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1篇(紫藤萝瀑布名师课堂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11篇(紫藤萝瀑布名师课堂反思),供大家参阅。
听完《紫藤萝瀑布》一课,我获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与赏析的相得益彰,让灵动的文字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熠熠生辉。
教师是聪明智慧的,在课的正式环节中虽没有加设生字词训练,但在导入正文前的间歇却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大声朗读生词,这无疑让学生在正课开始的时候便意识到生字词的正确朗读与积累对文章的阅读起着铺垫作用。
教师的引入令人出其不意,从生活中切实可感的的情节入手,出示几种常见的花。这些花都有自己的秉性,这是它们不同与其他花的独特之处。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将它们用精准的文字演绎出来,将诸如向日葵、玫瑰这些形形色色的花鲜活的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为人所熟知的花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也为本课学习紫藤萝瀑布起到水到渠成的推动作用。花与花的对比和过渡,加深了学生对不同花性的认识。
本课最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素养的地方是朗读与赏析,教师在这一部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围绕直接描写紫藤萝花的句子,让学生勾画和品评。这无疑在细节处给了学生发挥的余地,锻炼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的引导更是令人拍案叫好,精湛的语言引导,适时的点拨,让学上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对课文的品味有的放矢。本文的题眼“花语”,也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迎刃而解。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与赏析,让“紫藤萝瀑布”这一主角的灵魂特征赫然醒目。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为了更好的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在执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多的对作者当时的身世背景作了介绍,让讲解从课内到课外有机结合,促成学生有效的将花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文主旨深刻、透彻。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在朗读、听读、默读课文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对文章重要语句的品析,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紫藤萝花的形象;3、在圈点勾画中,体会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思想感情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就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很可惜的是,第三个教学目标却未实现。
回顾自己的课堂,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1、普通话不好,教学语言不规范,使用了大量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是吧?”等词语。这样就使自己的课堂显得啰嗦重复,唠唠叨叨,让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这样是我之所以未能把课上完了一个原因所在。
2、虽然我极力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但是我发现在教案的设计上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以至于课堂上完之后,我自己都感觉到似乎在该给学生尽情发挥的地方却未让学生好好发挥,比如:教学实际的第三个问题------品读赏析。学生们就很有表达欲望,也很想朗读,但自己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浅尝辄止。
3、时间处理不当,是目标未能实现的重大原因。本想把教学环节的第四个“感知形象”和“体悟情境”结合一块,由花及人,由人及花一块来讲。但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把握好,以至于花的形象没有讲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人生的感悟也没有初步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完全体悟出来。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我自己总结如下:原因有:一、自己紧张;二:,没有根据预设的时间走,上课随意性大,没有科学的规划。比如在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上,就花了不必要的时间。问题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不放心学生的自我预习情况。得到标准答案的时候,我害怕学生只是生硬的照搬课参上的话,未能理解。却没有想到听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要求只是要求学生初步能了解课文的内容而已。
4、教学语言不美,缺少语文味。整个课堂,优美地、煽情的语句太少,不能给学生起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5、教学问题的设计存在问题。首先,根据问题的功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向测验迁移四个指标来看,整堂课基本停留在在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上,虽然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与反馈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但是只是流于表面,未能真正意义上达到目标。其次,师生在问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支配权的不同,问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质问式和交互式。质问式旨在解决封闭式问题,而交互式旨在解决开放式问题,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从这个标准来看,课堂的主线始终在老师的手里,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走而已,所以整堂课都是质问式的形式,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设计看,表面上品读赏析和感知形象是开放性的问题,但实则还是封闭式的问题。封闭式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这堂课,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答案,这就会影响学生在测验时答题不标准。一堂课,应该要有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不断提升,但是这堂课却没有。可见,问题的设计存在不小的问题。
上好一堂课,实属不易。通过这一堂公开课、及公开课前的教学活动:教学的设计、课前会议、修改教案和现在的反思,我发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是收获也颇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也相信,在专业发展的路上,只要继续探究、思索、前进,一定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教学设想】
《紫藤萝瀑布》一文是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初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为: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具体的教学中,尽量做好三个衔接:
1、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巧妙调动学生小学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使学生在小学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语文的学习,达到中学要求的标准,实现本课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目标。
2、情感与态度的衔接:通过朗读给学生的理解搭建一个桥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感受和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思考人生的问题。实现本课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 1、花多(课文是繁盛),2、由株、穗、朵组成,3、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4、每一朵花的颜色是上浅下深。等)同学们观察得都很细致,今天,我们来共同地读宗璞的文章《紫藤萝瀑布》,看看宗璞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与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相比,有那些不同之处?
