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公开课

2023-07-21 12:22:14教学
  • 相关推荐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公开课

  【前言】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世界,通过探索和构建他们自己的理想楼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能力。以下是热心网友“anyanshigua”分享的《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共5篇),欢迎参阅。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1

《我的空中楼阁》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关于《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 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 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 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2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

  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

  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脉。

  2、美读文章,品味清新淡雅的优美语言。

  一、导语设计

  学生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借“陋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旨在表达陋室不陋,在于室主的道德高尚,含有对自己激励和对权贵愤懑的意味。

  二、解题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中国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听录音。

  2、指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提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诵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

  明确:文章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品味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

“山上有了小屋, ……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5)学生各自出声美读课文。

  2、课堂练习。

(1)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2)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

  参考答案:(1)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2)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2~3段你认为最有文采的文字。

  2、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参考答案:①“让我们荡起双浆……”“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常回家看看……”,歌声从毕业典礼的会场上飞出,同学们的歌声,有的低缓,有的.高亢,有的婉转……。

②考试前夕该放松一下了,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哼起了信天游的小调:“我抬头,望晴空……”歌声似长了翅膀,飞向山洼,飘向山脊。歌声代表我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

  2、把握文章的“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

  2、提问:文章从内容上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换点,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描述小屋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前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之美,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中的生活情况。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本部分文字。

(2)提问:作者是立足于何处,从哪些观察角度来描写小屋之美的?

(3)提问:小屋在山和不同树的映衬下,显出哪些不同特征?

  明确:在山的映衬下,“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无花树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后面高过屋顶的大树显出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前的树显出小屋的“轻灵而自由”。

(4)让学生结合小屋的特点在想象中勾画出小屋的形象。

  2、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小屋里的生活情状?

  明确:有如下几方面:无限大的“领空”;天上的云或霞;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独立、安静的环境;像是空中走廊的山坡;夜晚朦胧的空中楼阁(小屋)。

(3)让学生在想象中勾画出一幅或几幅画面来。

  3、引导学生探讨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

(1)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一段,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并谈谈感受。

  明确:这座“空中楼阁”如宁静安逸,远离俗世人间,纤尘不染的世外桃园。

(2)学生讨论: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反复写山、树、小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小屋所在精美世界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3)学生讨论:第二部分中的下列各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香。

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轻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④表达作者一种陶醉于大自然的心情。⑤自然界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足见小屋主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4)提问并讨论: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有几层含义?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5)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感受。

  4、解读品味重要语句。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品味是对文章思想艺术的延续或回味,品读时,可让学生至少读两遍,真正有所领悟。

  四、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五、课文总结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

  生: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

  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

  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

  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

  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

  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

  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习: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

●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

  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 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 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框架。

 

◆设计实施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1)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2)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3)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4)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