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如梦令》教学反思3篇

2024-05-25 17:42:19教学

《如梦令》教学反思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如梦令》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阅读。

《如梦令》教学反思3篇

《如梦令》教学反思1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真正备起课来才发现,《如梦令》真的不是那么好讲。虽然之前我听过这一课,但要变成自己的课堂,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讲出自己的风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把零乱的片段拼凑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学生的心弦呢?怎样才能体现新课堂呢?为了解开这种种困惑,我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思路才渐渐清晰。我先是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以汇报预习情况的方式了解作者,学会生字,自己品读。然后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同时,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的解读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画面联系供学生选择——“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目标的出示,也是学习方法的出示,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打破了常规,新颖有效。知作者,读词文,品词意,悟意境,诵词文。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整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有点大,在时间上把握不太好,以至当堂检测没有进行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如梦令》教学反思2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教学反思3

  周一下午是关于六年级下册《如梦令》的录课。当下课时间一到,我便意识到自己失败了。

  我很沮丧地走下讲台,非常愧疚地对热情直爽的孙晓霞老师说:“孙老师,我讲乱了……”孙老师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但我还是觉得脸红得发烫,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我在讲台上的后半节课自己都不知道啰嗦的什么,完全乱了方寸,也忽略了学生,只顾着时间不要拖堂,然后轰隆隆地往后讲……

  走出多媒体教室,阴霾的天气已经停止了冷雨,但我还是木然而习惯性地撑开伞,一个人默默地走着,想着课堂上的一幕幕,一一分析着自己的失误。

  第一、没有充分诵读。因事先没有让学生预习,这也是我事先安排的,没有告诉学生我要讲什么,想给他们一种心理上的新鲜和期待,想让他们的思想的翅膀不受参考书的约束,而是在课堂上从零出发,自由驰骋。同时,我觉得《如梦令》这首词很短,意思应该比较好领会。但是我错了,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便开始了这堂课的探究学习,故而探究不深,启而不发。

  第二、环节不清,设置失误。自始至终,对于这节课内容的解读,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只是任凭学生说到哪就讲到哪,我没有起到一个清晰的导向作用,而是设计有些凌乱。归根结底,我还没有那种熟练驾驭课堂的功力,所以才如此无头绪。更蹩脚的一处设计是,我设置了学生身临其境的“穿越”,去感知李清照写这首词当时的场景,想象女词人和“卷帘人”的对白,但是由于把握不当,临时兴起加了一个“小尾巴”,没想到成了画蛇添足,显得十分牵强。

  第三、只顾把握时间,导致师生脱离。因为中间我自作主张多设置了一个环节,自己立时意识到了设计的失败,于是开始有些慌张,只顾时间上不要拖延,能把内容完美结束,于是就有点“赶”,忽略了师生之间关于文本的交流,成了我在讲,学生在听,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就是一塌糊涂……

  这次讲课,终于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原来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太多太多,在各位老师面前,我需要的仍是不断地学习,学习,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

  想着想着,抬头一看,我已经走出了实验中学的.大门,这时才恍然意识到天已经无雨。于是收起伞,脑中瞬时清醒了许多,失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朝着方向去弥补。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