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12篇(《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观潮教学设计12篇(《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供大家参阅。
教学目标 :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cáo)坦克(tǎntǎng)
笼罩(zàozhào)颤动(zhàn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若现漫天()地风平浪()
人声()沸水()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学习方法: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主体探究
(一)合作探究学习“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习“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三、导学达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四、应用创新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