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论文4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一)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一个字词语和四字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用一个数字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多少?
3、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一起说出收集了多少动词。
大屏:我收集了()个动词。
4、很想听听你们收集到了哪些动词。现在开火车交流。
(二)猜一猜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勤动手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首先是。
1、看动作猜一个字的动词(六个)
推、举、压、喝、跳、拍
(难度增加罗。)
2、看表演说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举十个)
东张西望、挤眉弄眼、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拳打脚踢、大摇大摆
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这样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了。
二、品析词句,体会用词准确
1、请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经典片段。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
(2)说出文中所用动词。
(3)我们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
(5)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6)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2、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3、小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这就叫做动作描写。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三、片段习作练习
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从床上()下来,()地()过校服,()上鞋子,几步()进卫生间,()地()出牙刷,()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了几下,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两把,飞快的()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主题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题2、粗鲁男士的吃相
主题3、胆小的他放烟花
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
(五)读一读
大屏展示:所用到的动词是()、()、(),这些动词得好的原因是
四、总结:
细致观察人物动作,准确地用上动词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交流收获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人物动作描写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搞好寓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则著名寓言叫《盲人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时由于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表层寓意嘲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是的浅薄之徒;中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博大精深而诩得道的臣民;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要克服主观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经过启发后对中层寓意也能理解。我们如能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经常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同其他内容的教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思考问题,其功用就远不止语文一门学科,也远不止小学一段时期。
《刻舟求剑》: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思想闭塞而又刚愎自用的蠢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难。这当然是正常的。实际上,勉强叫学生去背那些哲学概念也没有必要。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著名寓言《猴子和鳄鱼》,写鳄鱼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于是鳄鱼谎称对岸有茂密的花果,愿意背猴子渡水去采摘,把猴子骗到水中央才说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挂在树上要回去取”,鳄鱼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刚靠岸猴子便跳到树上去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则寓言有四个寓意:骗人者反而受骗;要防止得而复失;不可贪欲迷误;邪不胜正。
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令人回味无穷。实际上,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寓言《买椟还珠》,本来就可从买方、卖方两面进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个买卖问题,可否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呢 ?譬如说,现代商品生产极讲究包装,那么生产厂家能否学“楚人”包装珍珠那样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呢?由此出发,至少可以引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商品的装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包装是艺术,但包装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
3、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装的辩证法,对楚人卖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毫无疑问,学生将会经常乐意去“发现”。
当然,“发现”也好,“想象”也好,“创造”也好,都不是胡思乱想,不能脱离寓言的基本内容而“离题万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狼的寓言有四篇:《一只狼》、《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这四篇的寓意,分开看,大不相同。但如果让小学生归纳一下狼的特性,(残忍凶恶而又不乏狡猾),这就是简单的辐合思维训练。
复杂一点的如《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我要的是葫芦》、《掩耳盗铃》,分开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径庭;但合起来看却可以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径)必须统一,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从较深的层次上进行辐合思维训练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整合思维,常常要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都需要兴趣,当有了兴趣就会能够极大地吸引人们去研究学习,若是没有了兴趣,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要把兴趣教学放到首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提高兴趣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时刻感到学习语文的兴趣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学习中感到到学习语文的幸福,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就像鱼儿得水一样那样欢快舒畅。我们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尝试。
1.导语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课来说,课堂伊始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课堂的开始,开端能够吸引学生,那么一堂课的教学就会时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像有的人进行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导入是一节课的敲门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感,设计一些科学合理而适用的导语设计,把学生带入到鲜活而生动的学习氛围中。
2.可以进行编排表演。语文具有文学作品性,比如那些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它们都具有非常生动鲜明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更符合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口味。在教学时,我们若是能够把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就会更加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执教《西门豹》一课时,我就孩子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把它变成小剧本,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排演,学生通过想象分好角色,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表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自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强化语言,增强兴趣
