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6篇

2024-04-09 15:30:15教学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6篇,以供参阅。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6篇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

  1、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课文难点突破不够。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爬山虎怎么爬的,应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文章为什么向让我们描写的这么生动和具体,因为作者的观察,更因为作者将这种观察的结果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要做的事。通过一节语文课,真的让孩子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让孩子一课一得。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很多环节,让学生去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抓动词、复述、演示等等,但是每一项都没有落到实处,都是蜻蜓点水。通过这个失误,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定要抓好文本,依纲靠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更是要思考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最好的办法,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

  3、本节课,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比如在讲授叶子样子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然后看图片,体会文中提到的新鲜,再读书,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虽然是四遍并且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但是实效性并不大,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一个个环节而在读书上取得进步。每一个环节并不是有力的,而是很苍白的过教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未给予指导性的.评价,因此几次读书效果一样,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备课不要凑环节。j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蜻蜓点水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3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平时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都感悟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都各自介绍了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通过画图来解读文章,有的`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用诵读理解表演出来,有的在课前准备了爬山虎的实物,借助实物理解,还有的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录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呢?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爬山虎的脚》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4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只将首尾段读了一遍,还没有在读中有所感悟。此项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哪个都想抓,在有限的时间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其实,运用了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课完成。在总结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5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创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尽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的同时,语文素养获得较大发展。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从学校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

  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课堂中的学习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6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7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这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简笔画,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发现了叶圣陶的“秘诀”,有了这三个要素,何愁学生写模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作文呢?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8

  用了两节60分钟的大课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心里也沉甸甸的。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行的,时间、精力都比以前花费的多,可结果却事倍功半,重难点没有突破,基础的知识点学生又掌握不扎实。这几天,我翻看了其他老师的导学案,特别是朝凤路小学翟老师的导学案,我发现自己的导学案在设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的导学案在设计上可能受以前生本课堂的影响,把很多小问题进行了整合,问题有点过大,或者过于宽泛,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完全独自完成时有点无从下手。生本课堂虽然也是以学生主体,但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只要敢想能说就行,没有标准的答案评价局限,教材只是一个点。可是现在感觉,高效课堂好像又回到了教材上,导学案的设计始终紧扣教材,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都是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问题来进行。所以,如果我还按照以前的生本课堂的设计思路来设计高效课堂,我发现学生自学起来有点困难,课堂上的展示交流也不成功。

  在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上,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你能结合实物进行说明吗?喜欢绘画的也可以画一画”,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画了一个草图,并没有理解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个过程。因为,学生身边都有爬山虎这种植物,我想,利用采集的实物,结合文中的介绍,学生应该能用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可是在课堂反馈上,我发现学生虽然采集了样本,也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可是却不知道结合课文去解说这道题。

  当时,我想如果问题能改成“先认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结合你手中的实物,你能告诉我们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吗?理解后也可以画一幅图来表示”也许,这样设计,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就会知道从哪开始着手,不至于学生抓不住主次。

  在第四个问题上“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你发现了吗?”,这是课文中黄色泡泡里的一个小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在认真观察的语句,从而感受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精神。这个问题,如果是老师边讲课文,边渗透这个问题的话,学生可能很容易解决,可是,现在把这个问题原封不动的搬到导学案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有偏差。课后,我想如果把问题改成这样“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例如: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你发现了吗?认真读课文,试着找一找吧”。如果有了这个例子,学生一读题就能知道原来是从文中找表示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就知道该从何入手了。

  后来,我也把这几天自己的`困惑和王校长进行了沟通,他也同意我的想法,导学案是学生的学案,虽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更离不开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我们课堂改革的初期,教师不可忽略学情,步子迈的太大,问题设计更要具体,直观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例可依,有法可循。也就是说自己现在的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缺乏给学生可利用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问题不够层次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回想这句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课改的道路,我们走的很辛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处于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走下去,这样才对得起我们辛苦的付出。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9

