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2022-06-11 09:25:26教学
  • 相关推荐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篇(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1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 【教学过程】

  师:我们从小学就了解地球的形状,但头脑中还要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如果我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该怎样回答?

  生:是圆的……,是球形的……,像梨形…… 师:最准确、最科学的回答是什么? 生: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师:对,[画板图、画圆、圆心、圆半径]我们看,这是圆,有圆心、圆半径、圆周。 [再画出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表示球形] 请看,这是球形,有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地球是球形。 [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的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生:球心和球半径在球的里面,最大周长叫赤道,在地球仪的中部。

  师:[指地球仪上赤道]对,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这是地球的两个端点,叫北极和南极,赤道正好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出示经纬网地球仪]地球的球心叫地心,球半径叫地球半径,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心和地球半径了。[板书赤道、两极、极半径、赤道半径]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请大家思考它们各有多少条? 生: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条。

  师:对,大家想得很好。那么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同地球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相等,地球是什么形状? 生:地球是正球体。

  师:对,如果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呢? 生:是两极之间长的椭球体。

  师:对,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地球实际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因此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哪个长一些?

  生:极半径短一些,赤道半径长一些。

  师:对,请看课本上图书所注的具体数字。二者相差多少千米?[学生看书] 生:赤道半径千米,极半径千米,两者相差千米。

  师:很好,大家计算出极半径略短于赤道半径,[板书,]说明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这里的“稍”和“略”说明差得不多,几乎看不出扁了多少。因为6300多千米只差21千米,约为1/300,我们说地球是扁圆的、像桔子或像梨形都是不科学的。[出示卫星照片]请看,这是从千米高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能看出它扁了多少吗?

  生:看不出来。

  师:对,所以我们画出地球的图或做出的地球模型都是正球体。

  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生:[画图] 师:指导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2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与南纬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呢?中山站呢?

  (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3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 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 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展下课件 教材图(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 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和教材图;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 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 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 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 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课件 教材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4

  《地球和地球仪》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单位:大庆市杜蒙二中姓名:李佳

  “活动”选取: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依据教材中活动题的内容在提升难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组能锻炼学生利用地理基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理念:

  1.课标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教材分析: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地球上开展进行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学习的经纬网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纬网及其应用较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本节的重点。

  4.活动意义:本节精选了三个实际活动,利用学生动脑加动手的实际操作,从根本上了解经纬网的定义、作用、用途,并能熟练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置。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4.活动重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活动”方法:观察、实践、讨论、合作、活动作业。

  “活动”准备: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0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班级,将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课。 二.活动规则和安排:

  教师提示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坐成一排,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坐好的时间和准备程度来得分。 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样的内容。组长领取五根绳子和四张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个人坐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的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上。 三.活动开始:

  (一)第一项活动 1.每组由组长来领活动用具即六根绳子、四个小卡片。其中三根绳子的绳端标记着不同的纬度,另外三根绳子标记着不同的经度,每根绳子需由两名同学扯着,四张卡片上标记出各点的经纬度。(教师可以任意标经纬度)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兴趣稳定性差,而可塑性大。把经纬网交给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己来构建经纬网,可激发学生的潜能。 2.活动开始,教师计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方向。

  3.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纬线的学生站好位,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4.拿卡片的学生根据卡片上标记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站在构建成图的网格绳的交点上。

  设计意图:将经纬网的理论与实际的空间方向相联系,并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组内互相评价,扯绳的学生评价站位的学生,站位的学生评价扯 绳的学生,师生评分。

  (二)第二项活动

  1.小组长领回用品,还是六根绳子四张卡片,重复第一项活动的1至5步骤,新一轮的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难度要稍大一些,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活动由浅到深,增加兴趣稳定性。

  (三)第三项活动

  1.小组长再领回一摞卡片,进行活动三,卡片上写着经纬度。每组根据前两次活动的分数高低把学生带到画有经纬网的地方。得最高分组站A图(卡片上有图,教师布置学生按图坐好位置),第二名站B图,第三名站C图,组内讨论,合作完成每人的站位。 2.活动结束,师生评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教师把学生直接带到座位上,并注重分层教学,并提高学生认识空间方位及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生,给他们最基础最实用的地图,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有用。

  (四)第四项活动

  1.每组再发一张大卡片和一个标杆,进行活动四,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事件,让学生在所站的经纬网地图中,用标杆标记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方位。卡片内容如下:(按活动3的站位顺序) 年8月8日-2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有能力办好一届奥运会。请你在图中找到并标出北京的位置(40°N、116°E)。

  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在图中标出具体的位置。

  年9月11日,美国境内遭到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在这次灾难中全部倒塌。请你在图中找出纽约的位置(40°N、75°W)。 2.活动结束,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还渗透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全班同学对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了很明确的了解,并掌握经纬网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知识掌握透彻,师生配合较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每位同学都有很多的收获。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课,使我感受颇多,首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可以真正锻炼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另外,我深知道准备一节活动课需要很多时间,但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意义重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锻炼自己同时也锻炼学生!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5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所学内容,并引入新。

  导入新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文、讨论。

  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