课堂教学兴趣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更需要教师的教学的激发,除了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更主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演讲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鲜活性。在这里更要谈一下教师语言的儿童化语言。因为每个老师都知道,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的儿童,若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语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困惑,他们自然就不会喜欢听你的课,所以教师步入课堂就要用儿童能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语言走进学生们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他们的小伙伴,以饱含儿童情味的语言,使孩子们没有感到距离感,而增加了亲切感。自然学生就会被激发学习兴趣。
三、鼓励参与,引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要鼓励学习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所处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之任之,他们不敢发问和想别的问题,在这种高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着,学生缺少敢说、敢想的精神,也不会培养出来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当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的时候,就会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他们就会积极去想,大胆地想,勇于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回答讨论的教学氛围中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发言,让学生进入辩论和讨论的情境中,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教师要给他们的更多更广的学习空间,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执教《群鸟学艺》一文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很多同学都是说,只有耐心和虚心,认真学习就会掌握过硬本领。但是其中有一名同学回答道: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我当即就给了这个同学肯定,并且赞扬了他的这种敢想和敢问的精神。
四、开展活动,丰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开展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用眼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题目的作文时,就改变了过去的在课堂枯燥乏味的讲解指导,而是领着学生到野外去春游,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使他们感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然后我就让孩子们用语言把所看到的写下来,就成了一篇非常好的作文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由“苦学”变为“乐学”,才能自由快乐地在语文的世界中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作者:隋国娟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出現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环境,还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活力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作者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荷花》一课为例,谈一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有效利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逼真情境
教师在课程的开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满池荷花的影片,并配上“荷塘月色”的动人旋律,此举能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中逐渐放松心情,并愉快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问:“这样的景色有人见过吗?美不美?哪里美?”有学生说在公园见过荷花,但是粉色的,也很漂亮;有学生说没有见过真的荷花,很想亲眼去看看;还有学生说看着荷花的影片好像都已经闻到荷花的香味了。经过学生的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每个人心中的荷花样子都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他所见到的荷花吧。”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文章中描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同感心理,这种课程导入的方法真实而自然,有效避免了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产生突兀感。
第四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精神的升华,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在讲解这一段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中作者的想象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创设出逼真的情境,让学生真的看到一个个穿着白色衣裳随风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包括头顶的蜻蜓、脚下的小鱼都能够得到充分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眼看到作者想象出的画面,不仅能够形象的理解其看到荷花时的喜悦之情,还能够加深对荷花美丽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有效手段。
二、利用多媒体突出文章的重点
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的不够透彻往往是因为没能抓住其重点,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重点词语和段落,学生只有仔细品味这些语句才能更加准确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荷花》这一课的精彩之处在于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对荷花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受环境局限,教师不可能真的带学生去池塘观察荷花,但却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荷花各个角度、各种形态的图片,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而丰富的研究对象,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会形成有效的形象记忆,从而达到积累重点知识的基本学习目标。作者在描写荷花时通过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活灵活现的展现出荷花的美丽,使读者在心中也能开出一朵朵的荷花,同时巧妙地使用了一些系列动词来描绘荷花生长之茂盛,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仔细体会本段中的这些重点词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本段课文内容并将“挨挨挤挤”“冒”“破裂”这些动词重点标出,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其分别替换成“一个挨一个”“长”“裂开”这些词语,再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替换词语后的文章变得平淡了,描写的荷花没有生命力了,从语感变化中体会出原文词语的精妙之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含义也为其习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递进式的表现手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可贵之处,作者描写荷花时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方法,完整的再现了一池荷花的优美景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按照文中作者描写的顺序播放图片,由全景到近景再到细节,让学生可以形象的体会文章这种层层递进的表达,深刻的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强化自身对事物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扩展学生的思维
活跃的思考力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助推器,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思维的不断扩展,语文科目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在反复思考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无限魅力。
《荷花》一课旨在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大自然之美的眼睛,作者通过对荷花仔细地观察才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最后可再次为学生播放开课时的导入影片,并提问:“还是这一池荷花,除了作者发现的美,还有其他的美丽之处吗?”有的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荷花虽然生长在淤泥里,但花瓣和荷叶都干净而美丽,这正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特品质;也有学生通过淤泥联想到深埋其中的藕,虽然它身在淤泥里但可以为荷花提供养分还能被人们食用,作用也真是不小呢;还有的学生发现了莲蓬中的莲子,莲子虽苦但其能入药,苦口良药正是说的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其思维运动也得到了发散性的发展。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到的景色写出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从而主动地去寻找大自然中蕴藏的那些美好。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够通过烘托氛围使学生被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浸染,进而更好地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