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指导意见浅谈3篇 学校教学活动方面意见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学活动指导意见浅谈3篇 学校教学活动方面意见,以供参考。
教学设计指导意见
一、教学设计的结构(共13个方面)。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概括出本课或本节知识的主旨或内容,写作特点或知识特点,给学生传达的讯息等以及本课或本节知识的编排意图等。)
第三部分:学情分析(主要写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预设学习本节知识会遇到哪些困难和疑惑等)
第四部分: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教学重难点
第六部分:教学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及运用)
第七部分:媒体应用策略(概述本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共设计了几张幻灯片,引用了什么音频或视屏文件,或几张图片,呈现环境是什么;或使用实物投影展示、白板的某某功能等,写清使用的目的、意图)
第八部分:教学准备(所需的媒体环境及学生的学具、教师的教具等,如有均要写清楚,可教师、学生分开写。)
第九部分:课时安排
第十部分:教学过程(不论是文字叙述式还是表格式的过程设计都要划分出时间段;每处使用媒体时具体写出用了什么,如PPT几至几或配乐朗诵视频等,要干什么,语言要简介、凝练概括。)
第十一部分:板书设计 第十二部分:作业布置(可略)
第十三部分:教学反思(只设计环节,不写具体内容)
二、教学设计形式:表格式和叙述式(个人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习惯,采用最佳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
三、关于语言表述原则
1.通篇语言表述力求简洁、精准,严禁大话、空话、套话。2.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用第三人称说清做什么,怎样做,要干什么即可,不要过多描述性的语言,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尽量不要出现在设计上。
3.媒体应用环节表述清楚,目的意图描述简介、概括,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强化应用、加深理解,深化理解、拓展延伸等。
四、课件设计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1.课件的设计要精炼,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出发点,不必面面俱到。
2.课本上有的内容或导学案上有的东西尽量不在PPT上出现。3.学习目标、方法等尽量不在PPT上呈现(初高中课程可根据学科特点而定)。
4.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述的文字尽量不在PPT上出现(学生不熟悉、不了解的链接性、拓展性资料除外)。
5.板书设计的内容尽量不在PPT上出现。
6.设计的课件要做到色彩鲜明、字体清晰、布局合理、简洁明了。课件封面设计规范(内容包括教材版本、课题、单位、执教者),使用背景做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简洁、清爽为主,不设计封底。
8.所用的课件要链接打包,整体呈现,保证任何人、任何环境都能流畅使用。
五、几点说明:
1.所有教学设计封面左上角插入横向文本框,嵌入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字样,字号为宋体5号。
2.设计首页标题为《*****》教学设计,标题下为***学校,后面空两字符跟教师姓名,位置均要居中。
3.不论是叙述式还是表格式,相同内容形式一致、字体统一。
西平县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教研室 )
一、现状:
目前全县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学生的练写方法单一,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素材)等。老师怕改作文,烦改作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评改学生的作文,但是学生在习作时依然无话可写,瞎编乱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2014年六年级毕业素质测试语文试卷抽样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作文30分,抽样100人,共3000分,实得2120分,失880分,失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普遍语言贫乏,叙事过程简单,缺乏真情实感。
二、依据: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第二学段(3~4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第二学段(3~4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第三学段(5~6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5、对习作的评价建议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三、建议:
每学期8篇课内习作训练不变;取消8篇周记,改为“读写训练”。
四、做法:
原则——依据课标,凭借教材。语文,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爱读乐写。学好语文就是要做好两件事:读和写。阅读——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阅读、语言、文学),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交流与表达)、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语言和文字能力)、综合性(情感与审美)。1、8篇课内习作训练
按照教参、教材要求,认真指导;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根据习作内容、班额大小,可以指导学生自评、同桌或小组互评;评价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整体情况的总结、反馈和优秀作品的展示。
2、读写训练(结合全县开展的“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习作源于积累,只要积累得多,沉淀得厚,写作就会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一挥而就。
①、课内摘抄——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包括课文中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课内练笔——课文中优美句式、段落的仿写;续写;读后感等。
③、课外摘抄——摘抄课外阅读读物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段、篇;摘抄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
④、课外练笔——指导学生找准课内外结合点、读写结合点,进行单元、系列性练笔;结合学校、班级举行的活动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日记、片段等)。
3、要求
低年级——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句、段口语表达和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习惯。
建议:每周2——5次练笔。
中年级——进行组句成段、组段成文的段、篇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信心和习惯。
建议:每周3——5次练笔。
高年级——进行布局谋篇、读写结合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练写各种文体(记实、想像、读书笔记、应用文等)的能力。
