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教学 > 正文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8篇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内容

2023-04-05 16:01:43教学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8篇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内容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动物行为教学设计8篇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内容,欢迎参阅。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8篇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内容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1

《动物的行为》的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这一节是在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了解了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的前提下讲述的,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学生对认识动物有强烈的愿望,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知识,这是本节课不可忽视的资源,但还须将学生的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初步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难点: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人与自然》栏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畅谈动物的各种表现,在学生的踊跃发言中引导学生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关注。从而引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新知的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活动体验,探求新知】

  一、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提供故事背景,出示问题,展开新知的探讨:

“一只刚出生的小狗来到我家,开始非常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慢慢的和我熟悉了,见了我会亲热的摇尾巴,还在我的训练下每天到楼下指定的地点拉屎、尿尿。”

  问题:① 你能从以上资料中找出有关动物的行为吗? ② 小狗一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吗?

③ 小狗一生下来就可以到指定的地点拉屎、尿尿吗?

④ 这两种行为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生活熟悉的例子入手,解决了问题也就引出了两种行为的概念并比较出二者的区别。

(二)、利用“分析与讨论”的资料,判断那是先天性行为,那是学习行为。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

  设计意图:扩展认知的范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问题探讨:①对比分析小羊吃奶和黑猩猩调取白蚁两个具体事例,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②从母鸡抱窝、小鸟喂食这两个事例思考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③刘翔跨栏很出色,姚明打篮球也很出色,假设让他们互换项目,设想结果怎样?这说明学习行为的建立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④你具有哪些学习行为,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试举两例说明。设计意图:在学生能准确判断两种行为的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理解两种行为的本质特征。因此提出以上问题,而不是直接设问: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这样有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有明确问题指引,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然后由学生对这两种行为进行归纳,一方面将学生头脑中的具体材料做以理性提升,另一方也教给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达成本节第一个重要的知识目标。

  二、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

(一)、视频资料: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和马戏团黑猩猩表演节目的录像。

  讨论:这两种学习行为形成的过程以及成功的快慢有差别吗? 设计意图:两种动物的学习行为差别明显,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回答难度不大。提示学生“尝试和错误”是常见学习行为,为下面的探究做一铺垫,还想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回顾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并提出探究问题: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吗?

  给学生提供一份设计不完整并有疏漏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分组讨论修改并补充。交流各组设计最终形成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实验建议观察鸡的绕道取食,我觉得城市学生取材困难,要求的实验场地较大,不容易操作。选择小乌龟是因为有很多家庭做宠物饲养,对学生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操作不受场地限制。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久,让学生完全自己设计方案有较大的难度,于是我提供一份不完整的方案是给学生打个架子,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探究方案,体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第二节课,依据的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观察乌龟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做以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展示结果并交流实验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向学生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实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社会行为

(一)指导阅读法:在阅读提纲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以及提供给学生的补充材料

  阅读提纲:

  1、社会行为有什么特征?

  2、群体内部有哪些联系的方式?

  3、哪些动物有社会行为?

(二)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并相互答疑。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意在让学生学习阅读,并提炼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生活经验。逐步实现第二个知识目标。同时学生的知识面宽窄不同,学生的交流可以答疑解惑,从中体验获取知识、传授知识的愉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总结归纳,内化提高】

  课堂的小结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总结,谈一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样由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既有知识的深化,又有情感的提升。

【迁移深化,学以致用】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在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菜青虫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提出问题: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如白菜)叶片上出现,而不吃空心菜等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1)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

  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你的理由是:。

(2)实验的变量:。

  你打算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子?a、;b、。

(3)每一组菜青虫的数量:a、用

  1只菜青虫;B、用10只菜青虫。你的选择是:,你的理由是:。

(4)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得出的结论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强化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问题的设计也是突出探究过程中的关键点,为学生以后独立设计探究方案打基础。

  以上是我对《动物的行为》一课的总体的设计思路,着重说明了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具体的操作只做以简要说明。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以两个概念为主线,运用实验、讨论、指导阅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思考、探究、分析的空间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而且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孙凤琴: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准确到位,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专家点评:思路清晰,概述准确,依据课标,重点突出,值得借鉴。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2

  动物行为的类型

  青川中学 张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述观点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探究,与同学分享交流机会。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出动物的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课前学生分为两组,捕捉10只蚂蚁放在装有糖、面包、辣椒酱、醋的纸盒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也可定时到找到蚁穴处观察自然壮况下蚂蚁的行为。

  2.收集有关蚂蚁行为的材料,结合探究结果,形成小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展示动物世界视频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回顾动物行为的概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动物的行为,从动物的行为入手我们这堂课来讲解一下动物行为的类型。(板书——动物行为的类型)二. 讲授新课

(一)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1.由每小组的代表汇报课后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情况和结果,各组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探究结论。(学生们在上堂课就已经定下了两方面的研究,分别是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和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吗?)

