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收获》教学反思6篇(秋天的收货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秋天的收获》教学反思6篇(秋天的收货教案),供大家参考。
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课前的观察、课上多种呈现方式的交流(口头描述、实物展示、记录表或图画的介绍),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的变化,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培养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留住秋天的活动,激发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来设计所有活动。
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活动。在这一课的活动中,我们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孩子们生在农村,他们对田地里的农作物、蔬菜也有一定的了解,野草野花,另外,很多学生家中就种着各种果树,有的学生家中有菜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结合,分别从花草树木、农作物、动物、天气这四个方面去寻找秋天。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亲自去观察、去记录,这个寻找秋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品德与生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正是由于在课前开展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活动,才使得课上各组的汇报、同学之间的互相补充这一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一起找秋天》这一课的教学,不只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用了10多天的时间,学生们(还有我)都在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景物的变化,当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是有一定指导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观察。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与学校活动、与家庭生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是开放性的体现。
再有,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优美的秋景,并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我们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努力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样,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巧用地方的生活资源,课前,让学生走进田间去采集秋天的收获物,学生准备得非常充分,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二、开展多样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这节课,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猜谜语,分分类、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这几种活动形式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很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活动去追寻快乐,去捕捉秋天的气息,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另外,有两点不足: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农民伯伯喜悦的表情,观看果农种植苹果付出的劳动照片,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付出劳动的人,在这个环节,我们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平日做法,说说自己今后怎么爱惜粮食,比如,有的同学平日不爱吃的粮食不吃,总爱剩饭或者是有不爱惜粮食的习惯,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自己今后怎么做,我想这样的引导和交流更能有效地落实情感目标。
2、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教师让学生看课件高粱、稻子时,学生两次都回答说是小麦,这个地方,老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北方盛产的小麦,它是在夏天成熟的。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题,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制作材料准备的方便,我选择了剪贴画“制作蔬果篮”, 作为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此课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一、猜一猜,摸一摸,激发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相关的水果谜语导入,使学生通过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秋天的果实,蔬菜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接下来利用摸一摸的游戏,让学生对水果蔬菜的形状、肌理,味道等方面进一步加深认识,为接下来的创作奠定基础。
二、看一看,比一比,认识蔬果
此环节,我依次展示不同的蔬果,引导学生进行形状、肌理的对比,区别蔬果的外部特征,接下来再展示两幅学生完成的作品,让学生选择判断,从视觉上加强学生对构图的直观印象,以初步了解大小错落,遮挡组合排列的构图规律和方法。
三、试一试,拼一拼,掌握构图
出示各种蔬菜水果的图片,开展拼贴游戏,学生兴趣浓厚,能够从上台同学出现的问题中总结经验,但是在此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接下来学生动手绘制的时间较少,没有完成课堂评价的环节。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七小节,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文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当然本文也重在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自我感觉良好的方面:
1、端正教研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上《秋天》一课之前,我深入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反复修改,最终确定教学设计。接着,修改制作与教学设计相应的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等。
2、学生预习很充分,课堂表现优秀,非常给力。
3、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我揭开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秋天的成语、诗句,对学生的发言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多多积累语言。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朗读。且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第一次倾听课文朗读,学生有了很好的模仿样本,也确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次读书中回顾了课前预习,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三次是分小节检查朗读课文,接着,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最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进行朗读比赛,读出自己的个性和理解。这样一次一次的读文,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5、重视字词教学。作为四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仍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同时,这些教学并不是生硬地灌输、告知,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发现,去研讨,从而习得新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比如,“羊肠小路”一词的理解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词语,又出示图片帮助
理解,学生很感兴趣。我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6、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非常注重课堂上的积极评价,不停地鼓励、赏识孩子,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让学生整节课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为学习课文营造了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今后有待改进的方面:
1、在生字的学习方面,我应该把分析重点字形与写字结合起来,这样既紧凑,又会节约时间。课堂上有一时的疏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得也不够到位。其实课堂上我就有觉察,听了同事的议课,更肯定了我当时的想法。
2、对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环节,设计得也有小问题。为了照顾到大部分学生,我特地降低了坡度,但设计得有些内容似乎有部分重复,不够精炼,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导致原计划中的第一部分没有时间完成,只好临时放弃了。其实只要节约三五分钟,就会更完美了。
3、教学前,对于课堂语言,特别是过渡语,我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课堂上有时口语太多,还是做不到得心应手,不够精炼。
4、议课时刘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成语“硕果累累”中的“累”应读第二声,而我这几十年来一直读成第三声,没有谁发现我读的不对,我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读的是错的,更从没想过要去查一查词典。事后 ,我特意上网查了查,证明了她说的是对的。我很吃惊,我想:若不是这次公开课,说不定我会一直错下去,直到一辈子。还有关于“葡萄”第二个字是读轻声还是读第二声的问题,网上还没有定论,两种说法都有。汉字太深奥了。
发现自己的种种不足真是一件开心的事!要想上好一节课可不容易啊,我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一课多研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课准备了很久因为学校的工作太多一直拖到现在才上。很多学生因为时间太久了,所以收集到的东西很多都弄丢了。也因为是临时通知上的课,所以学生课前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是游戏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学习热情很高涨。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愿意在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们表现都很棒,他们都知道该怎么去合作,该怎么最快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一点上学生的进步是很大的。 同时孩子们在探求新知识方面也很勇敢,很大胆。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说在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你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孩子们虽迟疑了一下,但紧接着就很大声的说“敢”,我很欣赏孩子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最主要我是想激发孩子们的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希望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做一个勇往直前的人! 还有就是在这节课当中我运用了各种学习方法来激发想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比如摸一摸、猜一猜、闻一闻、智慧大冲关等等学习方式,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孩子们愉悦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为人师的自豪!
这节课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个别学生在表达方面还有一些小欠缺,再有这样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一下积极的引导,明确要求,教会学生怎么去说怎么去做,让学生的表达能更趋于完美!
本节课教学,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游戏的心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我做的比较好。
一、以生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
我们都知道,学生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方式去实践生活。本节课我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计了这样教学活动:摸猜活动、搜集秋天果实并分类活动、留住秋天的果实活动等。“猜一猜、分一分、画一画”这些活动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喜欢做自己熟悉、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丰富他们的经验、能力、知识,加深了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只有他们亲自参与喜欢的活动,活动才能成功,才能有效。本节课我设计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把主动权交给他们。(1)如让他们用手摸、用心猜、动手摆,初步感知果实特征。(2)通过探究性、操作性活动。如:搜集秋天的果实并分类,动手画一画秋天的果实等,让学生自己搜集,自己创作,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及创作能力。(3)(课前我自己买了几个新鲜的大石榴)课上让学生品尝一下秋天的果实,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认识秋天的果实。感受秋天果实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甜美。学生家长课后反映孩子回家后和家长聊天说老师分给我们每个同学石榴吃,石榴很大很甜。教师的一个小小举动,能够增加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此举可行。
三、以教师为主导,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
教师充分利用秋天的果实来吸引学生,把这些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果实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通过“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看一看”等手段方法去感知事物,感受秋天丰盛的果实。巧妙地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师生活动频繁,互动良好,教者能够大胆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做,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不知不觉地在课堂中学到知识,体会做人的道理。
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不能把教师交给的任务很好的完成(让学生准备2-3种水果,班里学生带的不多,多数学生说忘了,有时是家长认为太麻烦了不给孩子带),这也是今后我在教学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