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最新5篇

2023-10-09 16:09:47教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最新5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海中的“画”。

  学生熟练阅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生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勇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三、拓展学习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

  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一、教材分析:《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是一个文浅意深的童话故事。文章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鸟儿和树的真挚情谊。童话中,虽然朋友树不在了,但是真挚的友情还在,真诚的约定还在。于是,他们朝夕相处的美好友谊,相约明年再唱歌,听歌的真挚情感时时回想在鸟儿的耳旁。童话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就是在这平淡的语言中充满了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二、教学目标:认识“伐”,能正确读写“伐木、融化、剩下、煤油灯”等词语;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鸟儿与大树之间诚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四、教学重点:朗读体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五、教学难点:通过多层次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珍爱诚挚的友情。

  六、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大家都爱读童话,我们今天就来读一个日本的童话故事,它的题目叫《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这节课,我们就学着用心去跟课文交流、对话。我们首先要把故事读通。

  2.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洁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畅谈感受,了解学生认知起点。了解:“伐木人”、“煤油灯”,指导书写“伐”。

  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分段。板书:随机鸟儿好朋友。

(三)板块研读,品味友情

  1.研读“朝夕相处”句。

(1)读着读着,你体会到了什么?谈谈对“天天唱,天天听”的感受。

(2)角色换位,体验朗读。

  2.研读“真诚相约”句。

  体会“请”“还”“一定”

“!”背后的强烈愿望。

  3.小结引读。

(四)重温友情,体验真情

  1.创设情境,重温友情。

  2.体验情感落差。(播放二胡悲乐)

  课件出示

(1)朗读体会。

(2)说话练习:面对眼前的一切,鸟儿呆了。他思绪万千……

  3.为了找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好朋友树,他是怎么办呢?默读第五段后面的内容。

  4.交流,相机板书学生词语:千里迢迢、千辛万苦、万分焦急等词。

  5.相机研读三个问句:

(1)朗读评议。(2)谈话:此时,你又会在心里怎样地呼唤你的好朋友呢?

  6.分角色朗读,休会鸟儿内心的急切与伤心。

(五)研讨结尾,体味情韵

  1.回旋“去年”。此时此刻,去年的树和鸟儿朝夕相处的日子又一次在脑海里浮现

——生读句一。真诚相约时的场景又一次在脑海里浮现——生读句二。

  2.说话:此情此景,你会怎样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呢?

  3.逐句出示原结尾,感受鸟儿两个“看”的意韵。

  4.师生齐读结尾,感受情韵。

(六)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1.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面对这只美丽的鸟儿,面对这个美丽的童话,你想对这对好朋友说什么说些什么呢?

  2.交流。

(七)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2.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辟地》为我们讲述了创世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和经过,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赞颂了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2、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深刻。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作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三、不足之处

  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读懂课题。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接着初读课文6—9自然段,整体感知盘古怎么撑天的。然后交流分享读书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最后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卡罗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二,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拂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运用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的很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

  此时卡罗纳最需要的就是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这部分我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比如: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说: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的胸前这个动作看出了老师把卡罗纳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他安慰。学生能从拉这个细小的动作感受到老师的母亲般的关爱。还有学生也从同学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卡罗纳的关爱: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所以我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把脸贴在分的耳朵上,给卡罗纳安慰,让他知道自己永远是他的`朋友。在教学这部分时,刚开始我是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动作,语言中感受爱,学生也了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的方法,相信这是本堂课学生一个很大的收获。

  还有课后的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或者以卡罗纳的口吻对大家说几句。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为了赶时间所以中间读的部分不太到位。另外,课件制作考虑不太周到。

  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