  2.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积极地参与了课后探究活动。

  那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同学们的实验是否是如此?(播放探究蚂蚁觅食的行为短片)

  师;从同学们的实验和老师播放的影片中能够看出结果是蚂蚁喜欢甜的和油炸性的食物,并且蚂蚁是集体活动的。所以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动物的两种行为,一是觅食行为,二是社群行为。那么什么是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社群行为(板书)

  师:像蚂蚁这样,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行为,称为动物的社群行为。可是仅仅如此吗?同学们有没有在其中发现社群行为的动物有哪些特点呢?之前让同学们查了资料,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总结的不错,让我们来看下图片,看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多媒体展示蚂蚁图片),师:从图中能够看出蚂蚁是有分工的,也就是说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许多个体简单地聚在一起,而是群体内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师:除了蚂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我们知道除了社群行为外,动物还有其他的行为类型,同学们能试着说说吗?

  2.攻击行为(板书)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我们来欣赏下图片,看看图片中体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总结攻击行为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然后出示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图片。

  3.防御行为(板书)

(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我们从图中能看出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那么这种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总结防御行为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然后出示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图片。

  4.繁殖行为(板书)

  师:动物要繁衍后代就必须进行什么行为?

  师:什么是繁殖行为?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繁殖行为的例子。然后出示有关《动物繁殖行为》的图片。

  5.节律行为(板书)

  师:我们通过上一节课已经知道猫头鹰一般在夜间出没,而我们家养的鸡鸭却是白天生活,那这种又是什么行为呢?

  总结节律行为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动物节律行为的例子。然后出示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图片。

  师: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动物的各种行为类型,下面请同学们6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动物的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有什么意义?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三、课堂练习

  书中82页当堂练。

  四、课堂小结

  以问答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动物的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

  五、开眼界

  书中83页

  六、作业

  做一种动物的探究报告。

  七、板书

  动物行为的类型

  社群行为

  攻击行为

  动物复杂多样的行为,使动

  动物行为的类型

  防御行为

  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繁殖行为

  提高动物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节律行为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3

  动物行为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授课内容《动物的行为》包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等等。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课标要求是能区别动物的先天、后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能举例说出动物的行为,目的就是要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强化认识,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随后具体认识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做好感性铺垫与科学方法训练。教材在课后增加了部分阅读内容,目的是丰富动物行为内容,是教材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

  二、教学目标制定

  1、学会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动物的行为,掌握动物行为的概念;

  2、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协作,学会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根据学习任务熟练使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技能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4、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利用网络途径进行超媒体的文本查阅与交流,进而完成自我评价。

  5、养成良好的网上浏览的习惯;体验网络交流的乐趣等。

  三、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动物行为的概念、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由此设计的课件主要由这部分内容展开,并通过相关知识点的网址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这是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要求。满足了那些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需求。

  因为学生过去只对动物的行为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他们对先天与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常常认识不清,过去的经验经常干扰学生的判断,所以把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作为难点,在课件上不但增加了大量图片,部分视频文件,而且设置了一系列讨论的课题以便学生合作交流。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与科学性动物行为有一定差距,往往是能说出大致含义却不能清楚辨析,这就需教师在网络课件上设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讨论课题供学生有效地分析、思考、辩论,对重难点内容应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手段来强化感性认识,纠正以往认知的缺陷。

  五、教学准备:

  上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资料及有关的图片、故事等以便课上表达交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六、教学过程:

(一)以切身观察情景导入:

  1.屏幕展示:自己拍摄的自家一群小鸭子跟在一只老母鸡身后学老母鸡走路捕食的样子。(说明:这只老母鸡从未孵出过小鸡,自从买了这群十只站都站不稳的小鸭子,它就将它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晚上就展开双翅把小鸭子拥入身旁,俨然的鸡妈妈。)

  2.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鸭子和鸡不会这么亲密,但我家的老母鸡和小鸭子却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讨论得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后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学习逐渐表现出来的。

