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10篇

2023-12-12 08:16:36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10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实验 [演示] 课本图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既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得出规律,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手脑并用,踏实细心地做好每一个实验。

  首先,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观察和实验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切实做好各种实验,使实验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技讲座,修理或自制教具等。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实验,在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弄清实验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知道实验原理。

  第三,要知道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第四,要知道该实验如何做,要测量及记录什么。

  实验时,首先要对器材进行检查,了解仪器的用法;其次,要回组装器材;第三,要能按步骤操作。

  实验结束时,要让学生清点实验器材,并放回原处,完成实验作业。

  全书共安排6个分组实验以及许多演示实验和实践性问题。其中大多数实验器材易得,方法简便,效果明显。

  通过做本学期的实验,使学生能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测量,归纳出客观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和思维能力。

  二:本学期学生分组实验安排

  第二周 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

  第三周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四周 探究熔断丝熔断的原因

  第六周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第八周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第九周 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6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5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7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而W=Gh、G=mg、m=ρv

  9.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10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kg=×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