建议:每周2——4次练笔。
总体要求:各年级段的读写训练,教师必须有简单的“指导教案”,即每周的总体设计——①、读的内容;②、写的形式;③、指导的方法。
青州市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二〇一三至二〇一四学)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保证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青州教研室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以下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历史学科的活力和魅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化我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二、指导意见
(一)明确历史课程性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和内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性。教师要明确课程的基本性质,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
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准
确把握三大目标的要求。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德育为先,在较高的层面上制定自己的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坚持通史与专史相结合、现代与古代相结合、世界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全面把握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形成“大历史素养”。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打造个性化课堂
1.非“程式化”设计备课,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师备课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在控制课堂节奏的同时,减少预设,引入不可控因素,尽可能增加课堂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而形成的精彩生产。这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现实性问题,减少纯书面知识的简单问题;增加激起学生兴趣的新史料、新观点,减少陈旧的、过时的史料、观点;增加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性知识,减少死记硬背的纯书本知识;增加唤醒学生精神的说理式、故事式讲述,减少照本宣科式讲述;增加历史的理性分析与思考,减少口号式结论;增加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环节,避免针对少数人的授
课;增加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的设计内容,减少低效的口头说教。
2.优化教学过程,多方面提升课堂效率
(1)民主式沟通交流。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授课时,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构起与学生无障碍的沟通渠道。
(2)注重不同授课方式的转变。长时间采取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增加学生的疲劳程度,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在授课时,运用多种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多种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注重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指导。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历史素养,教会学生从纷杂的史料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本身是一门反思的学科,而不是背诵的学科。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分析历史史料,得出合理历史结论,形成恰当历史反思的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不能简单的以指导背诵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4)注重合作、探究的实质推进。学生的合作不应是表面式的交流,探究也不应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教师应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真正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效率,探究的乐趣,从本质上提高课堂的层次水平。
(5)注重课后作业的实效性、前瞻性。作业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不应是为应试而布置的机械劳动,不应是学生体力
和脑力的负担;它应是课堂内容的二次升华,应是学生思维再次飞跃的踏板,应是体力和脑力的愉悦付出。在布置作业时,可增加小组协作性质的作业,以及一些具有研究意义的开放性作业,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6)丰富教学资源。深刻挖掘教材资源,全面利用乡土素材,合理运用影音资料等。
3.灵活性学习指导,增强诊断的针对性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不局限于场所、时间的局限,尽可能做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做到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
(三)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以理性为标准建构评价标准。如果说目标是我们设定的培养方向,那么评价的标准将是检验我们是否忠于目标的试金石。从广义上讲,你是以考试为目标,还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狭义上讲,你是以简单地落实基础知识目标,还是追求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评价都将给予最终的答案。
一是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评价。每节历史课都要涉及到评价的问题,即使这个问题不明显,我们在讲课中也会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从而代表了我们对人或事的态度与评价(如何评价将体现出我们的学科素养)。教师应在传统一分为二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对历史本身更加丰富的评价方式,尽可能通过智慧型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对学习历史的认同感,切忌生搬硬套式的政治说教式评价。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客观、多元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切忌“标签式”评价。
三是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简单理解为对自己的反思。反思是历史的基本功能之一,历史教师应具备这种基本历史素养,定期展开对自己的深刻反思,并形成相关的文字资料,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依据,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