  师总结:这个行为叫做学习行为。如果仅仅依靠本能生活,动物将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动物必须要学习,正所谓“适者生存”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 动物的学习行为 〈一〉[你说我说]

  如:鹦鹉学舌。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畅谈动物如何学走路学捕食学叫唤等学习行为的例子。

〈二〉[走进自然]

  1、小学语文课本故事视频资料:“一只乌鸦口渴了”

  结论:动物也有思维性。在恶劣的环境下知道动脑喝到水。这与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学习是分不开的。

  2 .媒体展示自拍动物园的小猴子爬树折柳枝的情景。

  当游人反复递给一只小猴子香蕉并取得默契后,又伸手折了一根柳条递给它。小猴子在反复拿了两次后,竟然自己也窜上了柳树折起了柳条。它的这一行为带动了园内的好多小猴子都做了起了,一时柳树遭殃。

  总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又叫后天性行为。

  适时讨论: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大不大?(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展示实例分析。

〈三〉回归文本资料,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社会行为

  师: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知道,人类立足社会就不可能不与周边的人和物打交道,而交流用到的最直接最广泛的形式便是语言。其实动物的语言也是很丰富的,正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不论是个体生活的动物还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个体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时常需要交流信息。

[听一听说一说]:

  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然后说出动物个体间传递了什么信息。并且试着模仿自己熟悉的几种小动物的声音。(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录音:蝉鸣、蟋蟀鸣、蛙鸣、羊叫、狗叫等。)学生能够准确地破译动物的语言。

  媒体展示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评析出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等。

(三)、归纳总结:

  通过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以及遗传因素对学习行为形成的作用,认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拓展检测:

  1.有一次,动物行为学家把经常用来作动物行为实验的黑猩猩领进实验房内,然后,行为学家离开房间。在门外驻足5分钟,它通过门上的钥匙孔向屋内观察,发现黑猩猩正在通过此孔观察他。请问:

(1)黑猩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为什么黑猩猩会产生这种行为?

(2)本结果证明了什么?

  2.你听说过“狼孩”吗?一个小时候被狼收养的孩子。当她被人从狼群中救出后,总是不喜欢穿衣服。她喜欢像狼一样叫唤,还会咬人。科研人员努力教她学习说话,可她直到死前也没有学会说一句话,她也不喜欢吃熟的东西,仍爱吃生肉,最终死于生肉引起的消化道感染,当时只有十多岁。

  从这个故事中,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3.下列动物的通讯是动物的哪类"语言"在起作用?

(1)在异窝小猪身上涂抹该母猪尿液,该母猪自觉给异窝小猪哺乳。

(2)雄蝗虫用后足与翅摩擦吸引雌蝗虫。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现象入手,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自己拍摄的画面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兴趣盎然的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存环境的思想。

  刘恩山点评:

  张青山老师的作业是教案设计基本思路和教学活动概要,是基于教学经验完成的作业。我认为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注意: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了较好地分析,对学生的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也较为准确,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②教学目标较为全面和清晰;③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拍摄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是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有效;④在教学活动结束前及时检查和小结教学要点,巩固教学效果。建议张老师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再进一步加工,使所有目标的逻辑主语尽可能一致。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4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四节的教学内容。这一节是在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了解了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的前提下讲述的,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学生对认识动物有强烈的愿望,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知识,这是本节课不可忽视的资源,但还须将学生的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

  三、教学方法

  利用音像材料,在给予学生大量感性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社会行为的特征等。

  四、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2)能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 天性行为。(3)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4)知道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放《动物世界》节目精彩的片段,请同学们举例所看到、想到的动物行为。

(二)目标实施:

  1、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分类和区别

  出示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区分出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并根据这些动物行为的分类,找出其分类依据,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结论。

  分析先天性行为:在学习先天学习行为时,可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2)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

(3)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4)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5)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6)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7)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8)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9)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分析后天行为:在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时,可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如果你是训兽员怎样使动物听你的话进行各种表演的?(2)如果你家养了一条小狗,请你设计一种训练方法,让它一听到你的呼叫就跑过来?又如:

(3)黑猩猩钓取食物、大山雀喝牛奶是先天性还是后天学习行为?(4)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5)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6)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巩固分析:展图

  1、2:(孔雀开屏、育雏); 展图3:(黑猩猩利用木箱登高取香蕉过程);展图4:(老鼠走迷宫)

  2、动物的社会行为

  播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3)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4)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5)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你知道那些动物的交流方式?