三、交流探讨
1、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与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相比,有那些不同之处?
明确:学生有可能回答:
⑴ 课文写了紫藤萝的花瓣和花蒂,图片上看不清楚;
⑵ 课文写的是一大棵紫藤萝树,图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树,也可能是一根树枝;
⑶ 课文写了花的香味,图片上闻不到;
⑷ 课文中的紫藤萝是立体的,动的,图片上的则是静止的,平面的;
⑸ 课文还写了从前的紫藤萝,并与眼前的进行了对比,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2、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文章中,作者对紫藤萝进行了详尽地描写,你喜欢宗璞描写紫藤萝的语言吗?(学生答喜欢)请举例并讲明理由与大家分享!
3、那么,作者仅仅是为了描写花而描写花吗?为什么?
特别点拨:人的感情变化有时流露在表情神态上,有时则表现在言谈或动作上。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被深深感动了。在充分地接触了作者的感情世界后,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看谁概括地好!
明确:赏花忆花,感悟生命。
5、学生可能提出来的难懂的其他问题:
⑴ 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
明确:作者的弟弟得了癌症,死于1982年10月,这篇文章写于当年5月。弟弟病危,人们常常会悲痛欲绝,而作者在文中只用了六个字一带而过,毫不矫情,由此可见,作者的性格非常坚强,这就是她的为文风格。
⑵ 你了解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吗?
明确:宗表示动作,它的意思是效法、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那样一种高雅、高尚、高贵的品位。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高雅境界。
教师总结: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真正感觉到了宗璞意谓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感到了作者在精神深处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我们这次简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是了不起呀!这次学习,我们不仅读了一篇好文章,还认识了它的作者,拜访了作者的心灵。
6、倾心美读,交流感受。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感想,一定有对文章更深层的感受。请同学们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学习本文最深的感受。
学生可能回答:
① 生,就是美。
② 荡起生命的双桨,在生命的长河里搏击。
③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吧!
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走向低谷,再创新高。
⑥ 挫折人生,才是最富有的人生。
⑦ 花总会绽放,人应该向上。
教师总结语:
生命就像紫藤萝瀑布一样,虽无众人欣赏,但仍尽情开放。
生命就像紫藤萝瀑布一样,虽然历尽磨难,但仍顽强而快乐地成长。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也许会有这样的联想:那花繁叶茂的新生,也许就是作者从个人悲痛和历史的阴霾中走出之后的新的人生吧。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甚至失败,但要坚信,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乘风破浪,去谱写人生精彩的乐章!祝同学们早日成功!
四、布置作业
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反思】
暮色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到。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身子,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作者从这番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让他一生受用。我在指导学生学完这一课之后,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他父亲的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句话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是一种启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广受诟病,这种境遇从满堂灌时期一直持续到满堂问时期,现今到了满堂说的新时期,满意率似乎也未见上升多少。目前,在主流视线关注下的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师生的课堂行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发生和进行。但是,如实地说,即便是从那些经过反复演排并精炼出来的课例里面,我们在经历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暂欣喜之后,仍不免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慨。
我相信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据我十分有限的课堂阅历看来,教师的教学姿势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前的课堂里,教师似乎无所不知,授课成了呈显才学的机会,是居高临下式的;现在学生主体以后,教师便煞费苦心地将课堂设计成娱乐板快,自己成为节目主持人,还是那种快乐大本营式的。我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里有时候需要作为知识的上帝出现,有时候扮演节目主持人效果可能更佳。但教师的本色使命除了课堂的组织者外,更应该是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尤其是参与者,教师应该有身临其境的参与姿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超然于学习活动之外,做一些应节而舞的假动作。而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表现出来的通常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真实姿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组织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格外注意与学生同甘共苦,从而才有了意外的收获。我想,这也正是我教学本课的收获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思索如何才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上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此文语言优美,所以我打算利用此文教给学生赏析句子的方法及答题的格式。于是教学时,在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先把赏析句子的方法教给学生,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从修辞的角度,重点讲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然后让学生赏析本文的语言美,写一段赏析句子的话。“通感”这种修辞学生没有接触过,我先举了例子,再让学生到文章中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二、赏析富有哲理的话,抓住关键的词语。这样学生也很快地找到一些值得感悟的话。从中也就将本文的主旨也品味出了。第二个方面:此文写作思路值得借鉴,由物到人再到意。也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小练笔。
