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实习报告 > 正文

野外实习报告精品8篇

2024-02-14 14:05:58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精品8篇

野外实习报告 篇1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野外实习报告 篇2

  今年有了植物实习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教给我们许多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有些植物虽然在课本上把它的特点说的非常清楚,但在实际上还是认不出来,这次实习活动确实让我们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植物,完美的`结合了理论和实践。

  在第一次平山实习时,那时正值5月中旬,天气不冷不热,花树茂。在吴老师,王老师和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大山里度过了我们第一次植物实习,平山的植物物种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我们以后关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植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老师凭借他丰富的植物分类学教学经验,为我们讲解稠李鼠李的区别,接骨木水曲柳的异同,还有如何区分金银忍冬和黄花忍冬。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刺五加、花楸、榛子、蒙古栎、落叶松、白桦、忍冬,夹蒾等树木。当时花开正好,正好可以认识很多花。平时经常听老师提起的漏斗菜、白头翁等这些经常听到却没见过的花在这次实习时老师都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在观察实物的时候加深了我们记忆,当看到白头翁花开时,切实体会了名字的真切可爱,白白如老翁头发,真的好可爱,这是书本描绘不来的。还有一些虽然不常提起但应该知道的,延胡索、荷青花等。

  农园里的果蔬花草都是我们的心血,从草莓的开始种植,拔草,掐走茎,包含了我们园林班所有同学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我们也是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后来慢慢的熟悉,离不开老师耐心的指导,后来草莓长大些了,老师叫我们去掐走茎,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草莓还要摘走茎,当然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这也是为了让草莓长得更壮收获更多的果实,走茎长到一定成熟就能做草莓的秧苗了,相当于繁殖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种植草莓的过程。

  在快结课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东北地区最大的植物园--哈尔滨植物园做了一次重点认识了解花的实习活动。

  在刚一进门处,老师让我们注意那些地被花卉,凤仙、海棠、还有和万寿菊很像的孔雀草,在观察花的同时老师还要我们仔细看那些地被花卉在园林应用上的配置,有意无意的为我们后来的植物配置奠定基础。领略了遍地玉簪的清新,真正结合老师上课说的樟子松别名美人松,远处看去樟子松笔直站着,上黄下褐色,真有美人的韵味,这是单在书本上领略不到的。在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书上讲的翠菊、麦干菊、琉璃苣、万寿菊、萱草、虞美人、月季、等。还看到了大叶子的梓树,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在这次实习中更加了解,下次看到时也知道这原来就是书上讲的那种植物。

野外实习报告 篇3

  20xx年7月13日,结束了泉州、厦门站的动物野外实习后,我们来到了南靖和溪,由孔祥海老师带队,开始了这次的植物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了解采集地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

  7月13日下午,从实习宿舍(和溪镇热带雨林实习基地)出发,在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和溪镇沿着公路认识沿路植物并采集标本20余种。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乐土雨林,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识了许多植物,并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采集标本7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4日下午,校车再次把我们送到乐土雨林后便返回了。我们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种并采集标本5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仙岭,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山路认种并采集了30余种植物标本。

  7月15日下午,我们在宿舍压制所采集的标本。(并在晚饭后返回了学校)

  7月16日,回到了学校,我们在实验室忙着压制标本,挂标签,复习巩固。

  7月17日上午,针对这次植物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孔祥海老师对我们进行了考核。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南靖和溪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所采集的160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目有所认识。到现在,我还记得种子会粘人衣服的鬼针草,属于百合科有着好听名字的吉祥草,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有药用作用的积雪草,天南星科的名符其形的一把伞天南星,跟姜长得很相似的高粱姜……

  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南靖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

  2.要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3.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在南靖实习期间,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总之,这次野外实习真的很有意义,使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野外实习报告 篇4

  一、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实习的目的:

  (1)掌握常用的常见科120种常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中文名、所属科

  (2)强化韧劲、磨砺意志

  (3)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的意义:

  认识了常见的15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所属科与中文名,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二、 实习的时间和地点