  3、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生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三)总结归纳,内化提高:

  课堂的小结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总结,谈一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四)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随堂练习。只有在应用的时候,知识才是有价值。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5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刘生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授课内容《动物的行为》是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运动与行为第二节,这节教材列举了动物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类型,如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等等。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课标要求是能区别动物的先天、后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的解决问题。教材在课后增加了DIY—观察鸡的学习行为,科学.技术.社会,目的是丰富动物行为内容,是教材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

  二、学情分析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蚂蚁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比较高。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三、教学设想

  通过课堂展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导入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过程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动物多姿多彩的行为奥秘,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对动物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展开讨论,归纳总结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能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和控制变量。

  3、尝试编写探究报告。

  4、学会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实验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2、社会行为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难点

  1、动物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2、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分工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3、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学突破

  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归纳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其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蚂蚁的觅食行为》视频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如电视、互联网、报刊等搜集与动物行为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教师:动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引言:下面请大家观察书上动物行为的图片,分析一下按照性质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一、攻击行为(争斗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教师:你能否举出其他攻击行为的例子?

  教师:对,这些都是动物的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什么动物之间? 学生:发生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

  教师: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 学生: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或生存的领地。

  教师: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

(学生会提出诸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及蛇追人等动物的攻击行为。)教师: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则属于捕食行为、防御行为或其他类型的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个体互相残杀,对那种动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学生齐答:有害。

  教师:不完全对。同种动物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

  动物的攻击行为还可以举几个实例:

  一群蜜蜂中为什么一般只有一个蜂王,怎么做到的呢?最先孵化出来的蜂王用螫针把其他封闭的王台刺破,工蜂发觉后便把里面正在发育的蜂王咬死,扔出

  蜂箱;青蛙的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在蝌蚪密集的池塘里,有毒的物质积累多了,会抑制其他蝌蚪的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

  二、防御行为

  教师:动物除表现出主动的攻击行为外,同时还具有保护自身、防御敌害的行为。请举几个实例。

  学生:雁群休息时,有一两只担任守卫;蜂箱有工蜂守卫;蚁窝有兵蚁守卫;昆虫的假死;母狗护卫小狗等。

  教师:动物的防御行为经常发生,容易观察到,请看另外一些实例。演示挂图:动物的拟态。(录象)

  教师:拟态和保护色使动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我们学习过乌贼的生活习性,请说一说乌贼的防御行为。

  学生:乌贼身体里有墨囊,墨囊里有墨汁,遇到敌害时放出墨汁,周围的海水染黑了,自己可以逃脱。

  教师:乌贼的行为像是过去战场上放的烟幕弹。黄鼬的防御行为是什么呢? 学生:黄鼬可放出臭气。

  三、觅食行为

  学生:在农田附近的蚂蚁能够把麦粒等食物贮存在它们的巢穴里,蚁巢在阴湿的地下,不免有的麦粒会发霉或发芽,蚂蚁便把一些变质的麦粒搬到阳光下去晒干,实在不能吃的便不要了。

  教师:蚂蚁贮存麦粒的行为多么巧妙,不但会贮存、会晾晒、还会挑捡。是谁教会它们这样做的呢?

  学生:没有人教它们,是它们生来就会的。或答:是遗传的。

  教师:不同动物贮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非洲,鬣狗和豺没有贮食行为,捕不到猎物时便吃其他动物剩下的食物。金钱豹能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高高的大树上,虽然鬣狗、豺等动物看得见,但吃不着。当金钱豹饥饿时再爬到树上去吃,直到吃光为止。此外,黄鼬、美洲狮、松鼠和鼠类等动物也有贮食行为。松鼠最喜吃核桃和松子。也常把采到的蘑菇挂在树枝上晾晒。秋季常把大量的食物分散贮藏起来,准备越冬食用,由于过于分散,经常忘记贮藏地点。在平原,仓鼠、社鼠、家鼠、鼢鼠也都有贮存粮食的行为。1只大仓鼠秋季通常搬运粮食1—10多公斤,多的可达20公斤,所以鼠类是人类的大敌。群居生活的蜜蜂所酿的蜜和采集的花粉,大部分也是贮存起来为了过冬用的。

