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3篇
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十天的新课改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
1 / 3
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
2 / 3
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我们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我们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敖汉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3 / 3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
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
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学阵地上的一名老,我的认识有了两个深刻的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
二是转变学的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做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具体如下:
一、抛砖引玉促思考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二、引来活水润心灵
语文实质是人学。陶冶心灵,教化众生是终极目标。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我每节课安排一个学生进行3—5分钟的热点话题推荐,老师再根据推荐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推荐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分辨美丑善恶,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三、兴趣比感觉更重要
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让教师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和激情。这就需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师生平等,术业有专攻
要变“师必贤于弟子”为“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以出点无关紧要的小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打消怕出错丢脸的顾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你如果不信,那就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要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要做的是发掘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变得自信大方。
五、有的放矢,不拘一格
新课改的教材依旧是将课文分成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以前的老师总不放心学生,担心学生不会自学,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点。就大包大揽,将自读课文也变成了讲读课文。某些课文甚至是精讲。这样一来,消耗了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懒惰思想。不用动脑思考,只需要记下老师讲得即可。
新课改后,我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学习。我将其形象的称为“喂食——端菜——做菜”三部曲。喂食是老师讲,学生记。等到学生适应了,就进行“端菜“阶段,核心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代表发言。第三阶段是提供备课资料,让学生自己讲。就像提供原料,让厨师自己炒菜一样。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整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在课文讲解和习题布置上,可以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精讲精练,加大阅读量。多制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只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符合逻辑,那写成文字一定不会差的。
在新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探索、困惑和进步。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努力,就一定能迎来语文教育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加“名师数学课堂展示及研讨会”心得
杨育品
2012年3月17日至3月18日,应学校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数学课堂展示及研讨”的培训学习。这次培训主要从四个专题进行,分别是:
1、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2、获得“四基”,增强能力。
3、怎样解题与怎样学会解题?
4、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在每一个专题之前,专家们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短短两天中,我认真聆听了各专家的讲座,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对教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罗晓燕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有序数对》这一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节课几乎没有讲解的过程,都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的,且所提的问题都能让学生想到教学内容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真正做到学生自己发现,自行探索。我认为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互动,而非我们平时上课的形式互动。这也是她的有效课堂中提问准确性的体现,她指出了我们多数老师上课最容易犯的提问很随便的错误,如问“是不是?”,“是吗?”,“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可见设置有效的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它将影响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是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此外,她还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另外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情境要“有趣味”、“有数学味”,而且情境并非必须生活。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关注有效的教学情感——教师以自身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容易犯的,总是受到学生的某一方面表现而情绪化,最终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教师应该多鼓励,倾听,宽容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当然,这些方面说起来容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实实在在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另外,罗增儒老师的解题练习课也给了很大的启发,他提出了“怎样解题?怎样学会解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数学专业教师的最高点。我们要科学的把握怎样解题的基本过程,懂得通过解题去分析怎样学会解题;我们要有志于建立自己的解题理论。”也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李庆老师“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中,许多的非常好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一节好课的关键因素有:
一、对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要弄清楚我们要讲什么?其中包括:对知识本身,知识的地位及作用,以及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
二、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就是要讲到哪?它取决于对内容的解析,要有操作性,要有过程性,要注意达到的实实在在的程度。
三、学情分析。也是教学的起点,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找出教育学生最有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的实践过程。
五、细节的处理。如问“好问题”及“问好”问题。这方面又回到了罗晓燕老师的提问的艺术,她们也算达成了共识。
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改的是理念不是模式,模式化教学只是过程和手段,不是最终的结果,数学课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教师通过: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来解决。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推广:(1)学案——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做梳理,制成学案发给学生,相当于每节课的学习提纲。(2)周清——每周出一套20分的基础题给学生测试,要求每位学生要考18分算过关。(3)教育心理学的积极探索与合作学习——定期讨论学生的心理变化,他们想要什么,讨厌什么,什么时候最高兴,什么时候最疲惫……,这样有助于对每节课的过程预设。
总之,还是那句话,也许许多教学的理论知识我们都能说能道,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切切实实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一天的培训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久远的,需要我们把感受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为自己负责,为学生奠基。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在远程教育学习中,按照规定,每一项目我都保质保量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次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天的网络学习及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我对这次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提升,在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中我认识到不仅要尊重认知规律,也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构建语文知识网络,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在大标杆的指导下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存在的很多问题,有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了,还不能写一篇条理清晰的议论文,错别字连篇,文章辞不达意。最基本的要求也达不到。这些问题也充分反映了我们语文教育在作文教育方面的缺失。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对作文教学感到无从下手,缺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只有教材上的那么一点东西,还非常笼统。和很多教师交流大家也觉得教学中缺少系统的写作教学设计。这次教育学习,通过专家的作文指导,我感觉耳目一新,可操作性也很强。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写作有这样的细致的思考,那么在作文教学也不至于这么盲目了。
第三、对高中语文个专题知识点有了充分的认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这一块,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学习到了应如何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以简练的方式授予其完整的学科知识。
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在学习中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扩宽了自己的视野;在教学中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我的每一次学习都能使自己更进一步。
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学阵地上的一名老,我的认识有了两个深刻的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做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具体如下:
一、抛砖引玉促思考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二、引来活水润心灵
语文实质是人学。陶冶心灵,教化众生是终极目标。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我每节课安排一个学生进行3—5分钟的热点话题推荐,老师再根据推荐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推荐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分辨美丑善恶,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三、兴趣比感觉更重要
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让教师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和激情。这就需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师生平等,术业有专攻
要变“师必贤于弟子”为“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这里我建议老师可以出点无关紧要的小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打消怕出错丢脸的顾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你如果不信,那就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要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要做的是发掘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变得自信大方。
五、有的放矢,不拘一格
新课改的教材依旧是将课文分成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以前的老师总不放心学生,担心学生不会自学,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点。就大包大揽,将自读课文也变成了讲读课文。某些课文甚至是精讲。这样一来,消耗了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懒惰思想。不用动脑思考,只需要记下老师讲得即可。
新课改后,我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学习。我将其形象的称为“喂食——端菜——做菜”三部曲。喂食是老师讲,学生记。等到学生适应了,就进行“端菜“阶段,核心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代表发言。第三阶段是提供备课资料,让学生自己讲。就像提供原料,让厨师自己炒菜一样。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整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在课文讲解和习题布置上,可以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精讲精练,加大阅读量。多制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只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符合逻辑,那写成文字一定不会差的。
在新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探索、困惑和进步。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努力,就一定能迎来语文教育一个崭新的春天。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新大纲、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加工作已经第三年,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高中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如何教越来越迷茫。面对这种情况,重新拾起《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后,似乎有了那么一些感悟。
一、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同时,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在高中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学习生活中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语文作为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汉字,学会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下,高中生学习任务中,压力大,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中被动学习,有时借助手机网络,抽烟酗酒等来释放压力。面对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自立自强,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愿意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从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整合目标,重视语文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语文课程新标准从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一个注重能力的时代。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认识与思考。面对一些社会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从中有所启发。当前的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媒体等的传播往往给学生造成误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评价这些问题。
三、以课本为载体,关注其他资料。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课程,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实施。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提升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而是要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实践。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的合作等方式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通过重新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教学上又有了新的思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将新课程标准的众多理念付诸实践。
今年8月20—24号,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经过两天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
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
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语文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语文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语文新课程。
整体把握高中语文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语文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语文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语文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