  地点:吉林市马虎头山左家自然保护区

  时间:20xx年6月21日至25日

  三、 实习的内容

  (1)对野外植物的识别,包括归属的科与形态特征

  (2)压制标本的方法、注意事项、植物的保色等

  (3)写实习报告

  (4)老师考察学习的情况

  四、 实习的体会

  6月21日,我们各小组分批在校园内、校园外采集植物。6月22日,我们离开了学校到马虎头山跟随老师一起采集。在山上我们开始一次论理联系实践的活动。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挖植物、标序号并进行记忆。认识了一百多种常见植物,并从植物的特征等区分了外形较相似的物种,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各科的特征,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了基础。有趣的实习活动使我们学习并快乐着。

  在马虎头山上,我们艰难的往上爬,寻找着每棵具有特点的植物,然后老师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好学的同学们早就分工合作了,有的负责采样品,有的负责贴标签,有的负责记录…植物各种,我们时而闻气味,时而观察花序,时而比较果实和叶子;平常人看来是一棵棵野草,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个个宝贝,她的科、种和特征都被老师们描述的淋漓尽致!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不怕爆烈的太阳,不怕山坡的陡峭,不怕各种虫子,不怕长途跋涉的辛苦,我们互相说着话、互相关怀着,想想李时珍,我们这些又算什么呢。为着更好地辨别各个物种,为了能学的更多,我们谁也没有怨气过!最后我们爬到山顶了,虽然都已经汗流浃背,但成功的喜悦冲淡了我们的疲惫,大家一起吃着、玩儿着,很是开心。

  在短短的一周实习中,我们感到时间的匆忙,在稍纵即逝的光阴里,我们怎么才能用有限生命在中药学领域下做出贡献呢?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活动都是按组各自进行,紧张但十分有序;学习中我们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中我们认识到经验继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老师和工具书,我们会一直手忙脚乱!

  在数不胜数的植物中,我们遇见了非常漂亮的花、草,在强大的生态自然里,她们也算得上“美女”,大自然真的好伟大啊!我们,一棵等待进化的小草,正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实习让我们开了眼界:大自然是一本学不完的书。

野外实习报告 篇5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米。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di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即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少华山属于秦岭山系的延伸,而秦岭是震旦纪时期的晋宁运动形成的,再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以及地质运动,就形成了现在的.概况。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既有褶皱.也有断裂,多处呈现背斜.向斜.节理.断层等构造形迹。岩石表面风化严重,节理明显。华山区的褶皱主要为倾斜褶曲和倒转褶曲并兼有少量的平卧褶曲和翻卷褶曲。其轴向斜向南北纵剖面由于常年的侵蚀作用而参差不齐, 其断层多为逆断层中的推覆构造以及平推断层和枢断层。

  第四章:地质罗盘仪测定岩石的产状及测量结果。

  岩层产状的测定

  ①测量岩层的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②侧倾向时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③测倾角时将罗盘的长侧边顺倾斜线贴靠、层面竖起,并与走向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既是所求的倾角。

  测量结果

  观测点

  测定项目

  测量结果

  观测点一

  走向 倾向 倾角

  ∠

  观测点二

  走向 倾向 倾角

  ∠

  观测点三

  走向 倾向 倾角

  ∠

  第五章:实习感想。

  虽然这次实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这次野外地质实习十分的有意义,我感到收获很大。它使我们获得了对实习区域地理现象,地质概貌的感性认识。一方面,通过野外实习,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理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和记忆,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另一方面,培养了野外实习方法和技能,学会了一定的观察要领和细节,以及提高分析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原因和过程、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考察地理和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野外实习报告 篇6

  泰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各具特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宏伟博大、丰富多彩的泰山自然综合体。在泰山本部和泰山西麓(泰安至济南的公路两侧),因地势高差大,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等原因,致使自然地理要素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变化显著,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因此,泰山自然地理实习点集中安排在这个地域;利于集中获得较多的自然地理信息,达到野外实习目的。主要实习内容为自然地理的综合实习,考察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自然综合体总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各自然要素在构景方面的成因和价值;进一步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本区野外实习的方法主要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点为主的方法,以路线调查为线索,以典型地段调查为重点,深人研究,揭示规律。在路线考察过程中,主要采用综合同步序列法,即沿实习线路绘制综合剖面图,选用合适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绘制剖面图,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使用不同符号表示在相应的剖面图上。典型地段再作重点详细考察,做出详细记录。典型地段的实习点重点考察的目的在于掌握各类自然综合体主要特征、成因,分析各要素的构景价值。考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实习点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2、露头岩石岩性,风化壳厚度及成因(属残积、坡积、洪积、还是冲积等);地表形态属何种地貌类型,地貌成因,现代固体运动形式,属侵蚀的应说明侵蚀方式(剥蚀、片蚀、沟蚀等)及侵蚀强度,属堆积应说明堆积方式、坡度、坡向。