  四、繁殖行为

  教师:每种动物都能进行生殖,通过生殖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高等动物的繁殖行为都非常复杂,如兽类一般包括雌、雄两性个体的识别、占有一定的繁殖空间、求偶的炫耀仪式、交配和育幼等行为。羚羊在繁殖季节,靠视觉和嗅觉帮助,雄羚羊主动靠近雌羚羊,做出许多平时不表现出来的亲热和爱抚动作,这就是在交配前的互相识别过程。但不同种的动物,即使相处在一起,也不会表现出爱抚的动作;同种动物在非繁殖期,雌雄之间也不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

  有的鸟类繁殖行为也较为复杂,如生活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的园丁鸟雄鸟的占区、筑巢和求偶行为。繁殖期到来,雄鸟便在林间空地上清理出一块场地,然后衔来树枝插在地上形成一个夹道。从各处寻来花花绿绿的物品,如叶片、花朵、浆果、卵石、羽毛、蜗牛壳等,有时也会衔来居民丢弃的碎玻璃、瓶盖,甚至梳子、眼镜等杂物散缀其间。这只雄鸟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庭院”里又唱又跳,吸引雌鸟的注意。雄园丁鸟有时还会叼起装饰物高举过头或抛向空中,每天还会更换不新鲜的浆果和凋射的花朵。当雌鸟看得满意了,便会和它成亲。交尾以后,雌鸟在另一个场所重新筑巢,然后产蛋、育雏。雄园丁鸟在原来的地方继续招引其他雌鸟。

  教师: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一般又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阶段?

  一般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及对子代的哺育。鸟类还有孵蛋阶段。

  教师:有的动物单独生活,有的动物集群生活。集群生活的动物又分为几种类型,有的是一般的群聚,没有首领也没有分工,像蝗虫、带鱼、麻雀等。有的有首领或有职能的分工,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生活。

  学生:一群蜜蜂根据形态和分工的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蜂王只有一个,体形细长,负责产卵;雄蜂少数,身体粗壮,什么工作都不做,一生当中只和蜂王交尾一次;工蜂体型较小,负责采花粉、花蜜、喂养蜂王、雄蜂和幼蜂,筑巢、清理蜂巢、守卫等工作。

  白蚁是一类危害很大的昆虫,有的在土中营巢,有的住在木材中。身体大多白色,以木头为食。一个巢中一般只有一个蚁王(雄蚁)和一个蚁后(雌蚁),还有工蚁和兵蚁。工蚁不能生育,颚形状正常,职能是建筑蚁巢、取食和喂养蚁王、蚁后、幼蚁和兵蚁;兵蚁的颚特别发达,善于撕咬,职能是守卫蚁穴,有敌

  害侵犯时,便张牙舞爪、恫吓敌人。蚁王的职能是和蚁后交尾,蚁后专门负责产卵。有一种大白蚁,蚁后的身体畸形发展,腹部大得出奇,长度能达到14厘米,宽度厘米,活像一个盛满卵的皮口袋。这样的蚁后已经拖不动它的身体,吃的食物全靠工蚁送到面前。蚁后便不停地吃,不停地产卵,一般一昼夜能产个卵。蚁后产的卵由工蚁搬运开,并加以照料和喂养。如果蚁王或蚁后意外死亡,蚁群中会出现新的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和雌蚁,继续维持蚁群的生活。

  五、节律行为

  教师: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教师:以上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

  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

  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

  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配、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

  教师: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

  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

  教师: 那么动物行为的又分为哪些呢?

  1、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生下来就有的、不用学习就会的,是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母鸡孵蛋、羚羊争斗、母猪哺乳等。每种动物都具有许多生来就会的行为,在生物学上,这种先天性行为叫本能。请看挂图,这是根据真实照片绘制的。一只母鸡刚刚孵出了雏鸡,雏鸡被拿开了,在它面前出现了两只小猫,失去雏鸡的母鸡竟把两只没有母亲的小猫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抚育。失去母亲的小猫也把母鸡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接受母鸡的抚爱。有一只美国云雀,正在哺育的雏鸟不见了,发现鱼池里有一个张开的大口,便把小虫送入这个口中。其实这是1条偶然浮出水面的金龟。当金鱼再次浮出水面,云雀又喂它1条虫,这样一直连续喂了好几个星期。请阅读课文,然后对这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母鸡和云雀哺育后代,小猫接受哺育和金鱼取食都是先天性行为。鸟类孵出后代以后有进行哺育的行为,即使后代不存在了,它们的这种本能并没有立即消失。