整个过程,我想学生是有收获的。但我又在想,这样会不会太急功近利。那到底什么才是最佳的用教材教呢?原以为随着教学的时间越来越长,教学的工作会越来越轻松,可是出现的困惑却越来越多。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抒情散文,教学这篇散文,意在使学生从作者对紫藤萝花的优美文字的描写中,去感受紫藤萝花开的繁盛和美好;从作者回忆紫藤萝花的不幸的过去和现在的繁盛所形成的对比中,去感悟生命的永恒和美好。并在品味没得形象和美的语言中,学会美的表达。
作为一名女性 ,宗璞的优雅柔弱与坚强挺立,如此完美地统一于她的人生,这是我的感动之源,她始终轻声低语,在淡淡美丽中传递铿锵力量:大自然的顽强与美好,教人读懂生命;作者的淡雅与冲和,教人读懂生活。因此,这一刻只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来感受紫藤萝震撼人心的美丽“花语”,让学生浸润花瀑间,接受精神的洗礼。
但是,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我们,对于作者历经万千痛苦后仍坚强写作《紫藤萝瀑布》的情感内涵与艰难程度究竟懂得多少,思考多少,收获多少,无疑是这节课的灵魂。一个有梦想的人,即使生活多困厄,还能唱一曲优美的情歌,多情可以让你走出阴霾,让你透彻,让你感恩……我想向今天的01后传达一个信念: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付出汗水,还需有坚韧的乐观态度!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把握却是不尽人意的,比方导入课题后,没有及 时地板书课题,后来才补上 (这是一个失 误)。由于紧张的缘故,没有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去,把老师学生割裂了开来,没有和学生、课堂很好地融为一体。这堂课值得思考的就是:一堂课的把握上,究竟该怎样设计,定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最后 又究竟生成了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习《紫藤萝瀑布》,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走进了紫藤罗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但毕竟是我对语文课堂探究的一次尝试。
《紫藤萝瀑布》是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我原本想偷懒,照前三课的套路上一下,让学生读读课文,整体把握一下,谈谈或是小组交流交流人生感受就完事了。不幸的是,这一课我在导入上就“卡壳”了。
我以黄果树瀑布导入,不想我们农村学生没有听说过。导入失败后,我索性直截了当地问学生有没有见过紫藤萝。学生先异口同声说没有,后来有一个学生突然插了一句说前面彩图有,我就让他们一起看彩图。在他们看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他们的表情,大多数人的反应告诉我:紫藤萝没什么特别,跟油菜花差不了多少。
于是我将学生引入文本:“欣赏完了照片上的紫藤萝,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先让学生将课文默读了一遍,解决了其中个别生字后,又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了一遍。(因为学生在周记中都说我上语文课很深情,读课文时声音很美。)读完后,我请学生比较,是照片拍出来的紫藤萝美还是写出来的紫藤萝美?学生齐声兴奋地说是写出来的美。我追问,课文中的紫藤萝美在哪里?几位学生在座位上脱口而出:“课文中的要有生命力!”我趁势提议:“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紫藤萝会比拍出来的真实的紫藤萝美?”
学生开始安静地看书。可两分钟过去了,竟无一人动笔!看来他们不懂如何研究!我及时打断了他们的阅读:“课文中万花灿烂的紫藤萝瀑布是由一朵一朵紫藤萝花组成的。同样,美的课文也是由美的句段组成的。同学们为何不先找到那最打动你的美的句子,然后针对这个句子进行思考呢?”这样一提醒,学生果然动笔了。他们的课本上逐渐出现了线条、圆圈甚至笔记。
又过了五分钟,我请学生把研究的结果进行交流。部分学生举起了手,但举手数量比我预计的要少。我猜想是胆小的同学怕理由讲错,不敢举手,又加了一句:“这篇课文有些句子给人的直觉就是美,美得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朱老师就看到了这样的句子。如果同学们和朱老师有同感,也可以把这种句子找出来,不用讲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琢磨‘花儿为什么这么美’”说完后,原先低头的学生也举起了手。
第一个学生找出了“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并简单地分析说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使文章变生动了。我又请这位学生精确地说出比喻、拟人体现在哪里。在说到“挑逗”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时,我故作不解状:“‘挑逗’一般指不文明的行为,作者用在这里好像不大合适?”学生对“我群起而攻之”:“这说明紫藤萝花很可爱,写出了他们的生命力。”我满意地故作“茅塞顿开”状。师生笑成了一片。
或许受了这位学生的启发,其他学生也找出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其中一个学生答到“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时,我随口提了句“同学们都见过瀑布吧,让我们来想像一下紫藤萝和瀑布结合是怎样一幅画面。”谁知学生对我这句话特敏感,纷纷说没见过,个别说只在电视上看过。这也难怪,农村学生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出门旅游长见识的机会。没有见过或是只在电视上看过是无法体验到瀑布的雄壮气势的,对这个句子的审美会大打折扣。这时,我脑海中出现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就问学生有没有学过写瀑布的诗,部分学生说出了《望庐山瀑布》。我鼓励学生把这首小学时学过的诗试着背一遍。背完后,我让他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紫藤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几秒钟后,学生闭着眼脱口而出:“哇,雄壮”“很壮美”。通过这个用古诗创设的情境,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课堂活跃了一阵后,新的问题又摆在我面前: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作者对修辞手法的应用上,他们出现了思维定势!我立即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了归纳:“同学们刚才说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都属于修辞手法。
