70%,在抗疫战斗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你们恪尽职守、不畏艰险、守望相助、冲锋在前;你们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中用技术和情怀,创造生命的奇迹,描绘人间的温情;你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诠释青春的责任和担当。
昨天,你们点亮了希望之烛、胜利之光。除夕夜,“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你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最初的誓言。过去三个多月来那些坚毅的身影,那些勇敢的逆行,描绘出一幅幅传递温暖、助添力量、共同战“疫”的最美画卷。你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精神的诠释者,更是担当者、行动者、贡献者!作为最贴近患者的医务工作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你们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从2003年的“非典”战疫,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到20年的新冠疫情,亦或是日常为百姓服务的平凡岗位上,随处可见你们忙碌的身影。正是你们的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点燃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点亮了希望之烛、胜利之光。
今天,你们是最闪耀的星、最美的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这几天,全国各地都在开展“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或表彰先进典型,或分享抗疫故事,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抗疫瞬间再次打动我们的心扉,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再现我们的眼前。伟大源自平凡,你们出征无畏,幸归来无恙。你们用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战疫故事道出了你们无悔的选择,用一次次救死扶伤的奋力拼搏诉说着不惧艰险的奉献。可爱的你们就如点点星火般,携手同行,汇聚成光,用新生的力量撑起中国的精神“脊梁”。
明天,你们依旧暖心守候、逆风飞行。你叫郁园丁,1994年出生,是此次上海仁济医院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团队里唯一的男护士。原本已提交辞职信的你在疫情发生后收回了辞职信,请求护理部能批准你援助公卫中心,等疫情缓解再辞职。但当你完成驰援任务,重回仁济医院工作岗位时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不辞职了。你说,“护理是一份能够拯救生命的工作”,一场疫情让你对护理学科的认知更加深刻,于是你继续留下来暖心守候。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见证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不断改善的护理服务,不变的是你们的暖心守候。你们是真正的逆行天使,无惧风雨,逆风飞行,用一双双手坚定初心使命。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当再听这首《听我说谢谢你》时,泪如雨下。在第109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对你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已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计,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南山镇守江南都,率白衣郎中数万抗之,且,九州一心,共战疫,待疫尽去,国泰民安。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又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5G商用元年,是奥运之年是,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突入而来的疫情给打破了。
从新年前夕当如今,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不断地从电视网络上接受前方的信息,也不断的冲击着我们认知的上限和下限,与十七年前不同的是,如今讯息密度达到每时每刻都在刷新,期间无数的负面消息,无疑是在放大我们的恐惧与愤怒。
但与十七年前相同的是,那些被冠以英雄称号的人们,他们依然在,是谈及人们在大街上唱国歌而哽咽的钟南山院士,是防疫一线人员与9岁女儿的隔空拥抱,是不辞辛苦给医疗队送蔬菜的秦师傅,是给警局送口罩不愿透露姓名的小伙子,是等妻子归来承包一年家务泣不成声的丈夫,是征集核酸检测小组直面危险时的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我做过”,是雷神山,火神山上那日夜兼程的工人师傅们,是奋战在防疫一线那累到虚脱的医生护士,是每一位被阴霾笼罩下的坚强的人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伟大的中国人民”。
其实我本人是比较反感那些什么梦想、未来、希望这些被念叨很多次的词汇,但是有些东西,在灾难面前,谁真的又有勇气直面这样的危险?是啊,不是我这种每天呆在家,只能干揪心的人,更不是靠那些害虫蛀虫、“键盘侠”的那些人,靠的是那些“伟大的中国人民”。
人啊,总是要仰望些什么,那高远、崇高的又与市井不那么挂钩信念,我可能帮不上什么忙,只能为那些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但只要有信仰在,没有什么困难在之面前能称之为困难,做好自己改做的事,相信他们,伟大的中国民万岁!