  教师:许多地方发现的狼孩、虎孩、熊孩或豹孩,都是在与上述实例相似的情况下形成的。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显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

  2、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可以说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一般规律是,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越复杂,在动物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实验证明,各种多细胞动物部具有“学习能力”,也就是通过训练可以形成后天性行为。经过训练的蚯蚓可以准确地爬到它喜欢的环境里去。又如,曾在英格兰发现1只大山雀偷饮奶瓶内的牛奶,后来使得其他地区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饮牛奶。幼小的黑猩猩从成年黑猩猩的行为中,学会用细树枝沾上水或唾液,从洞穴中粘取白蚁作为食物。

  教师:那么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呢?研究动物行为的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总结3点行为

  教师:人类在大自然中接触最早的事物之一就是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为了充饥而捉虫、打猎、捕鱼;为了防身而躲避和出击,后来发展到驯化和饲养。人类从古至今,无时不在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经过长期地认识和了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动物行为的知识。

  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例如,人们掌握了某种动物的发情、交配、生殖和发育等行为规律,在饲养家畜和管理野生动物时,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胎数、幼畜头数和野生动物的数目。人们掌握了鼠类分布、取食、繁殖和迁移的规律,以及影响鼠类行为的各种因素,就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手段消灭害鼠。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6

  领悟大纲,活化教学

  生物,是一门比较生活化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得比较紧的科学。生物课,要上“活”,而不能够被“知识”枯燥化。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合作伙伴,是帮助者,是教练也是运动员,与学生一起分享“智慧工厂”生产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引导互动、吃透概念

  师:请四个同学上黑板,各写3个动物的行为。生:上黑板书写。

  生1:刚从卵膜中出来的蝌蚪就会在水中游泳、刚从蛹中出来的蝴蝶就会腾空飞翔、刚出生2h的小鸭就会下水游泳

  生2:鱼游泳、马奔跑、小狗识字 生3:羊吃奶、蛇冬眠、猫吃鱼

  生4:老马识途、鹦鹉学舌、海豚顶球 师:还有谁补充?

  生:上黑板补充。蚕吃桑叶、鸟吃虫、兔奔跑

  教学感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兴奋起来,课堂就活起来,能力就携带着智慧进来。

  师:大家想一想,这些行为,哪些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呢?

  师:想一想,动物如果没有这种一生下来就有的行为,动物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生1:饿死、生2:冻死、生3:两个字——死亡(其他学生大笑)师:由此可见,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行为,也是必须的生存条件。师:那么,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生: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师:我给它四个字:“无师自通” 生:满意地笑了。

  教学感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走出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以此讲清概念,让学生轻松地吃透概念、理解概念。

  师:谁能够再举几个先天性行为的例子吗? 生1: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生2:小鱼会游泳、早成鸟会飞翔。生3:蚕吃桑叶、鸟吃虫、老鼠打洞。

  生4:鱼游泳、马奔跑、羊吃奶、蛇冬眠等。

  师:看来,大家学得很好。能够自己独立思考,举出这么多例子了。

  师:与先天性行为相对应,动物还有后天性行为。那么,什么是后天性行为?

  生: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行为。

  师:说能够举几个动物后天性行为的例子? 生1:小狗识字、老马识途 生2:鹦鹉学舌、海豚顶球

  生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猩猩吃白蚁 生4:望梅止渴、老马识途、画饼充饥 师:想一想,后天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生1: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后天的生2:是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

  师;如果没有这种行为,对动物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师: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是不是只能经过人工训练才能形成呢?

  生:不是的,后天性行为是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生2: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师:后天性行为的形成对于动物有什么意义呢?

  生:在环境改变时,动物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学感悟: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表达,在表达中快乐。引导归纳,巩固快乐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大家能利用概念把动物的各种行为区分清楚吗? 生:能。

  师:先天性行为是遗传获得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包括趋性(趋光、趋化、趋热等)、非条件反射和本能,同种生物中无个体差异;后天性行为的形成主要与生活体验和学习有关,不同个体存在差异。

  师:好,接下来我们考验一下同学们的分辨能力。

  师:蜘蛛在织网,人也在织网,两种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生:蜘蛛织网属于先天性行为,人织网属于后天性行为。

  师:谁能够比较一下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先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形成时间

  获得方式

  行为特点

  适应范围

  举例

  教学感悟:学习的能力之一,就是要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归纳。引入生活,深刻“简单”

  师:动物行为的产生是什么样的反应?