  4、确定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质地,表层有机质含量等。

  5、植被类型,建群种,优势种,郁闭度及盖度,平均高度,乔木林树龄,胸径等,古树名木及价值。

  6、自然综合体总体评价,构景价值,开发利用现状及合理化建议。

  8月25日-9月2日,由衣华鹏、李世泰、金秉福、3位教师带队,带20xx级国土和20xx级地理信息系统本科2个班共69人,到泰山进行了为期9天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实习点有:

  (1)蒿里山,又称灵山、英雄山。位于泰安火车站东南200m处,海拔。形体浑圆,属剥蚀残丘。是寒武系上统沉积岩,岩石中盛产三叶虫(此处称蒿里虫)化石。山上苍松翠柏密布,山背面有山洞,古称仙洞。盛夏时节,洞内寒气逼人。这里是城区天然公园。此处是地质、地貌、土壤、生物的综合实习点。

  (2)树木园,位于泰安市北关红门路东侧,海拔200m。该园创建于1956年,现拥有各类树种600余种,占地面积㎡,已建和拟建展区11个,该园是山东省林业学校的树木园。位于泰安市北关红门路东侧,海拔200m。

  (3)普照寺,位于两山环抱之中,后依凌汉峰,前临东来溪水,这片向阳谷地,水热条件很好,林荫草茂,环境清幽。六朝时在此建寺,为一佛寺院建筑群。“大雄宝殿”前,银杏双挺,枝叶葱笼;两株油松对生,枝盘叶复。大殿后“筛月亭”旁有一古松,因属六朝时代所植,名日“六朝松”,树龄千年余,仍枝繁叶茂。每当皓月当空,树下银光如筛。出寺庙东行100m,是一片生长茂密的栓皮栎林,是建国初期人工所植。地面已有小幼苗具备自我更新能力。这片栎林全省内最好。该点主要进行土壤及植物地理实习,其任务是:认识栓皮栋林是本区典型地带性落叶阔叶林;进行样方调查;酸性棕壤的剖面观察;分析向阳坡地森林小气候对植物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4)对松山,离朝阳洞,步人慢十八盘谷中,两侧双峰夹道对峙,古松万株,苍翠翡郁,层层叠叠,沿山谷向两岩对生,故名“对松山”,又名“万松山”。向阳谷坡,水热条件较好,遍生劲松,郁郁葱葱,峰峡倔强,最能代表泰山松树的风格,许多苍松盘根于岩石之上,或夹于峭壁之间,有的昂首苍穹,飒然而立;有的回环曲折,匍匐山岩,层层叠叠,傍山而上,直入云天。每逢山风乍起,松涛阵阵,似巨浪拍岩。有时云遮雾障,青松时隐时现,更显其苍劲葱茏。此处实习时,带领学生深入林中,实地调查。重点解决:认真对原始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松林特征及其环境条件;采集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类型及成因。

  (5)丈人峰,在玉皇顶西,有状如老翁的直立巨石,俗称丈人峰。丈人峰原是侵入岩体,致密、坚硬、耐风化,周围片麻岩易风化剥蚀搬运,自身成为风化剥蚀残留的直立岩体。因附近又有数块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弄孙”之称。丈夫峰附近,可作为岱顶土壤、植被的实习点。观察山顶灌丛草甸植被类型特点,做样方调查;进行山顶灌丛草甸土壤剖面观测;分析山顶为何无高大冠木生长?山顶与对松山、普照寺植被的生态因子有哪些不同?