  足足准备了几天的课,课件、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磨课…到现在上完了这一堂课,觉得自己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因为想着既然是示范课,当然要比常规课做得更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的完成。对于一些环节要设计合理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我将对这一堂课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虽然是是一篇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很分明,文中先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以及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爬墙。内容篇幅不长,但却足以表现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喜欢与细心的观察,同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教学目标中也涉及到观察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没有真正见过爬山虎,只能以各种图片和视频进行观察,所以就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在此,也为深入学习课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亮点: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同时,注重朗读的多样,有学生齐读,个人读,也有老师范读。从读中去感悟,也从读中去想像,比如从写爬山虎叶子的这一句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时对于,过渡语的转换也做了很多的功课,让课堂更加连贯,学生听来不会打断思路。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墙的视频以及让学生做动作和画图,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如何爬墙的,这也更体现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度不够。对于播放视频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引导。除去其他的因素影响外,还要更精准的.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对于本课时的设计还存在对于重点内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内容,后面对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爬墙的做重点分析。对于文中“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个地方,可以对比分析为何不能换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本次示范课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备课,给学生给自己上好每一堂课,一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更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多启发。其中,过渡语也是一堂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次课都应该认真去准备。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如何让他们更有感情的去朗读?如何让他们积极的去讨论?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虽然未来的路很遥远,但我始终相信,现在的我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是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进行理解,学生会感到枯燥,缺乏主动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师的教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请学生以画的`形式来汇报自己对爬山虎的的脚的了解,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学生一方面很喜欢画画,另一方面又争强好胜,当然会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了解爬山虎的脚。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读书不细心也没关系,我又采取了评议画好的画的方法,来加以矫正。本来课前我觉得有个同学平时读书不细心,这次一定画不对,正好利用他来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改画,并对那些读书不深入的同学加以教育。没想到,由于他课前已经找到爬山虎细细地观察过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画完全正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我一紧张放过了这个很好的鼓励机会。请学生评完他的画,就到下面去找了几个画得不正确的,来引导学生读书评议改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请画得对的那个同学指着自己的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他给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能画对,然后大加赞赏,号召大家像他一样善于观察,深入读书,这样既是对他本人的激励,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能深入的读书。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时候,我则采取了读书表演汇报的形式,先让学生划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试演一下,然后上来演给大家看,共同依据课本评议,改演。学生边读书边演示,不知不觉就在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1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

  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

  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二,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课文,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所以我想把这课当作一堂公开课。经过了三次备课,先自己独立进行备课,接着查找资料,把自己需要的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整理完成第三次备课。本以为差不多了,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可是一上课问题就出来了。

  上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学生在一次次猜谜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由课题让学生找到关键字“脚”,接着直接进入课文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开课很顺利,可接下去就事与愿违了。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并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我以为学生都懂了,按我的估计我也觉得他们应该懂了。我便让他们按课文中的介绍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学生一听都兴高采烈的拿出本子来画。可当我下去看他们画时,学生刚才的那股高兴劲不见了,都皱着眉头,原来他们不知怎么下笔画。其实他们就是没真正的读懂课文,如果这是我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去再读一读、学一学,就不至于后面耽误那么多时间了。可我还是估计他们应该会,提醒他们从"茎上"开始画就行,于是只是再提醒了两句,可学生画的都是错了.这下我着急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我连忙在黑板上画出了爬山虎的茎和叶子,让学生画它的脚,学生还是找不到位置。我当时很生气的说道:“自己去看书,到书上去找答案。”学生们都低下头去看书找句子,接着我让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然后全班读,读完了再找到关键词“叶柄的反面”。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它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学生们很快就画出来了,可此时离下课只剩十分钟了。“天哪!怎么会弄成这样!”接下来的`十分钟就讲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本打算是讲完三个小节的,可现在只讲了两个小节,而且第二小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课后我想了想,如果我能在讲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多读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全班齐读,找到关键词理解,学生应该能准确的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也就多花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能弄懂了,也不至于后面耽误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就因为我对学生的高估,致使学生没能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而我也没能完成任务。这就充分证明备学生的重要性,宁可把学生估计低些,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完成教学。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3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5

  1、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16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