整个上课环节总体我觉得比较顺畅,可能是设计时抓住了“瀑布”这个比喻的缘故,当然,学生回答也比较踊跃,使我容易进行对话,初一学生参与的热情一向是较高的。
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含义分析,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不大好理解,所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加以某种程度的铺垫或许学生也可以自己理解出来,但怎么加,加什么,我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对于先前比较得意的一个设计——让学生说说“心上”和“心底”二词的巧妙之处,虽然是可以比较顺畅地引入“作者更深的感悟是什么”这个问题,但事后想想,作者“心上”“心底”两个词真有这样的用意吗?真的是由浅入深吗?“心上”和“心底”或许就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鲜明地加以区分,其实是过于技巧化的一种托词,追求过程的顺畅反而变得不顺畅,做作了。
最后,仿句总结的形式好吗?这种套路真的是太泛滥了,尤其是公开课。来点清新自然的好不好!
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实录,我认为有许多环节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1、师生互动开展的还不错,但生生互动方面有所欠缺,今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和学生对话。设置场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从而真正的学以致用。
2、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归纳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但要跟随教师学习,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我在总结时,没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而是直接出示给他们。使学生直接记忆,效果欠佳。
此外,我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具备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有益于开发学生心智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除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升华,尊重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次课堂实录,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永远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无论怎样构思教学,总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考虑好每一环节,这样每一节课才会是高效率的。
1、需要深入思考抒情散文的内容选择问题。自己课整体感觉内容还比较稀薄,“课堂干货”不够。比较“飘”。
可以进一步思考:《紫藤萝瀑布》这种抒情散文,文本特质之特质是文章本身思想内蕴并不复杂深刻,不需要在主题理解上花费太多精力。它的特点是文质兼美,语言表达非常精巧,集中体现了宗璞抒情散文的特点。它是典型的“这一篇”。所以,讲这种文章,切忌把重点放在生硬地解读主题上,而是应该着力研究宗璞是如何成就了“这一篇”。她在字词句段篇章上是如何下功夫的。
教语文,从“教主题”转变到“教语用”,是很大的一个转型。非常必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自己也许会在解读文本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获得新的抓手,新的视角。
2、思考抒情散文的教法问题。美文要美教,表达精美的文字需要精美地教。自己现在教得还比较粗蛮。
一是这样的文本,基本上可以定位为诵读型文本,朗读,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最核心的一种教法。用朗读来划分课堂板块,以朗读来推动课堂步伐,用朗读来营造课堂气氛,以朗读来促成主题理解……自己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远远不够。碎问碎析还是太多。对于精美的抒情散文,分析繁琐了,美感就没有了。这篇课文,多读多背,现场背诵,最实在,学生收获最大。不要迷恋分析。很多好文字,分析过了,美感就消失了。
另外,在提问技巧上,自己也可以稍微进一步。所谓美问,就是问得曲,问得巧,问得隐,无问胜有问。《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美文,少问,多美读,效果是一定比碎析好的。自己在“问”上,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以后的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考。我相信思考多了,历练多了,智慧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增长。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
散文好读不好教,这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在我看来,借景抒情散文的教课就象是跳水运动员做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成功了满堂喝彩给人美的享受,失败则成残缺品全部变味,教的人不是滋味,听的人更是无聊。该怎么上好一堂借景抒情的散文课呢?准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我着重思考这一问题。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我在《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写描写景物的小文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式: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标特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口语交际,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回忆性的启发导入,要学生将小学时学过的,《望庐山瀑布》背出来,回忆其中描写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瀑布的形态和气势,接着我问学生喜欢什么花,描绘一下自己曾经见到过的最难以忘记的花开的情景,包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中见到的开着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花。接着我又要他们想象,自己喜欢的花象瀑布一样是什么景象,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最合适,学生沉默了,我让他们翻开课文。简单的将课文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介绍了一遍。课文的导入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听的很认真,积极的参与了课堂的讨论,讲述自己曾经历过的感动一刻。
我对本节课的体会是,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 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