  (6)张夏,四条剖面,地层互相连接,包含了下、中、上寒武统的七个地层单位。把距今一5亿年期间形成的各种不同沉积岩石有顺序展现出来。由最底部的馒头组页岩到张夏组的厚层灰岩,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海水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由浅变深的历史过程。

  (7)灵岩寺,灵岩山原称方山,其主峰厚层灰岩壁陡如削,顶平如砥,方方正正而得名。“石香肠构造:、明孔山、滴水崖、箱形褶曲、千年青檀等实习内容非常典型。

  (8)曲阜,孔林占地面积3000亩,是华北最大的人工落叶阔叶林。经过9天紧张忙碌的实习,使学生印证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使学生加深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年的经费比往年减少了50%,经费严重不足,使一些原计划包车去的实习点去不了,临时改成步行去一些较近的地方,影响了实习质量。

野外实习报告 篇7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内容

  1、动员大会

  xx月xx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五大连池,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老师主要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2、具体行程

  a、xx月xx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10点出发,下午3点左右抵达我们住处。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b、xx月xx日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天,目的地是笔架山。我们8点半准时出发,徒步行走了将近3个小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走的都比较吃力,在途中稍作休息后又继续行进。到达山脚已近中午,歇息片刻便开始爬山,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树木也很繁茂,山坡很陡,经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散采集,每个人都采到了不少奇特植物,之后便下山乘坐客车回到了旅店,休息一下我们又开始压制标本。这天很累,但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c、xx月xx日是最重充实的一天。我们7点出发,乘车去了火山熔岩冰雪洞游览区。到了游览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在山脚下采集了一些植物,然后老师便带领我们参观了冰洞。把采集的植物送回旅店后,我们又继续参观了药泉湖。下午压制标本。晚上参观了二龙泉,并爬上药泉山。

  d、xx月xx日我们集体参观了老黑山国家地质公园。

  e、xx月xx日早晨我们乘车返还。

  3、植物的形态学观察、描述和分析,植物多样性

  我们分别对常见观赏植物、山地植物、树木的植物形态特征、种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分析和鉴定。对不认识或不清楚的植物我们就通过查阅植物志、检索表等进行鉴定。

  4、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这次实习的重要内容。标本的采集要讲究技巧,必须要有花或有果的、叶子较完整的、长势相对较好的植物才有价值。标本采集回来必须及时进行压制。压制时最好全小组都参与,这样有利于大家都掌握压制方法。压制时除了要注意叶子要翻平之外,还要注意叶子应该要有正、反两面。压制完之后的头三天要每天都换纸,之后可以隔一、两天再换,直到压干为止。

  四、实习总结或体会

  记得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在第二学期期末要进行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正值酷暑,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楚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洒满汗水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麻楝和人面子大体看上去就很像,很多同学在辨别这两种植物的时候就发生了困难。我们只要摘一个枝条下来比较一下他们的叶子和枝条就很容易辨认的了:麻楝的叶子和枝条都有毛的,摸上去很舒服的感觉,而人面子就没有这些特征。而且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毛茛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如渥丹(又称细叶百合)、升麻等。有的同学还采集的了有药用价值的刺五加及唯一的寄生植物菟丝子。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去了五大连池著名的风景区,山色秀丽,风景怡人,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特、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高兴、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国家地质公园,我们看到了在康熙年间喷发的火山经历了几百年岁月以后的状态,那里有火山杨对生命的赞歌,有火山喷发后石海的奔腾,有站在火山口俯瞰整个五大连池看到的人间仙境。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壮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因为我们实习的时候正值一年中最酷暑的时候,而且我们选的地方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大二的第二学期期末我们还要到魅力之都——大连的海边去实习,有了这次的实习经验,我相信,到那时我会做的更好!

