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4篇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
学生准备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
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
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
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教学目标】
1、当孩子们在观察、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之间的进率。
2、经历分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参与学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
【难点】人民币之间的互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文具店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文具店里买东西,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
师:我们去文具店里买学习用品需要什么?
生:需要钱
师:请你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第46页的主题图。
①、师:小朋友和妈妈在干什么呢?(我们买东西要用钱。)
②、师:再看看这位小朋友他在干什么?(对,买车票也要用到钱)
③、师:看这位小朋友他在干什么呢?(出示第3幅图)
师:我们可以把爸爸妈妈给我们的零花钱存起来,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引出课题
师:看来,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
师:真棒!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认一认分一分
师: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人民币认一认,并把你喜欢的一张拿出来说一说,介绍一下。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张人民币,并追问你是怎么认识它。引导学生讲出可以看人民币上的数字,知道它的面值。)
之后教师课件出示一张一元纸币和硬币,让生生一起来认一认,巩固由数字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课件出示各面值人民币
(1)、师:说说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各是多少?
(课件出示的这些人民币已经是按单位的规律分好的)
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师:人民币的单位除了元、角、分还有吗?(对,没有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人民币按照单位分为三类:
元:(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7种
按单位分角:(1角、2角、5角)3种
分:(1分、2分、5分)3种
接着让学生操作,将人民币按单位分一分。
师:我们还可以把人民币怎么分类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讲出按照形状不同,有长方形和圆形;有些学生可能会讲出,按照他们的材料不同分。
这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发现进行正确的引导。
按材料分:纸币、硬币
练习,看一看:
(三)换一换
1、师出示2角人民币
2角可以换()个1角(课件出示)
1角+1角=2角
2、课件直接出示:
5角可以换()个1角
1角+1角+1角+1角+1角=5角
3、想一想
5角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
(四)元与角的十进率
1、课件出示聪聪和明明的对话。
引出:10个1角钱可以换几元?课件演示摆一个1元的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硬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
得出:1元=10角(板书)。
2、填一填
3元=()角4元=()角
20角=()元50角=()元
三、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文具店
师:一元钱可以买那些文具用品?
2、说一说
解决实际问题:在瑞安坐公共汽车,有的票价是1元2角,谁来说说可以怎么拿?(体现多种拿法)
四、全课总结
1、全课回忆:人民币的单位有()、()、()
1元=()角
2、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当孩子们在观察、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之间的进率。
2、经历分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参与学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
【难点】
人民币之间的互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文具店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文具店里买东西,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
师:我们去文具店里买学习用品需要什么?
生:需要钱
师:请你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第46页的主题图。
①、师:小朋友和妈妈在干什么呢?(我们买东西要用钱。)
②、师:再看看这位小朋友他在干什么?(对,买车票也要用到钱)
③、师:看这位小朋友他在干什么呢?(出示第3幅图)
师:我们可以把爸爸妈妈给我们的零花钱存起来,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引出课题
师:看来,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
师:真棒!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认一认分一分
师: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人民币认一认,并把你喜欢的一张拿出来说一说,介绍一下。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张人民币,并追问你是怎么认识它。引导学生讲出可以看人民币上的数字,知道它的面值。)
之后教师课件出示一张一元纸币和硬币,让生生一起来认一认,巩固由数字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课件出示各面值人民币
(1)、师:说说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各是多少?
(课件出示的这些人民币已经是按单位的规律分好的)
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师:人民币的单位除了元、角、分还有吗?(对,没有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人民币按照单位分为三类:
元:(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7种
按单位分角:(1角、2角、5角)3种
分:(1分、2分、5分)3种
接着让学生操作,将人民币按单位分一分。
师:我们还可以把人民币怎么分类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讲出按照形状不同,有长方形和圆形;有些学生可能会讲出,按照他们的材料不同分。
这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发现进行正确的引导。
按材料分:纸币、硬币
练习,看一看:
(三)换一换
1、师出示2角人民币
2角可以换()个1角(课件出示)
1角+1角=2角
2、课件直接出示:
5角可以换()个1角
1角+1角+1角+1角+1角=5角
3、想一想
5角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
(四)元与角的十进率
1、课件出示聪聪和明明的对话。
引出:10个1角钱可以换几元?课件演示摆一个1元的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硬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
得出:1元=10角(板书)。
2、填一填
3元=()角4元=()角
20角=()元50角=()元
三、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文具店
师:一元钱可以买那些文具用品?
2、说一说
解决实际问题:在瑞安坐公共汽车,有的票价是1元2角,谁来说说可以怎么拿?(体现多种拿法)
四、全课总结。
1、全课回忆:人民币的单位有()、()、()
1元=()角
2、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人民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设计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回答。)
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
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2)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
反馈:请2组,分别反馈2题。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
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同学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
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教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
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结:(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
教学设计说明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本节课的教学适当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新课标精神。
整节课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串成一体,这两个小精灵成为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伙伴,它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也可以自己遇到难题,让同学们帮助解决,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