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8篇
【导语】每当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我们需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发。那么,如何设计一堂精彩的《开国大典》教学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吧!下面是热心会员“caifang”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赏析。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等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目标:
借助汉语拼音会认5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字,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瞻仰、欢呼”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激发对毛主席的热爱,敬仰之情及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无比激动,喜悦之情。
在阅读过程,初步体会场面描写、反复等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场面描写的表达方式是教学重点,体会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敬仰之情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释题,初识大典
1、释题
“典”是什么意思?“大典”又是什么意思?(隆重、重大的仪式)“开国”又是什么意思?(建立新的国家)连起来说一说“开国大典”的意思?
2、齐读题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大典带给我们的喜悦。
(设计意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释题初识大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营造阅读期待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典。
自由地朗读课文,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擎看红旗、电钮、瞻仰、聂荣臻、共产党”等。
快速默读课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提示:画出文中有明确时间的词语,理解课文层次。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进入课文的门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三、精读品悟,感受大典。
这节课,我们就直奔重点,学习文章主要部分典礼仪式。
1、轻声读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哪些场面?提示:找出“接着”一词,理清这几个场面。(板书:典礼开始,宣告成立,开国旗,宣读公告)
2、默读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加以批注。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
预设一:(出示课件)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1、自由读,你发现这段话什么特点?
(两个“这庄严……声音”,两个“一起”,两个“传到”)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呢?指名读毛主席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两个“一起”说明什么?(万众一心,不约而同,表达人民无比激动,高兴的心情)“欢呼”看得见,通过你的朗读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情。“欢跃”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为什么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出示资料)
4、“两个传到”说明什么?借助祖国版图,引读,想象,还会传到什么地方?
5、出示课件: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段作者采取反复的表现再现了当时情景。
背诵这一段(第七自然段)
小结:作者抓住毛主席宣布公告及人民反应的句子进行描写,再现昔日的场景,这就是场面描写。
预设二:(出示课件)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瞻仰”什么意思?三十万人瞻仰的是什么?
2、两个“一起”又说明了什么?“站”又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写话: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表明。
5、感情朗读,升华小结。
预设三:(出示课件)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
1、“一起”说明什么?(对毛主席的敬爱)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习得语言,抓住关键词体会感情,使学生“言意兼得”。)
四、总结升华,铭记大典。
作者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面,这就是场面描写的好处。
五、作业设计。
1、背诵第七自然段,抄写第七自然。(必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课下交流。
(设计意图:心理学认为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手段,紧扣课文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
【典礼】
〖解释〗
郑重举行的仪式。
〖造句〗
今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协商】
〖解释〗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
〖造句〗
老师正在和家长协商关于学生交费的问题。
【城楼檐下】
〖解释〗
本课指天an门城楼的屋檐下。
【迎风招展】
〖解释〗
随着风飘动。
〖造句〗
运动场上彩旗迎风招展。
【汇集】
〖解释〗
聚集。
〖造句〗
我们把整理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准备写一个调查报告。
【擎着】
〖解释〗
往上托着、举着。
〖造句〗
升旗仪式快要开始了,一名少先队员高擎着五星红旗迈步走来。
【直奔】
〖解释〗
直接赶赴(某地)。
〖造句〗
一下火车,球员们不顾旅途的劳累,直奔赛场。
【五更天】
〖解释〗
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五更天就是指第五更的那段时间。
【正午】
〖解释〗
中午12点。
〖造句〗
小李从学校赶回家已经是正午时间了。
【排山倒海】
〖解释〗
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造句〗
中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进行经济建设。
【投向】
〖解释〗
指光线等射向。
〖造句〗
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前面这位战士。
【诞生】
〖解释〗
出生。
〖造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欢跃】
〖解释〗
欢腾,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造句〗
得知我班运动员在这次接力赛上获得了冠军,同学们欢跃起来。
【电钮】
〖解释〗
控制电开关的按钮。
【徐徐上升】
〖解释〗
慢慢地向上(运动)。
〖造句〗
红旗在晨风中徐徐上升。
【瞻仰】
〖解释〗
恭敬地看。
〖造句〗
每天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的人络绎不绝。
之五
佚名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场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场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地点注释,以此表明庄严的宣告传遍全中国。体会有关的四句排比句。
徐徐、瞻仰——词义注释,以此表明大典的隆重和人民的恭敬之情。
54门大炮、28响——特殊含义注释,以表明庄严隆重的.气氛和非同寻常的庆典。
2.借助注释,加深理解课文。
注释①中写到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意思的?
(1)下午三点正,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排山倒海”能否改成“嘹亮”?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奋斗”能否改为“出生”?
(3)30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肃立”能否改为“站立”,“瞻仰”能否改为“望着”?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齐读以上三句,加深体会。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组织学生朗读典礼议程部分及写群众情绪的部分。得出结论:写群众情绪是为了突出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巨大的盛况。(紧扣注释①)
4.课堂练习:让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两分钟),要求学生合上书后画出天安门广场的简明的平面图。在检查学生所画的平面图时,可以发现画错往往是因为读得不仔细,理解不正确而造成的,评讲订正时要紧密地结合阅读。
四、总结
1.课文内容的总结: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从单元教学要求角度去总结:
(1)注释的分类:解题、生字注音释义、专用名称术语解、人名地名解、组织机构解等。
(2)运用注释阅读的好处: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