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篇】

2023-12-16 22:16:41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

  历史教学属于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料,其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爱国意识的掌握,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度。大部分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性格构成的时期,课堂学习态度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到达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历史故事贴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属于人类发展历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承记忆方法,经过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其和历史记录具有相同效果。但与历史相比,历史故事则更多地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并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动性上更胜于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对故事具有较强记忆力,所以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于选择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历史故事能够将复杂变为清晰,抽象变为具体。

  由于故事的发展一般是对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的,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给予了详细描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故事讲解能够将那些比较难记的时间、地点等引入故事的某个细节,同时将一些相比较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教师在讲故事时,学生还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重现的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贴合初中历史教材的需要。

  经过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材不仅仅包括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囊括一些比较趣味的知识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则能够丰富课堂氛围,并使课堂资料通俗易懂。

  4、帮忙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是人生观和学生性格构成的主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历史教师能够讲解一些比较正义的、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则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和掌握,并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必须影响,帮忙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3

  一、创设氛围,激发思维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所以根据所授内容,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产生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如在本课导入时,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声画的陶醉声中,设问:“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它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战争场景?”“你想了解一下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究竟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学生听后就会勾起对三国演义历史剧的记忆,三国人物将历历在目,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就会有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掌握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教师要创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是奸雄吗?” “诸葛亮是我们沂南人的骄傲,你心目中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通过此问题设疑,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分组合作讨论得出了完整的、创新的答案。学生争先恐后,答案多而且新,撞出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

  三、鼓励参与实践活动,活跃思维

  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炼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抓住学生疑点,找准历史与现实、与学生实际结合点;再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把枯燥的历史有针对性地变成慷慨激昂的历史诗词、扣人心弦的战场斗争,幽默诙谐的漫画,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每个事件都让学生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课中利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就会对三国的历史的认识有了解的激情。可以写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写历史短剧。学习“官渡之战”时,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还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4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最近听了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感到老师们都在努力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看得出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很可贵,值得我学习。

  我想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干预学生过多,整堂课按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走,这样老师累、学生循规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师应该尽量少作为,“无为而教”。学生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学生展示的精彩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得不够好,老师要给予鼓励,不要表现出不满或批评,一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不愿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东西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是学习了别人外在的东西,好像“买椟还珠”,这无疑是课改进入了误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不说废话,去掉自我介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时间才能有效利用,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课堂是不是自始至终都应是热闹的?我想应该是静动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期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后,同桌互换交流,解决不了的小组内交流解决,然后展示学习结果及遗留问题,老师及时评价并解决遗留问题。练习的处理也应动静结合。这需要老师耐的住寂寞,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出场收拾残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只是纸上谈兵,自知在教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老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老师们不要见笑。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6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中也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历史现象的内涵、外延、内在因果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重复教材中的史实,而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史实的升华、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掌握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所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过好识记能力关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学了一些历史知识,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却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及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但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或对知识点记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师用讲读方式与学生共同阅读,弄清每一课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知识点的表现、本质,初步建立起知识网络系统,做到合上书,使每个历史知识点都历历在目,真正做到基础知识过关。

  二、着力培养师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有一种“移情体验”在发生作用,“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即将一个人的目的、知觉和情感跟别人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所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感情的倾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在教学时起着感染和激励的作用。良好的情绪,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及轻松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情感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教师在此时充分利用学生此时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由自发喜欢听课转向自觉的学习需要上来。当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因此,从某个意义上讲,注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精讲,对历史现象进行立体分析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后,教师在上课时,对每课都要进行精讲,对历史现象进行立体分析,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第二,对历史现象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

  第三,通过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发掘出隐性知识。

  第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7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9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认识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实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构建竞争机制,促进组内积极合作,以外在的影响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

  1.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合作,课外的合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组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课内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每节课教师要评选出3—4个优胜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每个组累积到10颗星后就可以换一面小红旗,学期结束时根据小红星和小红旗的数量进行量化考核(2)课外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的内容包括每天晚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情况、每天十分钟古诗诵读的情况、教室外学生作品栏张贴情况、小组内重大违纪或好人好事情况等等。对于每天检查的结果由学习委员汇总,每项检查都要选出2—3个优秀小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加星奖励。

  评价时以小组交换检查为主,学生会检查为辅,力求把学生在课外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规范学生的课外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常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算出各小组的分数、排出各小组的名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强化小组学习积极性的长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规性评价的同时,在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于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胜小组,学校都召开大规模的表彰大会,对优秀小组长除佩戴绶带照相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外,学校还购买了书籍进行奖励;对各优秀小组学校进行张榜公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有奖游学”活动,至今已组织游学活动5次,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调动了小组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兴趣;

  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

  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习目标不很明确;

  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习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一、创设氛围,激发思维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所以根据所授内容,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产生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如在本课导入时,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声画的陶醉声中,设问:“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它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战争场景?”“你想了解一下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究竟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学生听后就会勾起对三国演义历史剧的记忆,三国人物将历历在目,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就会有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掌握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教师要创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是奸雄吗?” “诸葛亮是我们沂南人的骄傲,你心目中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通过此问题设疑,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分组合作讨论得出了完整的、创新的答案。学生争先恐后,答案多而且新,撞出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

  三、鼓励参与实践活动,活跃思维

  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炼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抓住学生疑点,找准历史与现实、与学生实际结合点;再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把枯燥的历史有针对性地变成慷慨激昂的历史诗词、扣人心弦的战场斗争,幽默诙谐的漫画,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每个事件都让学生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课中利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就会对三国的历史的认识有了解的激情。可以写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写历史短剧。学习“官渡之战”时,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还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3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