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论语心得的读后感(精选6篇)
读完这本书,仿佛有一种心灵的体验,使我的内心无比舒畅,愉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个儒家理论最精髓的字眼:“恕”、“仁”、“义”还有“知”。虽然只有区区四个字,却带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联想,它们教育过多多少少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让读者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也让读过它的读者有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升华,学习孔夫子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这本书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孔子面对面,让孔子教受我们做人的道理。
《论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精华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在繁华而且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到真实而且简朴的心灵之美,让我们得到一种内心的升华和提高,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需要有“义”,才能“不惧”,仁者要做到“爱人”和“恕”才会“不忧”,会交好的朋友,与朋友对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现,才会“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是“恕”最好的解释了。对每一个人都要抱有宽容的心态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别人,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拥有人们所希冀的简单而又朴素的生活,宽容一点,就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让别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仁”,用孔子的话来讲,“仁”就是要“爱人”,要真正地去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与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别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升华与提高,你会体会到这种简朴生活的美丽与快乐,同时你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快乐。
“义”,孔子认为,子路对勇敢的事特别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义的前提下,否则将会有不良的后果。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约束,知错就改,要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君子的重要条件。
“知”:“知”就是同现代汉语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别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与别人对照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内在更加美丽。
让我们做到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拥有真实的简朴生活。让我们获取心灵上的富足,获取我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努力领悟享受着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体验和历险。
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序,灰色《论语》——《论语心得》读后感冰寇女孩。读完序就大致就了解了本书的大意:拉近圣贤与我们的距离,聆听来自古代的真理。《论语》在我的心目中,一向是神圣的,让人仰视的,而这本书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大众灰色孔子”,那么对于于丹来说,对于我来说,“灰色论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本书共从七个方面解析了论语,洋洋洒洒,引人入胜,丝毫不令读者觉得枯燥乏味,亦无高高在上之感。书中并没有妄下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带领读者一起去慢慢品味《论语》的魅力。就如路边的一个免费茶摊,人人都可坐在这儿,暂忘一切烦恼与忧愁,从历史悠久的茶的醇厚中感知生命的美好。
我一直在好奇: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如此肯定、推行《论语》?它和其它教育类书籍有怎样本质的区别呢?于丹的《论语心得》给了我答案。
在书中,孔老夫子再不是一个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影像,而是一个真实、平易近人的老学者。你甚至可以和他坐在一起,轻声探讨“论语之道”。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拜读过《论语》,而他们从同一本《论语》中,悟出了自己的心得。
《论语》为什么会使这么多人从中受益,难道它真的涵盖了世上所有的真理吗?当然不是。《论语》实不在教给人们太多的条条框框,而是令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修养了身心,洗刷了内在,告诉读者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界,就如同老师教予我们解题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答案。这深深扎根在读者心灵中的理性,远比耳边飘过的千百句真理来的深刻。
灰色论语,在亲近;灰色论语,在进心。 《论语》,这部孔子的 “真理语录”,在于丹的笔下,化作一句句现代语言,一个个贴近现实的小故事,深入浅出的诠释了“论语之道”。而今,让我们再次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随于丹一起走到遥远的春秋末期去,走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去,呼吸那时人们所呼吸的空气,沐浴那时人们所沐浴的精神光芒。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联、同事关联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以前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联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潜质,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用心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没有时刻,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刻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刻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刻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明白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好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发奋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打算下星期天带我去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近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于丹老师
“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求大武师教给他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
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
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
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
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
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
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
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画外音:
这个小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潮生结束语:这是一个崇尚张扬饯行浅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关的东西被打上“不合时宜”的烙印。但与千百年前相比,我们何其有幸的是,这也是崇尚个性复苏,崇尚自信乃天赋人权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心灵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遵循和发扬。所以,注定带有浓烈的张扬的意味。不从容,不镇静,但笃定,而坚信。
做最好的自己
寒假里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于丹心得》,于丹认为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她说的没错?孔子让我感到温暖,他就像一位有着温暖大手的长者。读着这本书,就像和这位老人并肩走上了一段旅程,他引领我欣赏沿路的风景,朴素平和地述说他的智慧,拨开我的疑惑,给予我前行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像一杯茗茶,清香、甘醇;也像一块温润的玉,优雅、谦和。他闪着柔和的光芒,照亮我的世界,使我的世界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沉淀了下来,让我放慢了匆忙急促的脚步,慢慢发现了世界的美丽,呼吸纯净的空气,跳出自己的舞步。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的真好:“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现在的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诱惑,总是迷失于别人的眼中,别人的世界里。可能因为从小习惯了被拿来和别人比来比去,从学习成绩到穿衣长相,我们在比较中长大,我们习惯了从别人的眼中找自我,找快乐,找成功。所以我们早已忽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感受,以至于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前几天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举行,李安导演再次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为此欢欣雀跃,不禁回顾他的电影之路。从三次才考上大学到两次获奥斯卡奖,没人知道当年的李安受尽白眼,他曾靠着妻子微薄的收入,在家当起了“家庭主妇”,他一度想要放弃电影委曲求全改学计算机。而李安的妻子察觉到他的消沉;那一夜沉默后,第二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话给李安:“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妻子了解他,爱护他,帮他守护他的梦想;李安也是智慧的,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快乐,尊重自己的感受,跟随自己的梦想,虽有波折,但什么也比不上与梦共舞的欢愉。同样和奥斯卡有关,杨澜专访汤姆·克鲁斯,汤姆·克鲁斯说:“我是为了观众拍电影,我是为了娱乐观众来拍电影,而不是要得到什么结果。得(奥斯卡)奖固然很好,但跟我拍电影做演员是两回事。我为别人得奖而高兴。” 于丹说:“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当一个人认清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价值,也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用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世界了吧。
上学期期末学校请了金琰老师做家长课程报告,金老师的一段话触动了我的内心。金老师说:“一个班有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一个班长?我要是班主任,我们班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班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我们不能一刀切的去比较,更不能拿孩子的缺点去跟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这样比出来的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敢抬头,他不会自信,不会快乐。到时我们班会有,高个子班长,大眼睛班长,亮眼睛班
长,尖鼻子班长??”这段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人人班长”,这是多么特别,多么有力,多么震撼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班长,不比较,不看别人,认清自己,自信,快乐的管理自己,学习生活,这该是一件多么快乐幸福的事情。这不就是君子的境界吗?看重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不会在别人的夸赞和指责中走失。有句话说: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身为人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信,交给他们认识自己、尊重内心、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快乐生活的君子之道。我们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不就体现在此吗?
于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把人生之道变得简简单单;把我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领出,让我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做回自己。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是我应该具备的生活状态,我将带着这份安静的欢愉,和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