野外实习报告 篇8

  南望山南坡,北垭口南侧,地质大学北区西南角公路拐角处,地质大学北门南望山汽车站构造地质学习

  学会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和锤子的方法;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勾画地质界线,做地质剖面图;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学会用穿越法和追踪法测绘地质界线或断层。从而使我们对工程地质勘探方法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为今后地质、岩土方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上7:30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南望山南坡后,首先,学习和练习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测量走向:将仪器盖子开到极限位置,松开磁针锁制器,使磁针能自由旋转。将一起下侧的棱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上下左右调整使圆水准泡居中(注意不要让罗盘长边下侧离开地质界面)。此时,罗盘长编下侧既相当于走向线。由于走向有两个方位,所以可读南针,也可读北针,刻度盘上的数值既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将一起上盖的背面紧贴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罗盘仪使水准泡居中。此时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就是该界面的倾向。(切记,此时只能读北针所指的刻度盘的数值,倾向只有一个方向)。若倾角较小,也可用连接合页下下边的一起外壳短边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水准泡居中,读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亦可。

  将一起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且将罗盘仪侧边紧靠地质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纽,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的倾角。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20?),为了提高精度,则首先要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测倾向和倾角。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后,老师带我们对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进行辨认,并对南望山的地质进行讲解。

  研究区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近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

  研究区的地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露,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硅质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

  研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露不全,仅出露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未见地表出露。

  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为脉石英。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未见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硅质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3、构造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其中,褶皱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并对其它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级的构造形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趋势,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

  磨山向斜:位于磨山高地。这是本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该向斜核部地层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向斜两翼地层由中志留统坟头组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相向倾斜,北翼产状为~40,南翼产状为10~20xx~50。近核部岩层倾角变缓,一般在15~20;转折端圆滑开阔,轴面近直立;枢纽在东西两端仰起,在区域上长20公里,宽公里,属于直立倾伏型褶皱。大李村背斜:位于磨山一风筝山之间,与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下二叠统孤峰组组成,地层发生倒转,向北倾斜,倾角70左右。区域上长40公里,区内宽2公里,由于覆盖区影响,褶皱形态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据核部宽度和两翼产状变化,可以判定该背斜应为一转折端宽缓的倒转箱状背斜。园林学校向斜:位于风筝山一喻家山之间,为大李村背斜相邻褶皱。核部被第四系覆盖,北翼与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统孤峰组、中志留统坟头组,产状为350~1040~80,延伸长40公里,西至长江大桥。宽度小,表现为箱状向斜。

  本区断层主要是基于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分为近东西向的纵断层和近南北向的横(斜)断层。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平面上延伸不长,如地大水塔断层。纵断层组:已观察到的纵断层有磨山、风筝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条,它们规模大小不一,走向近东西。标志为地层缺失、产状突变、岩石破裂、摩擦镜面和阶步发育等,并常被横(斜)断层切错。断层面均较陡立,微向北倾斜,断面擦痕多组,属多次活动断层性质。横(斜)断层组:野外观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标志有地层沿走向被切错、切割纵断层、破碎带、向斜核部宽窄突变等。断层面较陡,倾向或东或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至磨山一带为构造剥蚀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条走向近东向的山脊。南侧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别为139米、米。中间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风筝山及团山。北为磨山,主峰高米。山脊之间为高程24-58米的岗状平原。该区在2亿多年前沉积了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及硅质岩。由于受到中晚三叠世后期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从而使三叠系至志留系发生了显著的缩短,形成强烈褶皱。褶皱轴迹方向近东西,并伴生有走向近东西的断层和其它方向的断层,从而垫定了走向东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峦地形。据对武汉地区地貌发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见比高10~100米的山梁,为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准平原化)。本区在喜山运动时期,地壳强烈上升,遭受剥蚀,早更新世早期,地壳下降,大云梦泽形成。末期地壳又上升,剥蚀形成了云梦期夷平面。地形除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外,也强烈反映出差异风化剥蚀的特点,即坡度与岩性相关,抗风化力强的石英质砾岩、砂岩构成山包或山丘;灰岩、页岩侵蚀成沟谷或地洼地带。基岩面上的疏松沉积物多为坡残积物,呈深红色网纹红土、褐红色砂土、褐黄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砾。低洼处为红灰色、黄灰色粘土、亚粘土。接下来我们到了南望山垭口。在这里我们对道路两侧的岩层进行测量。最后,我们还来到了最后的南望山北门汽车站处,这边我们主要听老师的讲解并观看了断层。

  野外测量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测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体分类,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后衷心感谢陈洪江老师一直以来的辛勤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