当前,我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少不了一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队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导致很多人才选择“孔雀东南飞”“进军北上广”,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组织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积极主动作为,让“孔雀基层飞”蔚然成风。
形成“磁吸效应”,让人才“下得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家有梧桐招凤凰”,优势资源、优质项目、优惠政策对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要畅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渠道,健全人才帮扶协作机制,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支持项目,重点围绕产业优势和民生项目加大人才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和补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要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完善公开招聘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大激励力度等倾斜政策,推动专家服务基层、“三支一扶”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持续发力。要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视野开阔、不唯地域、不唯学历,研究探索用柔性化、弹性化方式引才,满足本地需求的有效供给。要打造更加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用科学、长远、大度的评价标准评价人才的创新活动,允许“十年磨一剑”,容许失败,鼓励人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发挥“集聚效应”,让人才“待得住”。引进人才待遇固然重要,但用票子、房子、位子、“帽子”留人总是暂时的,而营造一个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软环境”,才是招才引智的长久之计。当前,一些地方在招才过程中重物质轻感情,简单粗暴的在物质条件改善上盲目投资,却严重缺乏与人才的情感交流;有的地方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干事创业等软件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欠缺,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各地要大兴惜才爱才敬才之风,学会在感情投入上做文章,多往人才那儿跑一跑,多和人才交交心,举办人才交流座谈会,及时了解人才的内心状况,营造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关心关爱,做细服务保障平台,为人才提供针对性、个性化、跟踪式的精准服务,切实解除其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提升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聚集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激发“鲶鱼效应”,让人才“干得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要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人才只有“才尽其用”才算“干得好”。现实中,部分单位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造成潜在的浪费。各地各部门对引进的人才要充分信任、多压重担,搭好用才之台,采取目标任务导向、个性化定制等使用方式,做好体制机制设计和政策调整工作,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要有监督考核的机制,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考核评估,优胜劣汰,不发“铁帽子”,确保尽其才尽其责,时刻保持人才队伍有进有出、“一池活水”。同时,还要注重用才和培养开发并重,做好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在“引才”的基础上“育才”,不断提高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7年前,非典爆发,那时我们还未出生,而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这时的我们与祖国同在。
这次疫情和17年前的非典一样,都是因为人们向大自然过度的索取,最终疫情爆发,遍布全国。
今年,当人们正在迎来新年的快乐时,病毒已经从武汉向全国蔓延来,白衣天使们,奋战在一线,每天工作12个小时,也有医生因为高荷度的工作而倒下,但并没有人因此而退缩,各专家,各城市一批批的医生,护士都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赶往危险的一线。
这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外出外出归来,自觉在家里隔离也要做好自我保护戴口罩,勤洗手。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一定能够战胜病毒,此次疫情,也应该让人们深刻反省,以后我们也要保护好大自然,不去破坏他们,最后,白衣天使加油,待这次战斗胜利,
不接触、少接触、谨慎接触,才能在人与物之间砌好“隔离墙”。普通民众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有效预防“物传人”?专家提醒,对于来自境外或疫源地的物资,尽量少接触,不接触,如果要接触,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和人与物消毒。其实说到底,还是防控之弦不能松,要时刻保持防范意识,无论是面对期待已久的快递,还是身处人群熙攘的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讲卫生等习惯都是疫情之下的防护“标配”。此外,及时接种新冠疫苗,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自觉主动扫场所码,这些都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必要之举。
人人知晓、人人宣传,才能形成常态化疫情防控氛围。无论是朋友圈刷屏的“收寄快递防护指南”,还是电视新闻里每日更新的疫情最新形势,都是推动“人人知晓”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宣传,让防疫宣传进企业、入社区、进农村,确保无死角、无盲区。比如,近期衢州通过各类短视频、农村“大喇叭”、媒体滚动播放等形式,传递最新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增强群众疫情防控意识。越是接地气的方式,越是简单直白的语言,越能让老百姓记得住、传得广。
“浙”里的春日美景,需要每个人用心守护。多一份警惕,少一份侥幸,多一份自律,少一份抱怨,守好每个小家的健康,才能守好“浙”个大家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