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教学设计【精选4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2.读图分析法。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布置作业第 22 课时一、复述课文导入新课二、研读与赏析1、作者用五幅美景描绘春天,你喜欢哪一幅?并说说为什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1)正面描写。先从情态上写,抓住了“钻”和“偷偷地”两个词语。钻: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
识,有了情感。再从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1)侧面描写。孩子嬉戏;写春草的可爱。春花图(1)作者笔下的春花有什么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2)再次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3)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闹”、“飞”有什么作用?是“花里带着甜味儿“招来了蜜蜂、蝴蝶。“闹”、“飞”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4)这一自然段中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这几句是正面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蜜蜂闹,蝴蝶飞几句是侧面描写,衬托出事物的特点。(5)再读“春花图”。春风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风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词。柔和(不寒、抚摸)芳香(泥草、花香)和悦(鸟鸣、轻风流水、笛声)(3)说说第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引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来写,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5)如何给这一自然段分层。春雨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先从正面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其多、细、密的特点。再从侧面写了“树叶小草”和“景”两个画面,衬托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3)再读“春雨图”。迎春图(!)读这一自然段(2)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
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2、①“颂春”中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各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动人)像青年——“力” (春天充满活力)②三个比喻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其顺序不能颠倒。独立成段,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3.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以及作者寄予的感情。三、小结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四、课堂练习1.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你是否也跃跃欲试了?请仿照课文中“春天象”的句式说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2.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五、课后作业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描绘春天。(图画、照片、诗歌、散文等)六、教学后记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如何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到能够理清关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科学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与落实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
前言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堂上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教学,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对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更进一步飞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够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养成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吃透深层含义,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指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课程结束后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就在于,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而最终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也就越多,这样形成一整套良性的连锁反应,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吸收、获得新知识的载体。在平时要求学生要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指导学生明白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高效率的学习最直接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的有效参与,而学生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情感有着直接关系,这样就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与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意志等联系到一起,进而得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各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特别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教师日常的课堂和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善于把握学生动向,并能够调控气氛。语言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载体,教师的语言枯燥,会使课堂上没有生气,而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并能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前提。总之,“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是一体的,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化,主要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即要让学生每节课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理解什么道理?达到什么要求?以致形成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要密切注意和慎重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技巧和方法,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与课外学习的时候,教师如何去组织和管理?如何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通过直接、有效的方法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而在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教师及时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熏陶、感染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和态度变化,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形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科学课堂教学为例,例如在讲授“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科学教学分内容时,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知识、技能掌握: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燃料对人类生活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这些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的引导:通过课堂实践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利用所学知识尝试着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锻炼通过实验收集证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通过实践谈论,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燃料的选择,并大胆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以及环保意识、节约能源意识。
二、合理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顺理成章的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经过教师合理组织、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科学课堂讲授科学知识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善于根据实验环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并始终营造出一种轻快、积极氛围,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体验形式,来引导学生设计好整个学习活动,并要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的认知活动健康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课本内容做出适当取舍,大胆调整和必要补充,要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科学课堂走进生活,面向社会,以此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其科学思想精神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且坚持教学过程实践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景很多,如事实情景,包括科学史实、农业问题、社会热点、工日常生活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例如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与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还有实验情景,在课堂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利用科学式样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讲解“大气压力”一节时,给学生提供多中实验情景:
(1)覆杯实验。(问题:为什么半杯水,满杯水硬纸片都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问题:包装盒为什么瘪了?)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黑板上。(问题:吸盘挂钩为什么能吸附在黑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问题:为什么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
此外还可利用经验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首先可应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者某一新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通过情景设置,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确定明确的三维目标,同时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其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进行有效化的科学课堂教学就是要经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科学课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如何认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突出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途径。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奇妙的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由教师引导进入主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说出几条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用身边的生活实例说明空气的存在。然后通过人类的生存需要,引入氧气以及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及相关问题,并在简单介绍实验装置(拉瓦锡实验)和原理,要求学生分组自由讨论,设计实验求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样的设计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对实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教师应从组成教学结构的几个环节加以注意,循循善诱,有效备课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逻辑严密,课后及时巩固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2)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融合过程。学生的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能力。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仅仅停留于记忆性层面,不利于消化吸收,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也不会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科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观看录像资料等等。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无论教案设计有多么的理想,重要的还是课堂实践,就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独立思考则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贵在理解和想清道理,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总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并不应是标签式的,而是应该体现在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生活和人生认识的全面。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施建平.用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3]刘敬华,张飒.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化学教育.
[4]余小强.浅谈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职天地.
[5]王丽萍,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5,9:70-73.
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