  生: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师:动物行为主要受什么调控? 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书本66页的“谈水三刺鱼”的例子。生:看书。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因素引起了雄三刺鱼之间的攻击行为?

  生1:雄三刺鱼到了交配季节,腹部表面变成红色,红色就是一种可引起雄鱼彼此之间猛烈的攻击行为的信号刺激。

  生2:淡水三刺鱼,雄鱼到了交配季节腹部表面变为红色,红色就是一种信号刺激,可引起雄鱼彼此之间猛烈的攻击行为。研究表明,三刺鱼的眼一旦受到红颜色的刺激,即能通过神经系统作出进行攻击的决定。

  师:为什么雄三刺鱼的腹部表面到了交配季节就会变红呢? 生:受到激素调节的结果。

  师:你能够举一些内分泌系统调控的行为吗? 生:鸟类复杂的生殖行为

  师: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不孵卵也不育雏的杜鹃” 生:对照书本的“课外阅读”讲“不孵卵也不育雏的杜鹃”。师:这也是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决定的。师:大家想一想,是否还能够举一些例子?

  生1:母鸡带小猫、蜻蜓点水、飞蛾扑火、作茧自缚、孔雀开屏、怒发冲冠等这些,都是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受内分泌系统的控制的。

  生2:我所看到的母鸡和小猫,小鸟喂金鱼,它们的育雏本能就说明了动物行为的产生与动物体的内分泌有直接关系。母鸡和小鸟就是由于分泌了雌性激素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师:说的好。

  师:哺育行为中的哺乳是先天性行为,而教育孩子属后天性行为。但是,人们教育孩子的行为不仅仅是哺育后代的表现,家长对孩子、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表率作用等教育影响孩子而使之产生的相应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生活体验和学习在这些行为的产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即便如此,由于任何个体的性状表现最终由遗传物质来决定,包括后天性行为也是以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后天性行为不仅仅由遗传决定,生活体验和学习在行为产生中起决定作用,但仍与遗传有关。

  对它的生存有意义,动物越高等,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师:总的来说,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它们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教学感悟: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领悟知识,运用知识?那就是引导学生将“简单”变“复杂”,将“肤浅”变“深刻”。书本上的简单的一句话——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但要学生真正地领悟这一句话,是个难点,也为高中生物中相关的知识点作铺垫。师:人的学习是什么行为? 生:后天性行为

  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你的学习(后天性行为)有何启示? 生1:我们要不得丰富我们的后天性行为。

  生2:我们要在生活体验的过程中,不得优化我们的学习。

  生3:后天性行为越多,我们适应社会的本领就越强,为社会作的贡献就越大。生4: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应该多具备一些后天性行为。教学反思:

  思维的起点,就是参与,就是体验,就是思考,就是表达。本节课,学生一直是主角,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不断进步的鼓励者。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7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的教学设计

  姓名:徐娟

  单位:滦平县滦平七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动物的各种行为并进行举例说明;(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种行为类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有关各种动物行为类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蜜蜂采蜜、两只雄性袋鼠争斗、乌贼喷墨汁、鸭子孵卵、大雁南飞等精彩的动物行为画面。

  不论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本节我们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去研究和学习动物的社群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自身而言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实验

  1、社群行为

  图片展示:蚂蚁有关的两幅图片,让同学们根据图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 做出合理的答案,进行设计实验来完成探究,总结出动物的社群行为

  2、社群行为的内容自学

(1)概念:(2)特点:(3)意义:(4)举例:

  3、教师总结点拨,自然界除了社群行为外,还有其他的行为类型如: 、、、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完成动物的其他类型

  1、攻击行为:

  图片展示:几种动物攻击行为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争斗现象?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什么特点?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称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攻击行为在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2、防御行为:

  议一议:猫头鹰追捕野鼠,野鼠迅速逃跑,对猫头鹰而言这是它的攻击行为吗?野鼠迅速逃跑又是什么行为呢?

