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的心得体会(合集4篇)
小学语文课改后,课堂很热闹,也很有趣,但是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上下来,孩子们对自己学到了什么总觉得没有底……于是我对怎样吃透新课改的精神,不让自己迷失在花哨的形式里进行了反思:
一、鼓励孩子,但不能缺乏适当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为迎合新课改精神,夸奖学生十分普遍,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了不起了”、“你正是天才”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鼓励教育,确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了自我,对自己不能够正确评价。这种缺乏指导性的表扬,学生们都听腻了,也难起到激励作用。
“表扬不能让孩子迷失‘最佳答案’”,新课改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不等于老师不作引导,教育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迎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懂得……
二、提倡合作,但不能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改后,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变了:由一行行、一列列变成了一圈圈、一堆堆。一看就明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合作学习,但是也有误区:孩子们更乐于参加热闹的合作,课堂上孩子们高高兴兴,争得面红耳赤。在老师的示意下,孩子们停下来,课堂回复了平静。但喧闹的背后,少了冷静的自我思考。慢慢的老师们已看到了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弊端。
“合作不能让孩子们回避独立思考”,于是我尝试着给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课堂“留白”,孩子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渐渐提高,因为有了思考的空间,他们的表达也有了独特的见解。
三、网络文学不能替代传统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中、低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几十万字,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于是乎,老师们掀起了孩子读书热潮,教室图书柜,学校阅览室,家庭阅读建议……一些相应的设施、措施相应出台。慢慢的我发现,不少孩子把时间都用在看网络文学上了,以至于交上来的作文成了网络作品的克隆版,里面都是网络语言和看不懂的符号,失去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语言,内心真实的表白。
网络文学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孩子易于接受,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语言缺乏规范性,不如传统的诗歌、神话故事、对联等语言精练;想象力强,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教材的范文例文较多,使得很多孩子用了拿来主义,省去了许多写作环节,有碍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要作适当的引导。我们应指导孩子们 选择合适的书,学会有效阅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这就是我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三点体会,课改之路还长,相信有大家的耕耘,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昨天语文课,我们上了《大道之行》一课。语文课上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也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在老师说十班那几个男生朗读的多么多么好的时候有些印象。因为我听到之后我很担心,没错是担心,我担心我们五班的男生除了小A和小B以外就没有人站起来了。果真如我想象中的一样,十班的三个男生是自愿出来的,我们班的男生是被逼出来的,不过读的也勉强算可以了。
他们读完了,我以为老师肯定会让女生也站起来读一次。在我为此兴奋的时候。老师又突然抛出来一句话,具体说的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就是我们班的女生怎么怎么比不上十班的女生了,我当时听了真的很气愤,感觉自己班的人被轻视了。女生都很安静,好像这不关自己的事一样。我是一个没骨气的人,本想出头喊不公的,看到这场景也只好沉默了。但当小C站起来的时候,我感觉那是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如此之高大。女同学们那时候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个接一个站了起来。大家一起齐声朗读,声音响彻整个初二的楼层。没错,我们要让老师知道,我们绝不比10班的女生差!他休想在轻视我们!
这就是我当时的所感所想,我希望老师的心理也会有所触动。
20xx年11月1日星期二,我校全体教师分别迎来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的送课下乡的精彩课堂。可以说足不出户,在“家里”就能听名师授课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我是语文教师自然进入了语文课堂,聆听了冯平平老师的一节高年级语文课《风》。冯老师自然的教态,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一样,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整个课下来,冯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两大亮点:
一、教学设计不花俏,无框架式结构。
尤其是在课的伊始,冯老师能就地取材,以自己的名字中的“平”字为契机进入谈话,消除和孩子们的陌生感,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新课引入,毫无刻意、做作之感。课件的制作更是简约实用,课件上没有吸引眼球的任何装点,也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教学工具,真正的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处理不急不躁。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冯老师在重点段的处理中给孩子们方法,让他们研读文本找到重点段,抓住关键词时,孩子们不能很快的着眼于此时,她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引化学生,自己说出关键词,深入人心从最深处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到联系我们生活。而不是向以往所见到的,孩子们找不到教师就很着急,快速的解析答案了。
整堂课的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时间的把握未能控制在四十分钟之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认真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性格的发展”,开始把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和造就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这项规定不仅强调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各科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与整个人一生的关系,它既着眼于个体的培养,又不忽视整体的提高;它既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今天,又关注学生不断发展的明天。实际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人的素养,促成人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按照整个教育目标要求来培养学生的相应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发丰富的语文资源,拓宽视野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因为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主要在课堂,内容主要是教材。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打破了这种教材单一的局面,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标准强调“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在传承语文教育传统、探索语文教育民族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点。它要求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资源生活化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内容和材料,如“名著推荐与阅读”、“读报与观看电影”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实践证明只有使现实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宝库,语文教学才能生生不息,语文的魅力才会长盛不衰。
另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弹性,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性格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遇。“积累·整合”“感觉·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发展将语文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世界,更开放的田野。
三、转变角色和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定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扶者,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单要备教材、教法(包括教具),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
实际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有意识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要求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整自主学习的心态,寻找自主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主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筛选大量的信息材料,鼓励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并自主与他人交流读书成果;它鼓励学生有性格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自主写作。
这种理念摒弃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片面作法,循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促成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人格性格发展,让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祖国的下一代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激流勇进,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路途上,开辟出一条让学生自主获得语文能力的道路。让我们的学生长大以后说:这是我们的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我一辈子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