  点拨:猫头鹰追捕野鼠,不是攻击行为,而是猫头鹰的取食行为,对野鼠而言迅速逃跑是它的防御行为。

  图片展示:几种动物的防御行为 讨论: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你知道哪些动物的防御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就是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的防御行为利于动物躲避敌害,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3、思考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异同点

  4、繁殖行为

  图片展示:几种动物的繁殖行为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具备什么特点?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的繁殖是为了产生后代,使子代的数量增加,利于种族的繁盛。

  5、节律行为

  现在,冬天快到了,在北方,由于天气转冷,很多的鸟儿会出现一种往南飞,到南方过冬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片《大雁南飞》。

  像图片中的大雁一样,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节律行为,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⑴昼夜节律:猫科动物是最出名的有昼夜节律行为的动物,它们经常是白天休息,晚声活动,还有像猫头鹰、蟑螂等也是。

⑵季节节律:有些动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迁徙、休眠等季节性的行为,比如家燕、大雁、天鹅等候鸟。

⑶潮汐节律:主要是海洋类生物,它们活动和海洋的潮涨潮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朝潮蟹、牡蛎等。

(四)总结反思

  在学习动物的社群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中,我们知道不论是哪一种行为,都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自然界中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了动物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五)、课堂练习及检测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1、社群行为 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行为如:蜜蜂等

  2、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发生相互攻击和争斗如:梅花鹿求偶等

  3、防御行为 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如:乌贼喷出“墨汁”等

  4、繁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如:孔雀的展屏等

  5、节律行为

  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如:大雁南飞、鱼的洄游

动物行为教学设计8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学是生命科科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本章内容是对全书各章节中零散动物行为的概括和提高,与以后将学习的生理、生态等知识也有紧密联系,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涉及动物行为的实例很多,材料十分丰富。讲述实例是为了说明生物学原理,对材料应加以精选,防止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安排一次参观、考察或实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并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方法。

  动物行为表现无论多么复杂、奇特,多么不可思议,都不是意识支配的。教学中注意不要流露目的论、拟人观、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应以动物生理学为基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用自然选择学说加以解释。

  动物的行为大多是肉眼看得见的,但是对学生来说,课堂上所举的实例又不是都能亲眼所见的。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教具诸如挂图、模型、标本、投影、幻灯、录音、录象或电影等手段加以配合。教师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设计一些易于操作、易于观察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演示,使本章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行为的特点。

  2.举例说出研究动物行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2.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3.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特点。难点:研究动物行为特点。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放映幻灯片,挂图。课时建议 1课时

(一)知识体系图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动物的行为与生产管理的第一节,旨在分析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从动物行为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对生物生存的意义进行阐述和探究。探究活动以“蜗牛吃菜叶”和“猫捕食老鼠”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以上三点。“实际用”栏目中,讲述了研究动物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法建议

  电化教学手段完备的学校,可在课前录辑教材中需要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带。但未经选择、编排的一般野生动物内容的录像带不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免冲击本节课的正规教学内容。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时,除尽量利用教材中的彩图、插图、现有的挂图、模型、标本外、可尽量利用校园内外的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设计一些易于操作、易于观察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演示,使本章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

  在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出示幻灯片,挂图,描述一下猫捉老鼠的情景。讲述:猫捉老鼠的动作或活动只要有:行走、静走不动、奔跑、跳跃等。这些都是动物的行为。

  再看幻灯片:动物行为的一些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引导:以上同学们所看到的都是动物的行为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动物的行为?

  启发:动物竖耳静听、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止不动、注目凝视,这些看似没有动作的活动是不是动物的行为?

  教师讲解:动物行为就是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它包括内容十分广泛,如爬行、奔跑、游泳、飞翔,以及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过度:我们已经知道动物行为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他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我们还是以猫捉老鼠为例加以研究。

  2.动物行为的特点

  启发提问:猫为什么去捉老鼠?在捉老鼠的过程中,猫的体内有什么变化? 教师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行为程中,动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发生变化。从外部看,他的听觉、视觉以及集体都在运动和变化;从内部看,体内由于营养缺乏,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感到饥饿当吃到事物后,体内营养得到补充。由此可见,动物行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且包括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教师提问:猫捉老鼠对它的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学生们课堂上讨论。教师讲述:动物行为的第二个特点:它他是由于适应环境而产生,对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紧接着教师提问:猫的一系列动作是在什么的调节下产生的?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除了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关于激素的概念后面将要学到。这就是动物行为的第三个特点。动物行为是动物体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产生的,3.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启发讨论:人与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目的:认识和利用对人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有害动物。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特点

  一、什么是动物行为的特点?

  二、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行为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2.动物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作用重要。3.动物行为的产生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控制。

  三、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主要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空。

  四、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认识和利用对人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有害的动物。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